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咖啡

法國咖啡

提起法國的波爾多市,人們可能更多地會聯想到享譽世界的波爾多葡萄酒。但事實上,世界貿易中的大宗商品——咖啡,多年來也和波爾多市息息相關。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著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歷史溯源

法國咖啡法國咖啡

提起法國波爾多市,人們可能更多地會聯想到享譽世界的波爾多葡萄酒。但事實上,世界貿易中的大宗商品——咖啡,多年來也和波爾多市息息相關。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著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
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咖啡豆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沖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波爾多有很多咖啡焙燒店,儘管這些店鋪都很小,但它們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並沒有敗北。有一個名為馬歇爾的焙燒店每年加工的咖啡豆多達125噸。馬歇爾店的老闆馬歇爾·格里斯介紹說,綠咖啡芳香四溢,經過焙燒後的味道甚至和葡萄酒有些像,非常誘人。
另一家名為薩博瑞的焙燒店每年可以為咖啡屋、餐廳和飯店提供200噸的咖啡,為了經營得更好,他們要按照顧客的要求隨時進行調整。這實際上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薩博瑞店負責人亨利·戴爾斯介紹說,由於咖啡豆的貨源區別很大,因此必須要將它們混合起來,保證一致性,才能確保咖啡的質量。還有一家名為莫吉的焙燒店則以獨到的波爾多味道著稱。該店老闆克里斯托夫介紹說,儘管零售的顧客越來越多,但由於經濟不景氣以及國內外大公司的衝擊,他們的經營一直很艱苦。
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誌
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飲品。咖啡香醇的美味使它成為人類最有價值的基礎產品之一;它是石油之外開發中國家外匯的重要來源;世界上有上千萬的人依賴於與咖啡有關的收入生存,而常飲咖啡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世界任何一個大城市,從紐約倫敦悉尼羅馬,再到東京曼谷,到處都可以享受到一杯上好的咖啡。咖啡的歷史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鍾愛咖啡的美味的歷史,咖啡給人們帶來的總是愉快興奮
三百年來,咖啡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主要貿易國家經濟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咖啡的流傳過程中,人們嘗試了幾百種方法,從咖啡豆中提取最佳口味。現在咖啡已經不再是奢侈品,沖調非常方便,而且還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獨特口味。
當今,發明了各種新奇的沖調咖啡的方法,咖啡也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樣不斷地經歷著變革。義大利特濃咖啡卡布其諾咖啡風味咖啡的流行,咖啡文化正顯現出一種新風格。速溶咖啡的品種和質量也達到了歷史從未有過的高水平。好咖啡被越來越多的咖啡擁戴者享用著,這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隨著中國,俄羅斯印度經濟的發展及國民收入的提高,這裡的人們也開始享受咖啡的美味。越來越多的跡象說明,在這些擁有悠久茶文化傳統的國家,咖啡對不是取代,而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咖啡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遠沒有結束,正在有更多的人開始親身體驗咖啡的獨特魅力。
中美洲, 南美洲, 加勒比海, 非洲亞洲, 有近八十個國家都種植了咖啡, 咖啡園通常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目前, 最大的咖啡生產國是巴西哥倫比亞,其次是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墨西哥。不過,一些產量很小的咖啡生產地,如牙買加葉門,出產的咖啡卻是極高品質的。
咖啡樹在氣候溫和,日照充分和雨量富足的環境下,一般可長到三米高左右。咖啡最好種植於肥沃的火山岩土中,咖啡樹需要細心的呵護和照料,採摘和加工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勞力。耐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一般要到三,四年後,咖啡樹才開始結果。儘管如此,現在世界上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種植咖啡。

