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目名鰈形目
拉丁亞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亞目名鰈亞目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科名鰈科
拉丁亞科名Poecilopsettinae
中文亞科名瓦鰈亞科
拉丁屬名Poecilopsetta
中文屬名瓦鰈屬
拉丁種名natalensis
中文名納塔爾瓦鰈
命名人Norman,1931
原始文獻1931,Treubia13:426
模式產地納塔爾
俗名納塔花鰈
生境底層海魚
國內分布台灣南部
國外分布西南達南非東岸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硬骨魚綱鰈形目
形態特徵
背鰭64;臀鰭54;胸鰭(右)9,(左)8;腹鰭6;尾鰭18(12分枝)。側線鱗63;下肢鰓耙11。納塔爾瓦鰈體長72—98mm:為體高2.7倍,為頭長4.2倍。頭長為眼徑2.6倍,為右上頜長3.5倍,為下頜長2.6倍。納塔爾瓦鰈體長橢圓形,很側扁;尾柄很短。眼位右側,上眼略伸過頭背緣,眼間隔裸窄嵴狀。口斜小。上頜略過眼前緣,頜齒群窄帶狀。右側蒙櫛鱗,左鱗退化或埋皮下。僅有左側線且前段弓狀。納塔爾瓦鰈的背鰭始於眼上方左側;臀鰭似背鰭;右胸鰭尖刀狀;腹鰭基短對稱;尾鰭矛狀;其他鰭無分枝鰭條。右側褐色,鰭較暗,尾鰭有2黑斑。納塔爾瓦鰈為暖水性底層海魚。國內分布於台灣東南東港泥沙底海區;模式產地為南非東側水深約329.4—420.9m海區。納塔爾瓦鰈的約為體長145mm。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