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雙瞳斑鮃(學名:Pseudorhombusdupliocellatus)為牙鮃科斑鮃屬的魚類,俗名地鋪、重點扁魚、目鰈、管點扁魚。分布於西到印度洋、南到昆士蘭、北到日本南部以及南海北部到台灣馬公島、北部灣等,屬於熱帶底層海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瀨戶內海。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目名鰈形目
拉丁亞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亞目名鰈亞目
拉丁科名Paralichthyidae
中文科名牙鮃科
拉丁屬名Pseudorhombus
中文屬名斑鮃屬
拉丁種名dupliocellatus
中文名雙瞳斑鮃
命名人Regan,1905
原始文獻Ann.Mag.Nat.Hist.(7)15:25.
模式產地日本瀨戶內海
俗名地鋪,重點扁魚,目鰈,管點扁魚
生境熱帶底層海魚
國內分布南海北部到台灣馬公島,北部灣
國外分布西到印度洋,南到昆士蘭,北到日本南部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硬骨魚綱鰈形目
同物異名PseudorhombuspaladOshima,1927
形態特徵
雙瞳斑鮃(重點扁魚)P.dupliocellatusRegan;Twinpupilfalsebrill
背鰭74—77;臀鰭59—61;左胸鰭11—12(8分枝);腹鰭Ⅱ—4;尾鰭17—18(13分枝)。側線鱗79—84;鰓耙4—5+9—10,寬短。椎骨10+26。體長137—265.5mm:為體高2.2—2.5倍,為頭長3.5—3.9倍。頭長為吻長4.8—5.4倍,為眼徑4.4—5.6倍。體長橢圓形,很側扁;尾柄很短。眼位左側。眼間隔窄。口大。上頜不達眼後緣。頜齒尖小,右下頜齒15—22。有肋骨及腎脈弓。左蒙櫛鱗,右圓鱗。側線前段弧狀。背鰭始於吻右側。臀鰭似背鰭。胸鰭尖刀狀,右鰭短圓。腹鰭基短。尾鰭雙截形。左側黃褐色側線直線部前部上下及後部有5雙瞳形黑眼狀斑,它處與鰭有暗斑或環紋,鰭黃色。右白色。底層海魚。國內分布於台灣到北部灣;國外達日本、昆士蘭及尼科巴群島。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