演進過程

波西米亞之旅 波西米亞是指沒有固定收入的流浪藝術家
白色的桌子、籃色的咖啡杯、隨風飄揚的遮陽棚,忙碌的服務生、當然還有悠閒的風琴,這些都是法國咖啡館的特色所在。
這些咖啡館在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蒙馬特和蒙帕那斯誕生,而後走向輝煌。法國的文學和藝術新思潮在這裡生根發芽。這些咖啡館也親眼目睹了法國文化從萌芽到鼎盛在到最後走向衰敗,所以說法國咖啡文化史是法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一點都不為過。
登入法國1643年法國開了第一家咖啡,然而當時生意並不好,將其稱為咖啡館都有些困難,不僅如此,在當時法國人看來,咖啡是誘發疾病還有導致體力虛弱原因。所以咖啡館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冷遇。
法國開始流行咖啡始於1669年以後。更確切的說,是接到咖啡銷售密令的奧斯曼帝國的特使,他上任後,每天他都去王室宣傳咖啡。使當時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完全被著異國的飲料迷住。得知路易十四喜歡咖啡的訊息,1714年,當時荷蘭市市長送他一株咖啡樹,做為簽訂烏特勒古協定的紀念。路易十四非常珍愛這棵咖啡樹,把它栽到了巴黎亞丁植物院,並專門派了專門的植物學家照顧它。
普洛克普咖啡館又過了20年後,咖啡在法國已經是很流行的。位於塞納河左岸聖日曼耳街普洛克普咖啡館開張,標誌著法國咖啡及咖啡館的到來,當時還有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會所,聖芳濟教會capuchin,那兒是政治家談論未來的地方。提到這個名字也許大多數人會感到陌生,如果一說起大家耳熟能詳的卡布奇諾cappucino,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卡布奇諾的名字由來還是很有意思的故事,甚至可以稱的上是一門學問,一直是歐美研究文學變遷的最佳題材。
由於剛開始法國人很多都覺的咖啡太苦,所以都不願意去喝,聰明的法國商人就開發了一種新型咖啡,這種咖啡是牛奶和咖啡的混合,然而混合後的顏色很像當時聖芳濟教會修道士的教袍,所以大家就乾脆將這種咖啡與牛奶的混合就叫做卡布奇諾cappuccino.
普洛克普咖啡館開業不久,在同一條大街上建起來了法蘭西劇院。從劇場公演的第一天,咖啡館就坐滿了演員和觀眾。咖啡館的咖啡、水果等食品就像長了翅膀一樣的熱銷。上流社會的貴婦們經常在咖啡館門口停下腳步,吩咐傭人買一杯暖意噥噥的咖啡再走。
18世紀普洛克普咖啡館成了丹東馬拉羅伯斯庇爾等當代思想家們的根據地。福蘭克林也經常光顧與此。然而比起他們來,讓普洛克普咖啡館發揚光大的當屬伏爾泰。如今這家咖啡館依然保留這位舉世文豪常坐的大理石桌子。據說他一天能喝70杯咖啡,盧梭狄德羅也是這裡的常客,而且狄德羅百科全書伏爾泰的多部作品都寫於此。
法國大革命成為法國咖啡館發展的催話劑。從那時開始,咖啡館更家大眾化並且更具異國情調。各個咖啡館經營者為吸引更多的顧客,都積極策劃各個方案,並逐漸發展起來了最具代表的波西米亞風格的咖啡館
隨著1848的大革命的失敗的後,協和廣場的咖啡館漸漸衰落下去,在巴黎重建後,咖啡館從中心圈完全消失了。
馬提尼克咖啡館
1848年後,法國又陸續出現了很多家咖啡館,其中,馬提尼克咖啡觀是僅次於普洛克普咖啡館,這家咖啡館最早讓法國人相信:世界上有純粹的波西米亞
德爾波斯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如果把除了這個地方的整個巴黎都燒毀,就憑剩下的這幾個人,就可以在這片廢墟上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巴黎。雖然他們不會像鮑豪斯建築學派當初設計巴黎,但他們絕對可重建這座城市。
大作家巴爾扎克當時是馬提尼克咖啡館的老主顧。他對咖啡的熱愛堪稱狂熱。他曾這樣寫道:“我通常半夜起床,先點上六根蠟燭,然後開始寫文章,等寫到眼皮打架的時候,體力不支,我就馬上從椅子上起來,為自己沖一杯咖啡。這杯咖啡讓我繼續寫下去,早上八點,簡單的吃完早餐後,我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寫作,一直寫到中午。然後再吃飯再喝咖啡,下午1點到6點,這期間還要再喝咖啡。
1830年巴爾扎克發表的《巴黎屋頂的偉人》,這篇小說對法國咖啡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這部小說,波西米亞和波西米亞人這兩個詞正式出現並在藝術界開始流行,波西米亞文化開始萌動了。
波西米亞四人幫
巴爾扎克、歌德浪漫主義作家以馬提尼克咖啡館為中心開始活動。後來一位名叫波德萊爾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波德萊爾繼承了家裡的大部分財產,他住在豪華的宮殿里,衣著華麗,每天都挽著黑色維納斯之稱的讓娜杜瓦爾腰出沒於各個高檔場所。然而他的揮霍也引起了他的家人不滿,他被他的親戚告到法院,最終他敗訴,背上沉重的債務。但隨後他的《惡之花》一書的出版,他的才華不可發的迸發出來。
同一時期,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詩人納瓦爾繆爾傑等人開始用獨特的藝術創造波西米亞。庫爾貝曾把馬提尼克咖啡館當據點,評論時政。納瓦爾十幾歲的時候就把歌德的《浮士德》翻譯成無可挑剔的法文,連歌德本人都為之感嘆。繆爾傑寫的《波西米亞流浪藝術家》後來,這部作品由普契尼作曲,改編成歌劇《流浪藝術家》今年也就是2006年是該劇公演的110周年。
然而,這四位崇尚波西米亞結局都很悲慘,波德萊爾得了惡性梅毒和精神分裂症,畫家庫爾貝一直窮困潦倒,到處流浪,詩人奈瓦爾得了精神分裂症,最後凍死在街頭。繆爾傑窮困潦倒,患上的紫癜病。 咖啡館詩人魏爾倫
從1865年開始,蒙馬特山區的蓋爾波瓦咖啡館名氣漸漸大了起來,這家咖啡館是塞尚、莫奈、馬奈、西斯萊等畫家和以左拉為首的作家的根據地,被公認為“永遠的波西米亞文化及藝術聖地。
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位叫做魏爾倫的詩人,他不僅是個詩人而且他還是個咖啡迷,大多數時間裡,他都輾轉於各個咖啡館之間,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波希米亞神話,他極度忠愛著一種苦艾酒,這種烈酒很容易上隱,在當時看來,如果某人在同一家咖啡館喝光兩杯以上的苦艾酒,是件很丟人的事情,所以酷愛這種酒的魏爾倫不得不輾轉於各個咖啡館之間,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遇到了比他小十歲的朋友蘭波,在巴黎文學界,蘭波是個危險人物,這不僅因為他是一名同性戀。”
咖啡館畫家——梵谷
1876年,蓋爾波瓦咖啡館在馬丁的主導下成了波西米亞文化的先行者。
夜間咖啡館,畫家梵谷經常作畫到凌晨,他和高更經常在咖啡館相互畫肖像畫,但是梵谷只畫高更的空椅子,他每會看到高更給他畫的肖像畫後會說:“這就是我的肖像畫,我都快瘋了。”
梵谷把夜間咖啡館形容為:“讓人瘋狂、讓回毀滅、讓人犯罪的地方”,或許正因於此,最後梵谷把苦艾酒的杯子砸向高更,從此高更再也沒去這家咖啡館,之後過了半個月後,梵谷也離開了這家咖啡館。
最後,梵谷將自己的一隻耳朵割掉,最終完成了自己的肖像畫。給自己的監護人弟弟留下一份遺囑後,就自殺身亡了。在醫囑中寫到:“我相信,在我死後,會在咖啡館舉辦我的畫展的。”
在他死後的106年後,在1996年按照梵谷的遺囑在他自殺身亡的拉武咖啡館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畫展,
旺多姆柱
旺多姆廣場,中間是綠色的旺多姆柱。廣場的一側是里茨酒店。瑞士人薩爾里茲於1898年創立。是巴黎最豪華最著名的酒店之一。是名人、影星在巴黎最愛下榻的酒店。飯店一酒吧以海明威命名。著名影星下榻過里茲的不計其數。從赫本、嘉寶、泰勒、霍夫曼到斯通、瑪當娜、史瓦辛格等。
蒙馬特咖啡時代的終結
如果說蓋爾波瓦咖啡館開啟了蒙馬特時代,則終結這個時代的是狡兔之家咖啡館Lapin Agile。
勞特累克魏爾倫等藝術家們經常光顧狡兔之家。不過,讓狡兔之家更有名氣的人是畫家烏里特尤。他有者傑出的繪畫才能和非凡的波西米亞氣質,一到這裡就得到了繪畫界的關注。他嗜酒如命,人們經常看到他醉醺醺地倒在走廊盡頭。
這一時期,來自西班牙的青年畢卡索與義大利的莫迪開始在狡兔之家進進出出。當時畢卡索還住在法國有名的窮藝術家村莊生活,憑藉《亞威農的少女》成名,他被評為繪畫天才。他和欣賞他的同伴走到了一起,共同構建視覺世界表現方法為宗旨的立體主義派。對於他們狡兔之家是再合適不過的場所了。
而莫迪就不太喜歡和別人談論自己的作品。他主要在咖啡館和街道找一些免費的模特兒畫素描。他在狡兔之家惹是生非基本都是因為和女人

