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目名鰈形目
拉丁亞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亞目名鰈亞目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科名鰈科
拉丁亞科名Pleuronectinae
中文亞科名鰈亞科
拉丁屬名Clidoderma
中文屬名粒鰈屬
拉丁種名asperrima
中文名粒鰈
命名人(TemmincketSchlegel,1846)
原始屬Platessa
原始文獻1846,inSiebold:FaunaJap.Pisces:172,pl.9
模式產地日本長崎
生境北溫帶冷溫性底層海魚
國內分布福建到河北、遼寧等近海
國外分布北達朝鮮、日本及蘇聯庫頁島與千島群島,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亦有紀錄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硬骨魚綱鰈形目
同物異名PleuronectesasperrimusGunther,1874;ClidodermaasperrimaFowler,1933;ClidodermaasperrimumWu,1932;PlatessaasperrimaTemmincketSchlegel,1846.
形態特徵
粒鰈系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體呈卵圓形,側扁,左右不對稱。頭中大,吻端鈍尖。口中大,前位,斜裂,左右不對稱,有眼側口裂短,唇厚。兩頜近等長。齒較大,圓錐形,兩頜各2行,外行齒較粗壯,前部齒稍大。粒鰈眼較大,兩眼位於頭右側,上眼接近頭背緣,下眼稍向前;眼間隔很窄,明顯小於眼徑,具棱脊。粒鰈鰓孔較大。尾柄短,高為長的1.3—1.6倍。背鰭1個,基底與背緣近等長,起點偏於無眼側,與上眼前緣稍前相對,中部鰭條較長。胸鰭稍小,兩側不對稱,有眼側較大。腹鰭小,位於胸鰭基部前下方,左右略對稱。臀鰭基底稍短於背鰭基底,兩鰭近同形,末基相對,前緣無前向棘,中部鰭條長。尾鰭圓形。體無鱗。有眼側體密布大小不均的粗糙骨質瘤,吻部密布細小的瘤突,各鰭鰭條上有小骨質瘤,無眼側光滑。粒鰈兩側均有側線,在胸鰭上方略呈弓狀彎曲,前方有中等長顳上支。有眼側深灰色或灰褐色,體有少數暗黑色斑。無眼側灰白色,奇鰭色暗。粒鰈體長一般為20—30厘米,棲息於沙泥底質水域底層。無長距離洄游習性,僅隨季節變化在深淺水之間移動。粒鰈仔魚初期有左眼移向右側變態特性。主要食物為魚類、甲殼類。性成熟年齡和生殖期不詳。卵生。分布於黃海、東海,黃海北部較少見。常被底拖網兼捕。可鮮食。《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粒鰈為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
粒鰈的背鰭85—89;臀鰭66—67;胸鰭12—14(7—9分枝);腹鰭Ⅱ—4;尾鰭19—20(13—15分枝)。鰓耙3—4+11。椎骨14+29。體長167—364mm:為體高2—2.1倍,為頭長3.8—4.1倍。頭長為吻長4.7—5.9倍,為眼徑3.8—4.5倍。粒鰈體近卵圓形,很側扁;尾柄長約等眼徑。眼位右側,眼間隔粗嵴狀。上頜達眼前部,左上頜較長;頜齒錐狀,2行,左頜較多。鰓峽凹深。有肋骨而無腎脈弓。右側鱗呈散硬突狀,6行較大;左無鱗。側線前段淺弧狀。粒鰈的背鰭始於上眼左側,後方鰭條分枝;臀鰭似背鰭;右胸鰭刀狀,左鰭短圓;腹鰭基短、對稱;尾鰭截形。右褐色,突起白色;奇鰭邊緣近黑色;左側淡紫。冷溫性底層海魚。國內分布於渤海到福建;國外達朝鮮、日本及加拿大西南。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