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1950年09月17日生於孟買邦(現為古吉拉特邦)瓦德拉嘎鎮,祖上三代都在當地經營一個小雜貨鋪,家境雖稱不上小康,但也算豐衣足食。除了經營雜貨鋪,父親還在火車站開了一個茶攤——奶茶是印度人每天必需的飲品。在家裡6個孩子中排行老三的莫迪,從小就在那裡幫父親賣茶。從學校畢業後,他和哥哥也開了一個茶攤,自食其力,由“賣茶童”變成“賣茶人”。
莫迪在當地的學校完成了自己的中國小學業。老師這樣形容他:“他在學習成績上算不上出色,雖然有點內向和靦腆,但是偏愛辯論和戲劇表演。”也許正是這些特質,使得莫迪日後在應對媒體時遊刃有餘。同學眼中的莫迪是個有主見的人,做事情有決心、有毅力,而且酷愛讀書。鎮上有一座小型圖書館,莫迪是那裡的常客,據說他後來將裡面的書幾乎全部讀完。
課餘時間,莫迪絕不只呆在茶攤上。出身於印度教家庭,他很小就加入國民志願團組織的少年機構,在那裡接受體能訓練和教義薰陶。
國民志願團經歷
上世紀60年代印巴戰爭爆發之時,小莫迪在火車站為路過的士兵端茶倒水、打掃衛生。莫迪經常到志願團駐地,幫助精神導師和講師們洗衣、掃地、做飯,甚至料理他們的生活起居,累活髒活他都願意乾,深得大人們的喜愛。
20世紀70年代開始,莫迪正式成為國民志願團一員,主要從事宣傳方面的工作。莫迪的政治生涯,正是開始於他在國民志願團的日子,這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因,即典型的印度教主義者。
那時候,作為一個“地下工作者”,莫迪經常喬裝打扮。他最喜歡的裝束就是戴上墨鏡,貼上大絡腮鬍,用布包上頭,打扮成錫克人,以避人耳目。除此之外,莫迪也經常在一些地下刊物上就緊急狀態和民主議題發表評論,這些文章的題目包括《透視緊急狀態》《關於憲法改革的建議》《當違法成為一種義務》《印度言論的不自由》《解剖印度的法西斯主義》《揭露英迪拉的騙局》等等,一度在印度政壇引發廣泛議論。莫迪也因此被警察盯上。
1977年,印度政局又發生大變。莫迪等人的活動恢復正常,由地下轉到了地上。
1978年,莫迪被志願團委任為古吉拉特邦一個區的負責人,他作為組織者的才能得到認可。到了1981年,他又成為志願團在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邁達巴德總部的宣傳和聯絡負責人,負責與其他印度教組織及海外印度人的聯繫。
加入印度人民黨
1985年,莫迪受到國民志願團的指派,加入成立不久的印度人民黨。經過三年多的鍛鍊,他於1988年被任命為人民黨古吉拉特邦秘書長,正式進入主流政治圈。在其策劃與帶領下,印度人民黨贏得了1995年的全國大選,莫迪憑藉其領導能力出任人民黨全國秘書長。1998年,時任印度總理的瓦傑帕伊提拔莫迪為人民黨總書記。1999年,兼任人民黨新聞發言人。
納倫德拉·莫迪2001年10月擔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隨後連續三屆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12年來,該邦的經濟成長率躍居印度首位。莫迪減少行政過程中的繁文縟節,修建公路和電線,引進投資,讓這個地方蓬勃發展,GDP增加了近兩倍,大多數社會指標也有所改善。古吉拉特邦僅擁有印度總人口的5%,卻占據國家近1/4的出口額。在競選過程中,政治家的承諾往往來自特殊利益集團的慷慨解囊,莫迪卻談及將古吉拉特邦的經濟快速增長和基礎設施改善在全國複製,讓民眾耳目一新。 莫迪強調自己“茶農之子”的卑微出身和對貧窮生活的見證與體驗,他的背景和打拚經歷也讓印度人寄望他成為變革的催化劑。
當選總理
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投票結果揭曉,印度人民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543個議席中奪得334席,獲得壓倒多數。印度人民黨總理候選人莫迪成為下一任總理。
2014年5月26日晚,納倫德拉·莫迪在首都新德里正式宣誓就任印度第15位總理。
當晚的就職儀式在印度總統府舉行,由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主持,共有3000多名來賓。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在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中,獲得全部543個議席中的282席,成為30年來首個擁有議會下院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而原執政黨國民大會黨僅獲44席。莫迪作為印度人民黨總理候選人當選總理。就職儀式後,由莫迪任命的內閣成員也宣誓就任。
訪問美國
2014年9月27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紐約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強調在世界範圍內打擊恐怖主義的重要性並呼籲改革聯合國。
此次是莫迪擔任印度總理後第一次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打擊恐怖主義是莫迪本次講話的重點,他稱印度支持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西亞地區正在復甦的恐怖主義勢力進行打擊。
訪問中國
2015年5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西安機場,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莫迪上任以來首次訪問中國。