咖啡文化

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像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l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台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覽會上,我走過六七個大展廳,都見在角落處設有咖啡座,方便到會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談,整天都是座無虛席。
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台上,甚至艾菲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館、廳、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築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占點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看來市政當局對此還特別寬容。咖啡座的椅子幾乎全是朝向馬路排列,明擺著是有心設定的觀眾席,那面前的馬路便是劇目永不重複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憑街上喧囂嘈鬧、車水馬龍,太陽傘下一杯在手,悠然閒適。拿份當地報紙漫無目的流覽也行,叨著香菸吞雲吐霧亦可,還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細細欣賞。這裡,會有亮麗的時裝閃過,會有醉人的香氛飄來,也會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過,還常有街頭音樂家給您送來段段美妙的鏇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難見到座上原來細聲絮語的戀人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別人可真羨慕不了那么多,因為這是在法國。要是您運氣好,也說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著一個法國美女,讓您增添許多視覺享受。在這裡,邊吸著咖啡,邊看著時尚雜誌的巴黎女郎,被視為時髦的象徵。
除了那些抬頭見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約17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廷。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繫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裡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百科全書等都曾在這裡撰寫,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裡第--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裡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後來,這裡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
在蒙馬特的學院咖啡館,是19世紀巴黎大學時代的標誌。這裡周圍長期聚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為中心,共同構築了輝煌的巴黎大學時代。在聖日曼教堂對面,也有一家19世紀風格的德·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館,但其聲名鵲起是在本世紀20年代。一批超現實主義作家、畫家長期在這裡雄論滔滔,燃燒藝術思想的烈焰,終於又開創了一個以這咖啡館起名的"德·馬格文學獎",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過去海明威就常到這裡飲咖啡以捕捉創作靈感。不過,別的地方賣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這兒能賣到22法郎,這文學藝術的創作也真是有價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館,也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園地,在戰後以較多哲學家光臨而興盛。當時薩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現在那裡還特地標著銅牌。由於這兩家咖啡館的門檻總有文化精英進出,使得這一帶漸漸書店林立,文學咖啡店、餐廳越開越多,後來還成為法國美文學(Belle-Lette)的誕生地。
可見,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誌。幾乎沒有哪個法國藝術家不和咖啡館發生關係,作家如此,音樂家、畫家也如此。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就在咖啡館一方面給人畫人像維生,另一方面在這裡與志同道合之士漫談,探索藝術風格、主題、技巧和新方法。而不同的咖啡館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作曲家夏布里埃曾經每晚都與詩人魏爾蘭、畫家莫奈一起泡咖啡館,藝術思想互相影響,作品自然與潮流相呼應,反映出19世紀末巴黎的精神面貌。而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的畫作就有一幅《夜晚的咖啡館》。他對那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上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直到今天,巴黎仍有不少咖啡館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如在巴士底廣場附近的"燈塔咖啡館",就常有文人騷客濟濟一堂,談論的還多是挺嚴肅的哲學論題。主事者是從巴黎政治學院來的哲學博士,而參與者也多自認為是"哲學家",還真能體現法國人能侃的一面。儘管扯得可能離現實生活千里遠,但熱衷此道者還真多,有戴著珍珠項鍊的淑女,也有剛從菜市場過來的主婦;有西裝筆挺的律師,也有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這個咖啡店陳設古舊而普通,前來者無非是尋求--種精神食糧,喝咖啡倒是次要了。這裡濃濃的文化氣息就像從那咖啡杯里飄散出的香霧,嗅得到,還伸手可及,而聚會所形成的清風尚近年不僅影響著巴黎,還帶動斯特拉茨堡和土魯斯等地。據說這種潮流的復興在於試圖找回社區共同生活的意識和懷念傳統的哲學文化。已經習慣了富裕和現代生活的人們,開始重新反思失落的許多人生價值,重品味、講享受、追求自然和休閒的風氣漸成趨勢,而懷舊的浪潮亦盛行於西歐社會。過去那些咖啡館常客的兒孫輩們,又一個個自覺不自覺地進到那按照傳統風貌修復的老字號咖啡館裡。
大量的咖啡館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角落,較為平民化,還兼著酒館和小餐店的功能。這裡不分等級成份,也無論清高與世俗,來上一杯可以閒坐半天,或談天說地,或讀書看報。而親朋戚友、同事同學也願意泡在這兒聚會談心;搞藝術做學問的常幾個人湊一塊兒爭論;若獨自一人在自說自話也沒有旁人感到奇怪。大家都在享受著悠閒,沒有人認為這是在揮霍時間,而很多人願意相信:那些深邃的哲思、智慧的火光,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這是一方獨特的小天地,進這裡可以吸拉著您的粗布鞋,可以帶上您的寵物狗,可以吞雲吐霧抽香菸,當然還可以敞著西裝不系領帶。反正您就自便吧,這裡的特點就是隨意、活躍、無拘束,很符合法國人的性格。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咖啡座上的小圓桌一般都挺小,兩人對坐著常常膝蓋碰膝蓋,要是情侶,正好托腮幫子眉來眼去,氣息互傳,更顯親密融洽。即使不是情侶,也讓雙方大大拉近了距離,有什麼話不好說?咖啡的原產地並個是法國,咖啡立是在1657年才首次傳入法國。然而咖啡文化卻由法蘭西民族帶到這個近乎脫俗的境界,成了一種精神象徵。確實,我們在巴黎等地看到的每一個夜晚,即使到了夜深,捷運里的乘客已是冷冷清清三兩個,街上別的店鋪早已關門,可是那些星羅棋布的咖啡館裡還是燈火通明、高朋滿座。法國人無論日夜,總在沒完沒了地、海闊天空地演繹著其獨有的咖啡文化。

