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座流星雨

牧夫座流星雨

牧夫座流星雨十九世紀初期被發現,ZHR值很不穩定,多在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爆發,是由於短周期彗星7P/龐士-溫尼克彗星引起的。牧夫座流星雨活躍期從每年6月22日至7月2日,一九九八年曾發生小規模的爆發,每小時流星雨達到一百顆左右。

基本信息

簡介

牧夫座流星雨牧夫座流星雨

牧夫座流星雨是發生在每年6月26日至7月2日的流星雨,通常的活動性並不明顯,每小時天頂流星數(ZHR值)通常只有1或2顆。但是,在某些年份曾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大爆發,像是1916年就是在未被注意下的出現,最近的一次則發生在1998年,ZHR值就高達100。這個流星雨發生在地球穿越7P/龐士-溫尼克彗星,繞著太陽周期6.37年的一顆短周期彗星的軌道之際。牧夫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其實位於牧夫座武仙座天龍座之間,通常在每年6月下旬至7月初活動 。

母體

7P/龐士-溫尼克彗星是我們太陽系內的一顆周期彗星
珍·路易斯·龐士在1819年6月12日首度在法國馬賽發現這顆彗星,然後,在1858年3月9日,福祿貝爾·溫尼克在德國波昂再度發現這顆彗星。這顆彗星被認為是6月下旬的6月牧夫座流星雨的母體。

基本信息

牧夫座流星雨([捷克]C.P.Spurny 攝於 1998年6月27日 )牧夫座流星雨([捷克]C.P.Spurny 攝於 1998年6月27日 )

正式名稱:六月牧夫座流星雨JuneBootids(JBO)

活動時間:6月26日-7月2日

極大時間:6月27/28日

極大流量(ZHR):0-1

r值:2.2(極大時)

平均速度(無引力影響):18km/s

極大中心:赤經224度赤緯+47度

輻射點漂移:6月25日赤經223度赤緯+48度;6月30日赤經225度赤緯+47度

望遠鏡視場中心:赤經156度赤緯+64度和赤經289度赤緯+67度(黃緯=+25-60度)

運動規律

牧夫座流星雨牧夫座流星雨

牧夫座流星雨是在1819年才被人類首次發現,每小時流星雨達到100顆左右。其活動規律不規範,但在一般年份,其流星雨的數量不穩定,繞日運行周期是6.38年,其母體彗星2008年9月回到太陽和地球的身旁

牧夫座流星雨,1998年曾發生小規模的爆發,每小時流星雨達到一百顆左右。但在一般年份,其流星雨的數量不穩定。天文學家發現,牧夫座流星群與“7P”彗星有關,7P就是牧夫座流星雨的母體彗星。7P彗星在1819年才被人類首次發現,繞日運行周期是6.37年。運動規律

流星的地心速度僅為每秒14公里,與一般的流星每秒50至70公里相比慢了很多,長期以來,牧夫座流星雨變化莫測,除了在歷史上的1916年、1921年和1927年曾經出現過比較大的流量之外,從1928年到1997年的近70年時間裡都沒有發現過它有大的活動。只有在1998年,當時國內外的部分觀測者在超過半天的時間裡都觀測到了這次流星雨的極盛(最高時每小時天頂流量超100顆),因此從2000年開始國際流星雨組織又把牧夫座加回到流星雨列表當中 。

歷史記錄

牧夫座流星雨牧夫座流星雨

1928~1997 年間, 將近七十年的時間裡卻幾乎沒有流星雨的蹤跡出現。

1998 年之前,6月牧夫座流星雨曾在 1916、1921 與 1927 年有爆發的記錄,

1998 年6月27日,牧夫座流星雨突如其來的爆發,每小時一百顆以上的流星雨持續長達7個小時。

計算推測,牧夫座流星雨很可能會在 2003 年重現。但在2003年,牧夫座流星雨並未爆發。

2004年牧夫座流星雨極大預測發生在6月27日(周日)上午10時左右 。

牧夫流星雨(代號JBO)在1916、1921、1927年三次出現後,沉寂了七十年,在1998年意外地再次出現,每小時標準流星數(ZHR)達50-100以上。它的母彗星(7P/Pons-Winnecke)於1996年1月回歸近日點,2002年5月再次回歸近日點 。

作為2013年6月天宇的謝幕之作,牧夫座流星雨將於晚23日晚“綻放”夜空。2013年年該流星雨沒有爆發預期,其極大將出現在台北時間6月27日晚。

有利於觀測的是,極大時期的月相接近下弦,前半夜的觀測可以在無月光影響下進行。此外,該流星體速度只有每秒18千米,屬於極慢速流星,非常容易與其他群的流星相區分

觀測指南

牧夫座牧夫座

為了得到更完善的流星雨的圖象,有必要在各種亮度範圍內觀測流星。能被望遠鏡看到的流星要遠遠超過肉眼,可以提供比目視更暗的流星的信息,對業餘觀測者來說也是獲得暗於6等的流星信息唯一的方法。
主要的目的是測定在整個過程中暗流星群的流量,而不僅僅只在高峰期;還有就是測定流星進入高峰活動的時刻。
如果要選用天文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1)要選用大視場的(最大達70度);2)要選用合適的儀器來探測儘可能暗的流星 。

觀測牧夫座流星雨須選擇遠離市區,遠離燈光污染的觀測點。流星雨在天區中範圍廣,不確定性大,因此肉眼是最好的觀測工具,只要盯著輻射點附近的區域靜靜等待即可,一般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可見一顆。如要進行照相觀測,建議使用廣角鏡頭,對向輻射點周圍30-40度的流星出現較多的範圍。設定曝光時間為30秒-2分鐘,進行連續拍攝。有條件選用魚眼鏡頭的效果更佳。曝光時間考慮天空背景亮度,以不淹沒流星為準。

中國觀測信息

北緯20度(南寧廣州、海口):上半夜可見。

北緯30度(拉薩、成都、重慶、武漢、杭州、南京、上海):上半夜可見。

北緯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連):上半夜到凌晨可見。

北緯50度(塔城、哈爾濱):整夜可見。

相關名詞

關於牧夫座

牧夫座在春末夏初之際,可以先找到北斗七星,然後將北斗的斗柄三星沿弧線方向延長,可以看見一顆很明亮的星,它就是牧夫星座的主星──大角星(牧夫座α星),是春夜星空中“春季大三角”最亮的頂點。牧夫座由幾顆中等亮度的星構成了一個五邊形,像個大風箏,這個星座中最亮的大角星(視星等為-0.04m),好似掛在風箏下面的一盞明燈。

大角星是北方天空中最亮的三顆恆星之一(另外兩顆是織女星五車二)。在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頂的主神宙斯和妻子赫拉,用法術把美麗的仙女卡力斯托和他的孩子阿卡斯變成了大熊(它的標誌是北斗星)、小熊(它的尾巴是北極星)。生性傲慢又妒忌的那赫拉還不甘心,又請海神波塞冬派出一個獵人,帶上兩隻獵狗(獵犬座),到天上追趕這兩頭熊,永遠不許它們到地平線下去休息。這個獵人就是牧夫座。

關於流星

在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之外,還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體。小天體的體積雖小,但它們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樣,在圍繞太陽公轉。如果它們有機會經過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幾十公里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其上面的物質由於與地球大氣發生劇烈摩擦,巨大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引起物質電離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流星

流星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