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明志
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出生於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鄉獅子灣(今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仲權鎮民主村獅子灣)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盧安炳通書理,因此幼年受良好的私塾教育,1919年就讀白花高等國小堂。
1921年考入成都公學。在學期間,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閱讀《新青年》、《洪水》、《馬克思傳》、《共產主義ABC》書刊,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關心時事,對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和軍閥連年混戰強烈不滿,認為:“要打倒列強,剷除軍閥,只有靠槍桿子的實力才行。”
考入黃埔
1924年初,盧德銘到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因路途遙遠錯過考期,通過老同盟會員李筱亭推薦,見到了孫中山。孫中山看到李筱亭寫給他的舉薦信,直接出考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即席應試,文章激情飛揚,有理有據,忠膽畢露。孫中山閱後滿意之極,當即推薦入學並提點他務必言行一致。最終,盧德銘被破格批准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隊。
首戰立功
1925年2月,盧德銘任東征學生軍偵探長,率學生軍60人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鬥,數次化裝潛入陳炯明軍偵察情報,提供了大量兵力、將官部署、火力配備的信息,為主力部隊做出正確的戰鬥指揮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北伐建功
1925年11月,葉挺獨立團在廣東肇慶成立,盧德銘任該團二營四連連長,隨部隊在廣東西江、高要、廣寧一帶反擊地主武裝,幫助當地成立農會,開展農民運動。
1926年5月,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軍先鋒,盧德銘隨團進發。6月初,率部堅守淥田鎮,打垮進攻部隊,並主動發起反擊,最終全殲敵人。在平江、汀泗橋、賀勝橋戰鬥中,盧德銘表現優異,戰功卓著,晉升為第一營營長。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二十四師第73團,盧德銘任參謀長。
南昌起義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委派擔任團長。時值“馬日事變”後,湖南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遭到殺害,上級黨組織決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領導骨幹轉移到武漢。盧德銘利用職務便利,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各級幹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發動南昌起義。盧德銘與團參謀長韓浚、團指導員辛煥文研究,決定回響南昌起義,利用張發奎的調令將部隊帶走。8月2日,他率領警衛團2000官兵東下,前往江西南昌參加起義。然而,當部隊抵達奉新縣時,得知起義部隊已南下,未趕上南昌起義,並且由於張發奎部隊的堵截,警衛團與南昌起義部隊聯繫中斷。於是改變計畫,將部隊帶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並與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夏曦取得聯繫。夏曦命令盧德銘繼續參加南昌起義。當途經武漢時,當地黨領導向警予請示中央,否定了夏曦的命令,令其返回原部隊。盧德銘在農協幹部護送下返回修水,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 。
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盧德銘率領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並任起義部隊總指揮。當天,率起義部隊一團從修水西門出發,到渣津一帶宿營。
10日,攻下朱溪廠,越過修水、平江邊界,打下了平江的龍門廠。
11日,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腹背受敵,情況危急。為保存革命實力,他反對硬拼,當即組織反擊,然後安全撤退,帶領一團向瀏陽轉移。起義部隊原計畫奪取長沙,後因雙方力量懸殊,各起義部隊先後遭到挫折。此時,黨內出現意見分化,一方面師長余灑渡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另一方面毛澤東提出改變攻打長沙,轉向山嶺中進行武裝割據的主張。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作戰計畫和主張,支持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會議上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
20日中國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領導下,由瀏陽文家市出發,向井岡山進軍,經桐木、小梘,22日到達萍鄉蘆溪宿營。
23日拂曉,部隊從蘆溪更田村宿營地出發,江西軍閥朱培德部隊江保定保全特務營,和江西第四保全團從萍鄉趕來尾隨追擊,部隊行進在離開蘆溪15華里的山口岩時,後衛第3團遭敵軍數路夾擊,部隊損失嚴重。
壯烈犧牲
為掩護部隊前進,盧德銘挺身而出,從前隊折回,帶領一個連搶占高地阻擊特務營和保全團,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3團官兵向前衛部隊靠攏,在此過程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右胸,壯烈犧牲。毛澤東痛惜不已,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
成就貢獻
1925年,盧德銘在陳炯明討伐戰中多次偵查,提供了大量軍事信息,為戰鬥部署提供了有利依據。
1926年,盧德銘在第一次北伐戰役中率部堅守淥田鎮,為主力部隊奪取攸縣創造了有利條件;攻克平江、汀泗橋、賀勝橋,順利打開了武昌的門戶,為第一次北伐成功奠定了基礎。
1926年,盧德銘利用職務之便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安排在警衛團,既增強了共產黨對警衛團的控制力,又為革命保留了優秀的人才。
1927年,盧德銘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在被追擊中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人物評價
何應欽視察黃埔軍校時贊到:“這個盧德銘,文武兼備,將來會是一個將才。”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典禮上稱讚:“革命需要大批有為青年,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葉挺在第一次北伐成功後稱讚:“德銘身先士卒,有勇有謀,實為我軍棟樑之才。”
毛澤東在他犧牲後贊道:“德銘同志為革命保留了火種,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2009年9月14日,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人物軼事
報國說父
1924年初,盧德銘從報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訊息,他大喜過望,趕忙返鄉,向父親盧安炳提出要去廣州報考黃埔軍校。 一直希望兒子苦讀成才,走仕途或商道光宗耀祖的盧安炳聽說他要投筆從戎,當即鐵青著臉斷然否決了兒子的要求,說:“你還是好生讀書奔前途,以後哪怕回家當個教書先生都行,就是不準去摸槍搞炮的,自古以來,當兵的有幾個好下場的?不準去!” 盧德銘耐心做父親的工作,把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投筆從戎的念頭向父親一一道來,最後終於消除了父親的顧慮。
軍校揚名
1924年,盧德銘被分到黃埔軍校二期輜重兵隊插隊學習。他珍惜這次機會,刻苦學習,門門軍事科目爭前列,軍校政治生活他也積極參與,尤其喜歡登台演講。當國民黨右派殺害廖仲愷,在軍校舉行的追悼大會上,盧德銘代表學生髮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講到激動處,他捶胸頓足,聲淚俱下,聽眾深受所感。
孫中山來校視察時,蔣介石特意介紹了盧德銘的出色表現。孫中山滿意地誇獎道:“全校學生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孫中山對盧德銘的讚許,一時傳遍全校。
後世紀念
1982年,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在盧德銘犧牲地修建了盧德銘烈士革命陵園。1987年,它成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列為江西省萍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評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
1996年9月,盧德銘家鄉自貢市自流井區為紀念盧德銘烈士將仲權鎮中學改名為德銘中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