咖啡情結

法國咖啡法國咖啡

“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咖啡廣告用語,我覺得用它來形容法國人的咖啡情結是最形象不過的了。
據介紹,法國是在1657年才從非洲引進的咖啡。但是咖啡一進入法國,立即就受到法國人的熱烈歡迎,以至咖啡成了法國人日常生活中一件須臾不可分離的東西,並發展成為富有濃郁法蘭西特色的咖啡文化。
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僻靜的小鎮,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咖啡館。廣場邊、馬路旁、車廂內、遊船上,甚至在艾菲爾鐵塔那高高的塔座上,都可遇到或大或小、或古典或現代、或裝修富麗堂皇或設計簡潔明快的咖啡館。其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浪漫情調的當數遍布街頭巷尾的露天咖啡座了。往往在廣場的一角,在大街的拐彎處,在橋頭的樹蔭下,在人潮如涌的香榭麗舍大道旁,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遮陽傘下擺放著一排排窄窄小小的座椅。就像電影院一樣,這些座椅全都面向著大街。“銀幕”的一方,就是人頭攢動、光怪陸離的街景。只要花上二三歐元,你就可以任選一張座椅坐下來。品著香氣濃郁的咖啡,你可以隨手拿一張報紙漫無目的地瀏覽,可以和幾個親朋好友談天說地,可以閉著眼睛靜靜地養神,可以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看只是發獃……
“一杯咖啡,可以打發掉整整一個下午,再來一塊散發著誘人香味和閃爍著晶瑩光澤的蛋糕,夜幕就要降臨了。”這是作家陳丹燕描繪巴黎日常生活時的一個場景。在巴黎,你只要隨手推開一間咖啡館的門,立即就會產生一種屏息靜氣的感覺。這裡儘管常常是高朋滿座,但整個氛圍卻始終是靜悄悄的。這裡並沒有明亮的燈光,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有的只是若隱若現的音樂。這樂聲在你的心頭縈繞盤鏇,很容易使人不知不覺間沉入一種浪漫柔美的夢幻當中。而街頭露天咖啡座里那一群群、一堆堆咖啡客慢悠悠品著咖啡,悠然自得地欣賞著街景,自由愜意地消磨著時光的情景,更是法國社會生活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法國人來說,也許品嘗咖啡的滋味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感受和體驗一種閒適的氛圍與悠然的情調。花上比在家裡自煮一壺咖啡要貴上好幾倍的價錢到咖啡館來喝上一小杯,顯然解渴已經是次要的了。作為飲料的咖啡在他們眼裡已不是目的,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一種載體。在法國不乏喝咖啡上癮的人,但更多的是泡咖啡館上癮的人。
當然,對法國人這種喜歡泡咖啡館的閒適風尚,不少人也時有微辭。如生產出速溶咖啡的美國人就以為這是一種懶惰的表現,法國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與美國有著不小的差距,顯然與這種閒適之風有著必然的聯繫。但是對於這種指責,法國人卻以一則笑話做了回答:一個美國人問一個正在泡咖啡館的法國人:“你為什麼不去找工作?”法國人反問道:“找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美國人說:“找到工作可以賺錢。”法國人又問:“賺了錢又可以乾什麼?”美國人說:“賺了錢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法國人又問:“好日子怎么過?”美國人說:“可以到咖啡館喝咖啡呀。”法國人笑了。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也許永無答案的難題:人們究竟是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生活?

製作方法

法國咖啡法國咖啡

1、虹吸式沖泡法:利用蒸氣壓力原理(這是一個海洋工程師發明的方法,大概是受了蒸汽機的啟發),使被加熱的水,由下面的燒杯,經由虹吸管和濾布向上流升,然後與上面杯中的咖啡粉混合,而將咖啡粉中的成分完全淬鍊出來,經過淬鍊的咖啡液,在移去火源後,再度流回下杯。飽含科學的流程之後,你就可以享受科學的成果了。想成為科學家,由此開始!
2、濾紙式沖泡法:這是家庭主婦發明的方法,典型的家庭方法,實用得多!在沖泡時,利用濾紙過濾掉所有的咖啡渣,濾紙每次用完即丟,以得到清澈香醇的咖啡。使用濾紙式咖啡壺時,宜選用細細研磨的咖啡粉,可得到最佳的沖泡效果。
3、濾布式沖泡法:利用“老湯熬新藥”的原理,這是內行人所鍾情的沖泡法,因為過濾用的絨布經反覆使用之後,咖啡的油脂會附著於絨布的紋路上,使得咖啡變得更加更加香醇。如果你想一下子填滿家裡所有人的咖啡杯,試試這塊老布吧-----事半功倍呦!
4、水滴式沖泡法:水滴式咖啡又稱荷蘭咖啡,沖泡用的滴壺是巴黎的一個大主教發明的。它使用冷水或冰水來淬鍊,讓水以每分鐘40滴的速度,一滴一滴地淬取咖啡精華。(也只有整天無所是事的主教大人才會想得出這磨人的主意!)如果你不惜時也不惜力,try it,沒人攔著你!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咖啡所含咖啡因極低,故而格外爽口,但卻價格極高。

