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背鰭81~83,臀鰭60~64,胸鰭11(有眼側)、8~9(無眼側),腹鰭6,尾鰭3+11+3。側線鱗52~55。鰓耙0+5~6。
體長為體高l.9~2.1倍,為頭長3.7~4.1倍。頭長為吻長5.3~5.9倍,為上頜長3.4~3.6倍(有眼側)、3.4~3.7倍(無眼側),為眼徑2.8~3.1倍(上眼)、2.9~3.3倍(下眼),為眼間隔2.2~2.6倍。體卵圓形,側扁而高。尾柄極短較高。頭短而高,背緣隆起,雄魚前部近垂直,下眼前上方有1凹缺。吻短鈍,背緣陡高,吻長小於眼徑。兩眼均位於頭左側,上眼靠近頭部背緣,前緣與下眼前1/3處相對。眼間隔寬而凹入,其寬度隨個體大小和性別有異。有眼側2鼻孔較發達,位於下眼上緣前方,前鼻孔短管狀,後緣鼻瓣長,後鼻孔無鼻管;無眼側鼻孔位於背鰭起點下方。口小,前位,口裂弧形。上頜骨後端達下眼前1/3下方。牙尖錐形,上頜牙2行,外行牙較少,下頒牙1行。兩側頜與牙幾同樣發達。雄魚具強吻棘1,眶棘2,下頜棘1,雌魚吻棘和眶棘有或無。前鰓蓋骨邊緣游離。左右鰓蓋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連。有假鰓。鰓耙短,內緣有小刺,僅存在於下枝。鰓蓋條骨7。有眼側被強櫛鱗,鱗後緣櫛刺長,奇鰭鰭條密被小鱗;無眼側被圓鱗。僅有眼側具側線,在胸鰭上方具1弓狀彎曲部。無顳上枝。背鰭始於無眼側鼻孔上方,中部鰭條最長。臀鰭緊接肛門後方。有眼側胸鰭較無眼側胸鰭長,第二鰭條作絲狀延長。有眼側腹鰭基底向前達峽部前端。尾鰭鈍尖,上下葉最外側3鰭條不分枝。除尾鰭中部鰭條分枝外,各鰭鰭條均不分枝。肛門偏位於無眼側,生殖突起偏位於有眼側。有眼側褐色,體側近背鰭和臀鰭基底有數個小黑斑,沿側線上有數個較大黑斑。各鰭有時散有小黑點。背鰭和臀鰭邊緣暗色。雄魚在眼間隔前方的頭前緣有許多小黑點成行排列,無眼側胸鰭基後方有一藍黑色區。雌魚無眼側無黑色區。
分布
海水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