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爪哇斑鮃(學名:Pseudorhombusjavanicus)為牙鮃科斑鮃屬的魚類。分布於西到印度半島東岸、南到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以及海南島、兩廣、福建到舟山群島等,屬於熱帶近海底層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雅加達。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中文目名鰈形目
拉丁亞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亞目名鰈亞目
拉丁科名Paralichthyidae
中文科名牙鮃科
拉丁屬名Pseudorhombus
中文屬名斑鮃屬
拉丁種名javanicus
中文名爪哇斑鮃
命名人(Bleeker,1853)
原始屬Rhombus
原始文獻1853,Natuurk.Tijdschr.Ned.Indie4:502
模式產地雅加達
生境熱帶近海底層魚
國內分布海南島,兩廣,福建到舟山群島
國外分布西到印度半島東岸;南到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硬骨魚綱鰈形目
同物異名PseudorhombusjavanicusNorman,1931;RhombusjavanicusBleeker,1853.
形態特徵
爪哇斑鮃P.javanicus(Bleeker);Javanesefalsebrill背鰭71—75;臀鰭53—57;左胸鰭11—12(7—8分枝);腹鰭Ⅱ—4;尾鰭17(13分枝)。側線鱗66—73;鰓耙4—6+14—15,長扁。椎骨10+24。體長131—170mm:為體高2.2—2.3倍,為頭長3.5—3.8倍。頭長為吻長4.1—4.6倍,為眼徑4.8—5.2倍。爪哇斑鮃體橢圓形,很側扁;尾柄很短。眼位左側。眼間隔窄嵴狀。口中大。上頜達眼中部。頜齒尖小一行,右下頜約20—25齒。有肋骨及腎脈弓。左側體緣及奇鰭蒙小櫛鱗,中央大圓鱗;右蒙圓鱗。側線前段弧狀。背鰭始於吻右側。臀鰭似背鰭而前有間脈棘突出。胸鰭尖刀狀,右鰭短圓。腹鰭基短。尾鰭雙截形。左側褐色在側線直線部前端有一大黑斑和上下有小黑斑;右白色。近海底層魚。爪哇斑鮃國內分布於舟山群島到北部灣;國外達菲律賓及印度東岸。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