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目名鰈形目
拉丁亞目名SOLEOIDEI
中文亞目名鰨亞目
拉丁科名Soleidae
中文科名鰨科
拉丁亞科名Synapturinae
中文亞科名連鰭鰨亞科
拉丁屬名Brachirus
中文屬名箬鰨屬
拉丁種名pan
中文名異鱗箬鰨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Hamilton,1822)
原始屬Pleuronectes
原始文獻1822,FishGanges:130,pl.xxiv,fig.42
模式產地恆河
俗名光箬鰨
生境暖水性中底層海魚及半鹹水魚
國內分布海南島瓊海及廣東汕頭,汕尾等海區
國外分布西達印度半島東側,南到印度尼西亞等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硬骨魚綱鰈形目
同物異名SynpturapanGunther,1862;BrachiruspanBleeker,1866-72;PleuronectespanHamilton,1822.
形態特徵
異鱗箬鰨(光箬鰨)B.pan(Hamilton);Neck-large-scaledBroadsole
背鰭60—64;臀鰭46—47;右胸鰭6—7(4—5分枝),左5—6;腹鰭4—5;尾鰭17—19。側線鱗7—9+61—73;鰓耙5+8,小突起狀。異鱗箬鰨體長115.4—201mm:為體高1.7—2倍,為頭長4.2—4.5倍。頭長為吻長3.6—3.9倍,為眼徑5.8—7.8倍。異鱗箬鰨體卵圓形,很側扁。吻鈍圓。眼位右側,眼間隔等於眼大。口達眼下方。左頜有小齒。異鱗箬鰨兩側蒙櫛鱗,項背鱗較中部大;左側頭部鱗皮毛狀。側線直線形。異鱗箬鰨奇鰭全相連;背鰭始於吻前端;臀鰭似背鰭;尾鰭圓形;兩胸鰭長相等;右腹鰭連生殖突,左鰭連肛門。右側黃褐色有3縱行雲狀橫黑斑,鰭黃色亦有斑;左淡黃色。異鱗箬鰨是近海底層魚。國內分布於汕頭到海南島;國外達邦加島及印度東岸。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