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目名鰈形目
拉丁亞目名SOLEOIDEI
中文亞目名鰨亞目
拉丁科名Soleidae
中文科名鰨科
拉丁亞科名Synapturinae
中文亞科名連鰭鰨亞科
拉丁屬名Brachirus
中文屬名箬鰨屬
拉丁種名orientalis
中文名東方箬鰨
命名人(BlochetSchneider,1801)
原始屬Pleuronectes
原始文獻1801,Syst.ichthyol.157
模式產地Tranquebar
俗名土龜,東方鰨沙
生境暖水性半鹹水及近海底層魚,喜生活於泥沙底海域
國內分布海南島,兩廣,福建及台灣西側等近海
國外分布西達波斯灣,東南達澳大利亞,北達日本沖繩島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硬骨魚綱鰈形目
同物異名SoleafoliaceaRichardson,1846;SoleaovalisRichardson,1846;SynapturafoliaceaGunther,1862;SynapturaorientalisGunther,1862;BrachirusorientalisNorman,1928;PleuronectesorientalisBlochetSchneider,1801.
形態特徵
東方箬鰨(東方鰨沙)B.orientalis(Schneider);OrientalBroadsole
背鰭60—63;臀鰭45—50;胸鰭6—8;腹鰭4—6;尾鰭17—20(16分枝)。側線鱗10—12+64—76;鰓耙3+11,小突起狀。椎骨8+26—27。東方箬鰨體長60.4—210mm:為體高1.7—2倍,為頭長4—4.7倍。頭長為吻長3.1—3.8倍,為眼徑5.7—8.1倍。東方箬鰨體近卵圓形,很側扁。吻微突出。眼位右側,眼間隔窄。口歪形,達眼下方。僅左側有細毛狀頜齒。腎脈棘細尖。有變形間髓棘。兩側蒙櫛鱗,頭左側絨毛狀。側線直線形有顳上枝等。東方箬鰨的背鰭始於吻前端;臀鰭似背鰭;奇鰭完全互連;胸鰭較眼長;腹鰭基短。東方箬鰨右側灰褐色,有三縱行不規則雲狀橫黑斑及一行細橫紋;鰭黃褐色有黑斑;左黃白色。東方箬鰨是近海底層魚。分布於台閩到北部灣;國外達沖繩島、澳大利亞及波斯灣。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