2018年4月22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與來華工作訪問的印度外長斯瓦拉傑共同會見記者時宣布:經中印雙方商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將於4月27日至28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非正式會晤。
2018年4月27日和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東湖賓館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非正式會晤。兩國領導人在輕鬆友好的氣氛中就中印關係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全面深入交換意見。
個人生活
人物婚姻
1969年,納倫德拉·莫迪和17歲的Jashodaben通過印度傳統的包辦婚姻結為夫妻。3年後,這段結婚隨著莫迪不斷膨脹的政治夢想走向完結。直至今日,兩人再也不曾謀面,莫迪對這段婚姻經歷也絕口不提。儘管如此,Jashodaben並未心生怨恨,相反,她一直是莫迪的狂熱“冬粉”,會去關注一切有關莫迪的訊息。 傳記作家NilanjanMukhopadhyay在為莫迪所寫的傳記《這個男人,這個時代》(TheMan,TheTimes)中寫道,莫迪加入的國民志願服務者聯盟(RSS)並不贊成成員結婚,如果莫迪承認自己的婚姻,就意味著對自己的政治前途畫上句號。這一點或許足以解釋讓Jashodaben釋懷的“那種情況”。
個人財產
莫迪總理辦公室公布的最新財產細節,在上一財年結束時,莫迪手中持有的現金僅4700盧比,根據財產報告,莫迪沒有任何機動車、飛機、遊艇或是輪船。雖然莫迪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仍有銀行賬戶,但在德里卻沒有賬戶。
人物爭議
民族主義
莫迪的政治形象廣受爭議,主要原因在於莫迪帶著濃重的民族主義色彩,對曾經印度的種族暴力衝突事件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莫迪的政治強人形象還體現在他對於印度政府涉華政策的批評上。2014年年初,莫迪在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我國藏南地區)造勢時宣稱,任何超級大國都別想將這一地區從印度手裡奪去。
宗教觀點
莫迪自身對穆斯林的態度也讓人擔心。在他政治生涯之初,莫迪曾在多次公開演講中煽動印度教徒反對穆斯林。1990年,莫迪參與組織了在阿約提亞聖地的遊行。遊行是兩年後印度和穆斯林衝突的導火線,造成2000人死亡。他甚至因為2002年的屠殺事件被禁止前往美國。
莫迪是印度愛國組織“聯合家庭”的終身成員,並宣誓投身組織事業,終身不娶——這已被證實是一個謊言:莫迪日前在提交的候選人宣誓書上填寫了妻子的名字,但辯稱這是父母包辦的婚姻,純屬儀式。
遭美起訴
2014年9月26日,印紐約一家法院下令莫迪就他先前擔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未能妥善處理當地暴亂、導致數百人死亡一事回答問題。一家名為“美國司法中心”的民間團體代表印度2002年這起暴亂中的兩名倖存者,向紐約一家法院遞交訴狀,尋求根據外國人侵權索賠法和酷刑受害者保護法,讓莫迪就反人類罪和法外處決作出補償和懲罰性賠償。訴狀說,“莫迪故意和惡意指示印度當局殺害和迫害無辜的人,有證據支持這一結論。”莫迪先前否認相關指責。印度最高法院2012年裁定,對於古吉拉特邦暴亂,莫迪無罪。
莫迪一度是“不受美國歡迎的人”,美國政府指責他未能妥善處理古吉拉特邦暴亂,於2005年以此為由拒絕向他發放簽證。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印度總理莫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授予的“地球衛士”政策領袖類別獎。
官方評價為“因其倡導和力挺國際太陽能聯盟的努力,以及在環境行動中促進合作新模式、新領域的開創性工作,而被授予政策領袖類別獎項。其中包括馬克龍盡力推動《世界環境公約》立法進程和莫迪誓言印度在2022年消滅所有一次性塑膠。”
2018年10月24日,首爾和平獎文化財團宣布,印度總理莫迪成為第14屆首爾和平獎得主,莫迪獲得獎牌和20萬美元的獎金。
人物評價
曾經有媒體將莫迪稱為“非典型印度政客”,他是印度極少數從未捲入過 貪污醜聞的政客。在莫迪的支持者眼中,“高效、果斷、廉潔、以解決問題為己任”這些和印度政客絲毫沾不上邊的形容詞正是對莫迪最好的詮釋。
《時代周刊》評論說,納倫德拉·莫迪是一位堅定的實幹家領袖,他的發展道路將令印度繁榮,使之與中國不相伯仲。 《金融時代》在一篇題為“莫迪讓古吉拉特邦走上高速發展之路”的文章中,高度讚揚了古吉拉特邦的發展速度,稱該地是“印度最受歡迎的投資地,發展速度以兩位數持續增長著”。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常務總經理威廉·安提奧斯也在文章中指出:“莫迪是位有管理天賦的傑出領導者”。莫迪廣受企業家的歡迎,塔塔汽車集團董事長塔達曾經這樣評價莫迪:“莫迪的領導具有示範性。古吉拉特邦為全國提供了領導榜樣”。
納倫德拉·莫迪的反對者認為,他是一名懷有宗教仇恨的“獨裁者”,包括《撒旦詩篇》作者拉什迪在內的十幾位印度知名藝術家和學者曾經聯合給英國《衛報》寫信,稱“莫迪將加深印度的宗教仇恨狀態”。此外,莫迪獨斷專行的強人風格也招致了許多不滿。行事風格也被許多媒體和同僚斥為“獨裁”、“恐怖統治”。
英國《金融時報》評價印度新總理莫迪是以暴脾氣聞名,工作勤勉。
2015年6月21日,印度新德里,印度總理莫迪在當地國王大道上與數千印度民眾一同做瑜伽,慶祝國際瑜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