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中文目名鰈形目
拉丁亞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亞目名鰈亞目
拉丁科名Citharidae
中文科名棘鮃科
拉丁亞科名Brachypleurinae
中文亞科名短鰈亞科
拉丁屬名Lepidoblepharon
中文屬名鱗眼鰈屬
拉丁種名ophthalmolepis
中文名鱗眼鰈
命名人Weber,1913
原始文獻1913,Siboga-Exped.Fische:422
模式產地班達海基島
俗名鱗鰈,接眼棘鰈
生境暖水性深海底層魚
國內分布台灣省東港
國外分布南達印度尼西亞班達海基島,北達日本本州南側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硬骨魚綱鰈形目
形態特徵
背鰭67~69;臀鰭46~47,胸鰭12(有眼側)、11~12(無眼側);腹鰭I-5;尾鰭4+15+4。側線鱗54~55,鰓耙2+1+10。體長為體高2.2倍;為頭長3.1倍。頭長為吻長4.3~4.8倍,為上頜長2.0~2.1倍,為眼徑3.5~3.6倍(下眼)、3.2~3.4倍(上眼)。體長圓形,側扁。尾柄寬短。頭中長。吻較短,吻長短於眼徑。眼大,兩眼均位於頭右側,下眼稍前於上眼。眼間隔狹,骨嵴狀。有眼側兩鼻孔位於眼間隔前方,前鼻孔短管狀,後緣有1鼻瓣,後鼻孔大,圓孔狀,無眼側2鼻孔近頭背緣,前鼻孔短管狀,後鼻孔有1長形大鼻瓣。口大而斜,兩側對稱。上頜骨後端達眼中部下方,下頜縫合部外側有1骨突。牙小,圓錐形,兩側均發達,上下頜具牙帶。左右鰓蓋膜分離。假鰓發達。鰓耙細長,內緣有多行小刺,第一鰓弓上枝前方尚有3-4短小鰓耙;鰓弓外側有1行結節狀突起。鰓蓋條骨7。鱗較大。有眼側被櫛鱗,頭部被鱗,吻部、眼間隔、眼球上部及上下頜均被鱗。無眼側被圓鱗。除無眼側胸鰭和腹鰭外,各鰭均被小鱗。左右側線同樣發達,在胸鰭上方有1弓狀彎曲。無顳上枝。背鰭起點在無眼側後鼻孔鼻瓣後緣上方,鰭條向後漸增長,最後鰭條末端可達尾鰭前1/3處。臀鰭與背鰭同形。背鰭和臀鰭前部鰭條不分枝,後部鰭條上半部分枝。有跟側胸鰭較無眼側胸鰭稍短而薄,中部7分枝鰭條;無眼側胸鰭鰭條不分枝。左右腹鰭幾等大,有眼側腹鰭基底較長,起點稍前,但不達峽部前端,尾鰭圓,中部15分枝鰭條。尾柄長約為尾柄高之半。肛門和生殖突起均偏位於有眼側。有眼側褐色,各鰭褐色。
分布範圍
布於南達印度尼西亞班達海基島、北達日本本州南側以及台灣東港等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