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石鰈(鰈科)Kareius bicoloratus![石鰈](/img/5/261/nBnauM3X4QDN1kDN1MTM4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xg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產地及產期:
主要分布於溫帶及寒帶地區、我國主要產於黃海、渤海。以海洋島漁場,石島漁場和遼東灣漁場產量較多。
體態特徵:
石鰈魚與高眼鰈外形近似。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250~400克。其區別於高眼鰈的主要特徵是:背鰭腹鰭邊緣均有堅硬狀不規則的石骨數塊,故名“石崗魚”。石骨與魚體大小相關,魚大則石骨大,魚小則石骨小,一般大者如蠶豆大。牙小,上下頜各一行。頭小,略扁。兩眼均在頭的右側。側線較直、明顯、前部微突起。有眼一側被櫛鱗、呈褐色或灰褐色;無眼一側被圓鱗,呈銀白色,有的身上和鰭上有小形暗色斑紋。
經濟價值
石鰈魚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冷溫性底層高檔海水魚類,其肉質、口味和營養價值均可與牙鮃魚媲美,而生長速度、低溫耐受力和攝食習性又明顯優於牙鮃魚,適宜淺海網箱養殖,可直接在海上越冬,從而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近年來,石鰈魚養殖由於人工育苗技術難以解決,完全依賴采捕自然苗,因而一直未能得到大規模發展。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