咖啡與茶

法國咖啡法國咖啡

法國,位居歐洲大陸西部,西歐最大的國家。中國,位居亞洲中部,亞洲最大的國家。一個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轉站,一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亞歐大陸和小亞細亞大陸上的兩個璀璨的明珠,影響著世界上的文明進程,帶動著西方和東方的信息文化傳播的聯繫,推動著人文歷史的延續。
精確的來說,文化的交流和推進,從人文的角度,所追索的就不僅僅是歷史的問題,它可以是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這些大範圍來探討。而從這些領域所引申出來的就是一些很細微的環節,就像法國的咖啡和中國的茶,所帶動的是飲食文化的交流,而從古到今的文化交流就離不開飲食,作為人類的古文明的一部分,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和語言的障礙,使中法兩國找到了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和捷徑。
咖啡和茶能成為文化交流中的一部分,所象徵的已不是僅僅是飲料的味道,而是溝通兩國人民友好關係的重要橋樑。就象古絲綢之路和現代的亞歐大陸橋一樣,把中國推向世界,讓世界接近中國。
咖啡和茶就扮演著這樣的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實際上就是一對功不可末的角色,所扮演的就好比京劇的花旦和小生,你能想像看京劇時沒有他們的存在嗎?
咖啡的歷史源遠流長,世界各國的咖啡各有自己的特色,第一粒咖啡豆採摘、第一次焙考、第一次研磨、第一次沖調和第一杯熱咖啡醇香的飄散,咖啡文化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浪漫的故事之一。而法國人本來就是世界上最為浪漫的民族之一,自然而然,他們喝咖啡的就離不開浪漫兩個字了。法國人不是為了喝咖啡而喝,他們不是在喝,而是在品,品字所包含的意思太多了,品咖啡的味道,品咖啡的獨特,歸根到底來說,法國人所追求的是咖啡的情調,意境和環境,這一點和中國人喝茶倒有點相似。法國人可以為一杯咖啡而看整天報紙,和朋友斟酌一整天,就是一杯咖啡的魅力所在,而中國人就可以在小橋流水間把茶寫意的喝上三五口,聊上三五小時都不會覺得煩躁和厭惡。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不是逼出來的,是表達著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注重品位,享受生活對於浪漫的法國人來說就是一種生活文化。
到過法國遊覽的人可能有這樣的發現,在大街小巷中的餐館和酒店前,都會有若干個給人們做休息用的露天咖啡座,花花綠綠的遮陰傘,把法國的大街小巷點綴成一個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消遣佳所。在車水馬龍的大街旁邊,點上一杯宜人的西西里島咖啡,慢條斯理的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浪漫和開放的法國人的味道,混著咖啡所特有的苦澀,品嘗這獨有的飲食文化,偶爾也碰上聞名已久的巴黎美女,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
法國的咖啡和它自己本身的文化底蘊有著千絲萬樓的關係,可以想像得出,18世紀文藝復興的法國文壇,像巴爾扎克,雨果這樣的大詩人,一手喝著一杯醞釀已久的熱咖啡,一手就寫下了名傳世紀的巨作。在不同的藝術流派中,咖啡都貫穿其中,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的畫作就有一幅《夜晚的咖啡館》。他對那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上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而巴爾扎克就曾為為之瘋狂的咖啡寫道:“比千次香吻更甜美,比陳年佳釀更醉人,只要有咖啡作伴,就算一輩子不結婚我也甘心”的豪句
,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就有了五千年的喝茶歷史,和法國人愛喝咖啡一樣,中國人對茶有著一種不離不棄的感情。
法國人喝咖啡講求意境和情調,而中國人喝茶所追求的就是茶道。
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的只有茶道。中國人喝茶就象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么喝就怎么喝。喝茶有很多形式,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國的茶道相比法國的咖啡,少了分浪漫色彩,卻增添了大自然的神韻。用一句話說,中國的茶道的真諦所在就是:四字。
執著用於中法兩國對茶和咖啡的鍾愛,一點也不過分和牽強。正式有了這份感情的投入和執著,中法兩國有了溝通的一種模式,一種不區形式的途徑,也使兩國有了一種比語言更容易掌握的“語言”,交流就是這么簡單,也這么直接。近現代的歷史的證明,中法兩國的交往日益密切,已不僅僅局限於經濟政治宗教,平時我們所喝的咖啡和茶也可以成為信息傳播,文化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在中國,喝咖啡的人數不亞於喝茶的人,越來越多的法式咖啡館應運而生,而與此同時,也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喜歡上中國的茶。
中國和法國兩個亞歐大國的文化交流,無論是對中國和法國,以至於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信息傳播,友誼加深有著深遠影響。

