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鑑賞
正文
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這就是在進行文學鑑賞。文學鑑賞是文學發揮和實現其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文學鑑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於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於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於其中的思想。讀者對文學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認識,或是對作家創作的評價的接受,始終是和讀者對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分不開的。脫離了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不能稱為文學鑑賞。但是單有感覺沒有理解,單有情感沒有認識,也不可能深切領會文學作品的意義,同樣不是真正的文學鑑賞。誇大感覺與感情在文學鑑賞中的作用,把文學鑑賞歸結為脫離理性認識的“形象直覺”活動,是片面的。無視文學鑑賞過程中感覺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須被讀者在感覺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學鑑賞中,感覺與理解、情感與認識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這是文學鑑賞活動的基本特點。
文學鑑賞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對立的統一。任何文學作品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客觀的規定性。這種客觀的規定性是由文學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本身所決定的。讀者在鑑賞中的想像與聯想,終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與生活畫面為基礎的。但是讀者鑑賞文學作品又不是純客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它還帶有一定主觀性。每一個讀者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立場觀點,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因此他們在鑑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往往與作家自己在創造形象時的感受、體驗和認識並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讀者中,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從而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魯迅曾經指出,在看《紅樓夢》時,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全集》第7卷第419頁)。這就是由於文學鑑賞的主觀性而造成的差異性。
在文學鑑賞活動中,欣賞者要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變成自己頭腦中的藝術形象,就要進行“再創造”。“再創造”的心理過程,主要表現為想像活動和情感體驗。讀者的想像和體驗,是文學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能夠以小見大、寓實於虛、借形傳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鑑賞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或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發現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特別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其形象具有間接性,不象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那樣直接塑造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這就更需要鑑賞者的想像力,更需要鑑賞者進行“再創造”。它要求鑑賞者善於通過語言的媒介,想像出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並進而領會其思想內容。
文學鑑賞活動同時也是對作家在作品中已經作出評價的生活進行“再評價”。作家的主觀評價是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對客觀生活所作的評價,而鑑賞者的“再評價”則是結合鑑賞者的思想感情對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認識的結果。這種評價可能和作者的評價完全一致,也可能高於作者或低於作者的評價;可能違犯作者正確的評價,也可能糾正作者錯誤的評價。這種評價是鑑賞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內容的必經過程。
文學鑑賞中還有一種複雜而常見的現象,即“共鳴”。“共鳴”是指在“再創造”和“再評價”的基礎上,鑑賞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無間,或在某些方面、某一點上擁符、相似,愛其所愛,憎其所憎,發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鳴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經驗為基礎。一般地說,作者與鑑賞者之間需要具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階級立場、社會理想、生活經歷,才會發生共鳴。所以共鳴現象大量表現在同時代同階級的作家作品與鑑賞者之間。但是讀者鑑賞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文學作品發生共鳴的現象也是存在的。由於某些共同的社會歷史原因,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之間,除了時代、階級差別之外,在某些時候和某種情況下也會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處,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問題上,也會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階級進步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鬥爭,曲折地表現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就能給今天的人民民眾以感染,乃至使他們產生共鳴。又如,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與道德情操,雖有其階級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繼承的一面,象古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氣節,就很容易打動處於類似社會環境中的現代人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鳴。但應指出,這種共鳴並非是絕對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統一。因為今人與古人總有時代與階級的距離,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與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發生共鳴。可以與其中的積極因素髮生共鳴,也可以與其中的消極因素髮生共鳴,這又跟鑑賞者的主觀因素有關。總之,共鳴是文學作品影響讀者思想感情,發生社會作用的一種重要現象。
文學鑑賞與文學創作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作家創作的作品為文學鑑賞提供了客體對象;而文學作品又必須通過讀者的鑑賞,才能產生社會作用。因此作家創作,也需要重視文學鑑賞的規律,尊重讀者的審美要求和藝術趣味。同時,文學創作又具有培養和提高讀者鑑賞水平的使命。鑑賞者若不具備應有的審美能力,是無法進行鑑賞活動的。而讀者的鑑賞水平,既受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審美意識的制約,又受文學作品這一鑑賞客體對象的制約。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讀者的鑑賞水平只有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鑑賞的審美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所以古今許多優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適應讀者的鑑賞水平,易於為他們所接受;又要努力豐富和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以滿足讀者不斷發展的鑑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