相關事件

法國咖啡法國咖啡

禁菸令
在過去15年裡,每天下班後,露茲·薩爾法蒂都要前往附近一家咖啡館要一杯白葡萄酒,一邊抽根香菸。對她來說,天底下最快樂的事情莫過如此。
然而,過了明年的元旦,薩爾法蒂就得尋找別的樂事了。法國自去年起在全國絕大多數公共場所推行的禁菸令將於新年擴大到酒吧、餐廳、飯店和夜總會,也包括了法國人最喜歡去的場所——咖啡館。
儘管在咖啡館外有專門的吸菸區可以吸菸,但不能讓所有菸民滿意,“我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65歲的薩爾法蒂說道,“或許,我只得將就著喝完葡萄酒,然後回家抽菸。”
儘管不少法國人表示對咖啡館內禁止吸菸感到不可思議,但民意調查顯示,66%的法國人支持禁菸法令,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沒有鬧出大的抵制活動來。自從巴黎的星巴克實行“無煙化”、“健身總統薩科齊上台以來,禁止在咖啡館裡吸菸似乎是法國人又一擺脫傳統的做法。當然,過程當中難免也有痛苦的一面。
“我的顧客們全都抽菸,員工們也一樣。這下我們該咋辦啊?”巴黎Le Panier以及Le Faitout這兩家咖啡館的老闆、43歲的科隆布說道。
科隆布來說,新頒布的禁菸令也帶來了實際問題。他解釋說,禁菸之後,人們再也不能在咖啡館裡吸菸解悶了,也就不願意為點的菜和飲料等候很久了。如此一來,廚師和侍應生幹活的節奏就得加快,顧客的流通速度也變得快多了——這顯然有悖於傳統的法國生活方式。“人們在咖啡館慢悠悠地喝上它幾瓶葡萄酒、一邊進餐一邊聊天的日子怕是再也不會有了。”他說道,“咖啡館整個的氛圍都將完全改變。”
多少年以來,巴黎街頭無處不在的咖啡館裡總是人頭攢動。人們在裡面悠然地呆上幾個小時喝酒或喝咖啡的時候總喜歡抽上幾根煙。在吃大盤裝的乳酪或喝洋蔥湯的時候也同樣抽菸,在裡面看報紙、小說或課本的時候亦復如此,而在閒聊、失戀或為政治問題而爭辯的時候,更是如此。想當年,哲學大師薩特西蒙·德·波伏娃就是在著名的“花季咖啡館”煙氣繚繞的氛圍中暢談哲學的。他們參加塑造的咖啡館煙氣繚繞的形象至今猶存。
“吸菸的人更有激情。”51歲的維羅妮卡·莫蘭說道。她已有40年的煙齡,是巴黎熙攘的克里奇廣場附近Le Cyrano咖啡館的常客。“我們比一般人更敏感,我們思考和探討問題起來也深刻,我們容易變得陶醉,我們反叛常規。”
但如今,與他們的浪漫想像相反,這些吸菸的反叛人士發現他們越來越被邊緣化。“咖啡館內禁止吸菸無異於這一類型人物的終結。”莫蘭說道,“現在,人們熱衷於更加拚命地工作以掙得更多的錢,熱衷於保持上進、保持體形及使自己看上去形象良好。”
而就此認為吸菸在法國將成為一件老掉牙的事,這也未免有些牽強。畢竟,法國歌壇教父兼詩人塞吉·金斯伯格叼著菸斗的形象婦孺皆知。不過,吸菸禁令的頒布似乎意味著法國文化的一個轉變,它給人一幅更健康、更現代也更具適應性的形象。
有著悠久抽菸傳統的愛爾蘭義大利分別於2004年和2005年實施了禁菸法令,結果倒也很順暢。在德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規定,而柏林,將與法國一樣,自明年元旦起禁止在一切封閉性公共場所內吸菸,包括深受柏林人喜愛的咖啡廳。
當然,對禁菸法令滿腹牢騷的人不是沒有。不滿于禁煙法令的法國人說,它幾乎是對法國咖啡館一項最重要的功能——社會潤滑劑功能的摧毀。
“在法國,咖啡館是各個社會階層交往融合的地方。”莫蘭說道,“每一個人都去那兒,上自老太太,下到學生們。這下可好了,咖啡館內將不再有各色人群了,有的只是30來歲的有產階層。”
“人們常說,咖啡館是一個國家的寒暑表。”54歲的塞西爾說道,她是巴黎馬萊區(巴黎歷史文化的中心地帶)一家兼售菸草的酒吧店La Fronde的店主。“在咖啡館裡,我們一邊抽著煙,一邊會見新朋友。人們在這裡一起交流思想,傾聽並相互學習,海闊天空地談論著一切。如果把這些都禁止了,我們還剩下些什麼呢?”
從很多方面來看,La Fronde是巴黎咖啡館一族生活的典型寫照:清晨時分,身穿鮮綠制服的街頭清潔工與衣著光鮮的商界人士並排坐在一起喝咖啡;到了午餐時,普通工薪族又與刻意打扮得亂七八糟的嬉皮士們一起在酒吧用餐,各種年齡的就餐者們不時地碰到身旁人的胳膊;在傍晚的下班高峰期,在一片歡快的交談中總是傳來人們喝酒碰杯的脆響聲;但不管在哪個時候,唯一不變的是酒吧里不被留意的或飄揚或繚繞的煙氣。
43歲的瑟孔達是這家酒吧的常客,儘管並非菸民,他也覺得即將生效的禁菸法令有點過分。“法國人一向以‘自由、平等、博愛’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說道,“而咖啡館正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在以前的咖啡館,你想抽菸就可以抽菸,啤酒的售價對大家都是一樣的,各色各樣的人群盡可以相互交談。對於以前的這種生活,新的禁菸令將會是一大妨礙。”
瑟孔達認為,在遠離巴黎的小村莊,人們對禁菸令的感受將更加強烈,因為在那裡,咖啡館是人們唯一的社交場所。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懷戀起咖啡館的好處了——它將社會各個階層聚集在一起,儘管有時人們之間不過是說幾句話、對抽幾根香菸。

法國咖啡館

法國咖啡法國咖啡

一、法國咖啡館有百姓客廳的美譽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再說,除非找神父懺悔,在上帝面前說話,也太嚴肅、太拘束了。但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到教堂去,特別是退休老人,除做禮拜外,還可以聽音樂會,參加社區活動。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在沙龍中,更多的是附庸風雅、鈎心鬥角,幾乎談不上什麼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
而咖啡館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對於法國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在巴黎時,我常去梅尼爾蒙當街區拜訪一位法國朋友,並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館裡小坐聊天。小咖啡館坐落在庇里牛斯街的一個街角上,空間狹小,環境陰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乾乾淨淨,端上的咖啡總是又濃又香。
老闆一家與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時也熟悉這片街區的所有老住戶。老闆娘告訴我,30多年來,她看著我的朋友長大,了解他的許多事情,包括小時候調皮倒蛋、與小夥伴們一起乾的許多傻事。
朋友介紹說,在這片街區居住的多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職員、教師、工人等。工作之餘,他們到此與同伴們邊飲邊聊,海闊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會等級、地位之分。有人專僻靜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紅酒,孤坐獨飲。也有人清晨趕在上班辦事之前,在吧檯前站著昂脖一飲,然後行色匆匆離去。傍晚,特別是晚上九點以後,客人則比較悠閒,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從容不迫。有的顧客,興致所至,投幣點播機,點一支喜愛的歌曲,一邊飲酒抽菸,一邊聆聽歌曲。
小咖啡館是社區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歡樂時來,憂鬱時也來;有人帶著初戀的歡欣,也有人懷著失戀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歡聲笑語的,有憂鬱落淚的,有緘默不言的,有放蕩不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館的店主通常都見多識廣,待人接物適度有節,給人以一種信賴感。他們既會為樂者助興,也懂得寬慰憂者。
老闆娘和朋友的這幾句平平常常的話,一語道出了遍及法國大街小巷這么多小咖啡館的特點。
除此之外,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溫文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啡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咖啡館是孕育法蘭西思想的搖籃
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火花是從咖啡館中迸發出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發源於啟蒙學者們在咖啡館的高談闊論,並由此向全世界傳播。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及百科全書派學者們就是在“普羅科普咖啡館”里決定,以人文和科學精神向中世紀神學和蒙昧傳統挑戰。而1789年,“打倒暴君!搗毀巴士底獄!”的號角,也是從咖啡館裡吹響的。
在巴黎,“普羅科普咖啡館”具有其他咖啡館無法企及的光榮歷史,它招待過法國攝政時期的名流貴婦人,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政治家丹東、羅伯斯庇爾,復辟時期的浪漫派詩人繆塞。它還見證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同詩人繆塞和音樂大師蕭邦的愛情故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和福樓拜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魏爾蘭等,都曾是這裡的常客。
“普羅科普咖啡館” 幾經榮衰,歷經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聖日耳曼街區一條狹窄、陰暗的小街上,迎來送往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公子小姐、文人墨客。它既未擴大,也無意在別的街區、別的城市開設分店。它風貌不改,成了巴黎的文化遺蹟之一,是遊客們弔古幽思的好去處。因此,遊客不斷,它的生存自然不成問題。
當然,咖啡館的政治全然不同於貴族沙龍或歌劇院包廂的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貴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館中散布謠言,蠱惑人心。革命家馬拉對此非常不滿,曾一度想取締咖啡館。幸虧他沒有這么做,否則,這將是法國咖啡館歷史上一個抹不去的污點。法國人畢竟比中國人蠢笨一些,竟然沒有想到把“莫談國事”的警告貼在咖啡館的牆上。因此,政治在法國咖啡館裡可以說是任意泛濫,毫無窒礙。
在巴黎的咖啡館裡,我聽過瘋子的政治演說和流浪漢的哲學批判。前者列數一大串法國各政黨領袖人物以及他們的政治觀點,無可辯駁地指出,這些政客無一不是敗類。後者則對亞歷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羅素、存在主義及其社會影響逐一批駁,並且得出結論:所有這些哲學家及其主義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假東西,唯獨他這個堂堂正正的流浪漢,才是真正的哲學家,真正信奉其本人的哲學理論和主義,而且言而有信,身體力行。
兩位仁兄不約而同,在不同的時空中,給我上了兩堂別開生面的社會政治和哲學課。恭聽完畢,獲益匪淺,我算是多少理解了咖啡館裡的政治風雲,也進一步明白了自由的含義。
據說,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館裡聯絡新聞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擁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治家克萊門梭曾活躍在蒙馬特爾高地的咖啡館中,與文人畫家們相交甚歡,並因此而贏得各界社會進步人士青睞,榮登法國總統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德國蓋世太保嚴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館仍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抵抗運動的首要聯絡點,法國人之善於周鏇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社會裡,咖啡館早已沒有舊時代的政治密探了,與此同時,咖啡館政治也式微了。現今法國咖啡館,從政治上說,已成為小老百姓發泄不滿和牢騷的地方。當代政治家所看重的是競選集會電視廣告廣播網路等現代傳媒,對其先輩們所喜歡的咖啡館,已不再情有獨鍾了。
三、咖啡館是人類友誼愛情的橋樑
在咖啡廳中,燈光或明或暗,煙霧縹緲,讓人產生幻覺。咖啡芳香濃郁,氣氛優雅浪漫,使人的心靈和感官更加敏銳。因此,咖啡館成為情侶們偏愛的地方。也有人在咖啡館中從陌生到相識相知,乃至相愛。
有一首法國歌曲,歌名為“三隻鴿子咖啡館”,敘述了一個發生在咖啡館的愛情故事:一對互不相識的男女主人公,經常光顧“三隻鴿子咖啡館”,多次相遇,面熟卻不相識。冬日中,他們幾經猶豫,終於坐到同一張桌子上,聊起了天,從生活瑣事,到文學鑑賞,從哲學理論,到人生見解,他們漸漸無所不聊。他們發現彼此是那么相似,興趣是如此相同。兩顆孤寂的心跟著一個節拍跳動,他們不用相約,每天準時在咖啡館見面。一個晴朗的日子,他們從室內移到室外的露天咖啡座,沐浴和煦陽光,觀賞前面小廣場上人來人往。有時,他們還一起走到大街小巷中,邊散步,邊交談。不知不覺,倆人已情投意合,但誰也沒有道出自己的真情。春天來臨,分離時刻也隨之而來。不知為什麼,一天,姑娘沒有再來,小伙子突然感到悵然若失。他多次回到咖啡館,整天守望,但是姑娘未再出現。幾個星期過去了,小伙子已不再盲目地守望。他又恢復了往日的習慣,還是每天,在那個特定時辰,來到咖啡館裡小坐。他解脫了這段情愛嗎?他是否一邊思念逝去的美好時光,一邊仍然期待著、夢想著?
這一愛情故事,在巴黎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只能算一次普通的邂逅,只是纏綿悱惻的鏇律和近似悲劇的結局叫人傷感,難以釋懷。
當然也有皆大歡喜的故事。我認識的一對法國夫妻。丈夫叫熱羅姆,妻子叫安娜。一次,他們手指著拉丁區聖米歇爾大街街角一家咖啡館告訴我。當初,他們就是在那兒相識、相愛並締結良緣的。現在他們有兩個孩子,男孩叫路易,女孩叫瑪麗。他們還告訴我,像他們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
在咖啡館結識朋友,法國人習以為常。新老朋友見面,多半也會找一家咖啡館相約碰頭,要上一杯咖啡或別的飲料,悠然自得地談生意,敘友情。咖啡館中約會,咖啡一杯,頗有中國古人所稱道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所不同的,只是以咖啡代清茶。
當年法國求學之時,一天學校意外停電,國際法教授阿蘭·坡列靈機一動,即率全班學生赴鄰近咖啡館,將課堂移至公共場所,為每位同學點上一杯咖啡,在濃香撲鼻的咖啡味中,繼續上完中斷的課程。而咖啡館就座的其他客人,好奇地觀賞這一幕,未有任何清靜被干擾的表示。這真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法律課。
四、咖啡館與文學藝術有不解之緣
一部法國文學史是以咖啡館的故事為源頭的。 “白綿羊咖啡館”是巴黎最古老、高貴的咖啡館,也是寓言作家拉封登、詩人布瓦羅、喜劇作家莫里哀和悲劇作家拉辛同朋友聚會的地方。街頭浪子兼街頭詩人弗朗索瓦·維龍常常出沒於“三棵稻穗咖啡館”。
巴黎許多咖啡館因文學藝術而聞名於世,它們主要分布在三個街區,即蒙馬特爾高地,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和蒙巴那斯。
在蒙馬特爾高地上,最著名的是靈兔咖啡酒吧。它在聖心教堂後面,外表並不起眼,一道木柵欄圍著一幢低矮的兩層樓房,酷似一座農家小院。然而,它在20世紀初卻是法國文學和藝術革命的發源地。許多流派誕生於此。當年,每逢夜幕降臨,畢卡索、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耐爾弗朗西斯·卡爾果羅蘭·多爾傑萊斯等許多年青畫家和作家便會光臨此地,消磨漫漫長夜。
在一群身無分文、喜愛熱鬧的青年藝術家中,畢卡索是最沉黙寡言的人。連他,也不願意孤獨一人待在自己的畫室里,他經常到這裡來,坐在一幫充滿生氣的青年中,聽他們高談闊論,吟詩作賦,從中積累生活素材、汲取創作靈感。馬克斯·雅各布、卡爾果和多爾傑萊斯是活躍份子,他們高興起來,興致所至,甚至登上酒桌、吧檯,高聲朗誦詩歌,歌唱巴黎民謠和自己編的歌曲,其中不少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
在蒙馬特爾高地,這批青年作家和藝術家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時人們只要一談起藝術,就會說:“到高地去!”。因為,在高地上,有畢卡索、烏特里洛、凡·東更和馬克斯·雅各布等一群燦爛的藝術之星。梵谷也曾在高地留連,探索他的藝術道路。
蒙馬特爾高地還是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搖籃。《國際歌》的作者歐仁·鮑迪埃、《櫻桃時節》的作者克萊門以及阿里斯蒂德·布呂安都是在巴黎公社失敗後開始創作歌曲的。特別是阿里斯蒂德·布呂安,他一直在高地的咖啡館中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以他黑禮帽和紅圍脖的反叛形象,開創了流行歌曲反叛布爾喬亞社會的傳統,堪稱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靈兔咖啡酒吧至今仍保持著它往日樸實無華的風貌。在那兒,客人們仍可以聆聽曾經激盪幾代法國人心靈的老歌。
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街區,以它眾多的小巷和文學咖啡館著稱。“花神”咖啡館、“麗普”咖啡館和“雙愚人”咖啡館是其中最有名的。各個文學流派的作家分別在這些咖啡館裡聚會。
20世紀20-30年代時,阿拉貢紀德馬爾羅阿波利耐爾法格等法國作家和詩人經常出沒於“麗普”和“雙愚人”咖啡館。法格是個巴黎通,他曾徒步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並寫了一本《巴黎步行者》。他在書中評論說,只要在草地聖日耳曼的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大致了解巴黎文學界一天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學活躍,此風更盛。薩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加繆等人另闢天地,在鄰近的“花神”咖啡館聚會,討論存在主義文學,“花神”咖啡館因此而獲得了“存在主義咖啡館”的美名。
蒙巴那斯也以文學咖啡館眾多而著稱。詩人波德萊爾曾經常出入這裡的“大草屋”酒店,阿波利耐爾喜歡到這裡的“巴蒂”飯店就餐,而“百合花圃”酒店則是莫雷亞斯、雅里、保爾·福特和達達主義的創始人薩爾蒙及其朋友和社會名流經常出入的咖啡館。
本世紀初,隨著畫家畢卡索、盧梭、莫迪戈里亞尼和弗拉明克等來到這裡定居,蒙帕那斯很快就像蒙馬特爾高地一樣成為藝術的聖地。“羅冬德”、“羅姆”、“古波爾”、“布列戴爾”和“巴蒂”都是這片街區遐邇聞名的咖啡館。
五、巴黎咖啡館名人如雲
巴黎是著名的國際都會,來到巴黎的外國人大都喜歡泡咖啡館。其中,不乏國際知名人士。多少年過去,昔日風光情景,依稀可尋。
20世紀初,許多俄國革命者流亡巴黎。在蒙巴那斯街區的咖啡館中,人們可以看到列寧托洛茨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身影。在羅冬德咖啡館中,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氣宇軒昂,宣講他關於無產階級文學革命的理論。
20世紀20-30年代,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中國革命的領袖在巴黎勤工儉學時,經常去咖啡館休息和交流思想。在義大利廣場附近的咖啡館中,鄧小平喜歡吃法式羊角麵包。將近半個世紀後,當他途經巴黎去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不曾忘記托人購買羊角麵包,帶回北京,分送當年勤工儉學的朋友。
美國作家海明威龐德斯坦因菲茨傑拉爾德亨利·米勒和他的女友阿娜伊絲·寧,在旅居巴黎期間,都是蒙巴那斯一帶咖啡館的常客。
英國作家王爾德喬伊斯等也都對巴黎咖啡館著迷。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各國名人也都有過相同的經歷。因此,有人稱蒙巴那斯為國際大都會中的國際車站,曾經在這裡駐留的人們都不會忘記巴黎的咖啡館以及它們在人類交流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香濃的咖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