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滎陽古稱“兩京襟帶,三秦咽喉”,滎陽之名取自《尚書·禹貢》中的“滎陂既瀦”,意思是濟水自溫縣流入黃河南溢為滎,在邙嶺東南麓聚為澤,古稱滎澤。戰國時韓國在滎水的北岸建城,稱為滎陽。為戰國滎陽邑,漢置滎陽縣,屬河南郡,東漢沿襲。晉置滎陽郡,北齊裁京縣入滎陽縣。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析置武泰縣,旋又併入滎陽。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裁撤,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明代屬開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劃歸鄭州直隸州,十年(1732年)復歸屬開封府,光緒二十年(1894年)再劃歸鄭州。
1931年滎澤與河陰合併為廣武縣;1949年廣武與汜水合併成皋縣;1954年成皋縣併入滎陽縣,至此,四縣合併為一縣。1971年劃屬鄭州市,1994年撤縣建市,仍屬鄭州所轄。
1998年,滎陽市轄10個鎮、5個鄉:城關鎮、崔廟鎮、賈峪鎮、豫龍鎮、廣武鎮、汜水鎮、峽窩鎮、王村鎮、高陽鎮、劉河鎮、城關鄉、喬樓鄉、高村鄉、北邙鄉、廟子鄉。
2000年,滎陽市轄11個鎮、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619840人。
2002年,滎陽市轄9鎮4鄉2個街道辦事處1個風景名勝區管委,305個行政村:索河路街道、京城路街道;賈峪鎮、喬樓鎮、劉河鎮、崔廟鎮、高陽鎮、汜水鎮、王村鎮、豫龍鎮、廣武鎮;城關鄉、北邙鄉、高村鄉、金寨回族鄉;廟子鄉(已改為環翠峪風景名勝區)。
2004年7月,將滎陽市峽窩鎮整建制劃歸上街區管轄。按照《河南省民政廳關於調整鄭州市上街區和滎陽市行政區劃的批覆》(豫民行批[2004]4號),滎陽市峽窩鎮整建制劃歸上街區管轄。
2004年11月6日,滎陽市人民政府通知: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於滎陽市高陽鎮更名高山鎮的批覆》,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滎陽市高陽鎮更名為高山鎮。
2005年滎陽市鄉鎮區劃調整,滎陽市撤銷廟子鄉,併入劉河鎮,劉河鎮駐地不變;撤銷北邙鄉,併入高村鄉,高村鄉駐地不變。
地理
地理位置
滎陽市位於東經113°7′至113°30′、北緯34°36′至34°59′之間,北面隔著黃河與溫縣、武陟縣相連,西邊為鞏義市,南鄰新密市,東連鄭州市區。
地形地貌
滎陽市地勢西、南、北部稍高,自西向東逐漸傾斜,形如簸箕,屬半平原半丘陵地形。
氣候環境
滎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屬溫帶季風性乾旱氣候,平均年日照為2322小時,最多年份為2602小時,最少年份2150小時;年平均氣溫14.3℃、地溫16.7℃;平均年無霜期222天,年均降雨量645.5毫米;風向隨季節而變化,冬春多為西北風,夏秋多為東北風,5月中下旬多有乾熱風,冰雹、霜凍、大風往往幾年內出現一次。
滎陽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08.2毫米,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夏季多雨,汛期7~9月三個月占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少雨雪;年際間變化較大。
行政區劃
滎陽市下轄9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2個街道辦事處、1個風景名勝區管委,305個行政村。
街道辦事處:索河路街道、京城路街道。
鎮:賈峪鎮、喬樓鎮、劉河鎮、崔廟鎮、高陽鎮、汜水鎮、王村鎮、豫龍鎮、廣武鎮。
鄉:城關鄉、高村鄉。
民族鄉:金寨回族鄉。
環翠峪風景名勝區(原廟子鄉)。
政治
王新亭--- 市長
滕飛--- 副市長
王和祥--- 副市長
孫建功--- 副市長
王偉--- 副市長
王智明--- 副市長
方本選--- 副市長
王殿玉--- 副市長
耿元奇--- 政府辦公室主任
經濟
綜述
2008年滎陽市生產總值完成28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2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3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8.5億元,外貿出口總額完成8349萬美元。全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2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在全國居第68位。全市12個鄉鎮有9個鄉鎮跨入河南省鄉鎮百強行列,成為全省百強鄉鎮最多的縣市。
工業
滎陽經濟結構合理,工農業基礎雄厚。滎陽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柱,全市工業企業達7051家,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有262家。滎陽工業門類齊全,在國家確定的41個工業門類中,滎陽就占31個,主要集中在機械製造、建材水泥、醫藥化工、電力煤炭、金屬冶煉等領域,閥門、汽車、水泵、醫藥、機械製造、精細化工等幾十種拳頭產品享譽國內外,其中閥門、建築機械的銷售占全國的1/3,少林汽車產銷量名列全國客車生產企業第4位,已經走出國門,遠銷東南嚴,瑞龍乳安片更是以其獨特的療效深受全國各地患者的好評。
畜牧業
依法規範規模養殖場戶、養殖小區畜禽養殖檔案,加強監督管理,建立質量可追溯制度。以集貿市場、冷庫、超市為重點,積極實施市級畜產品市場準入,逐步建立市場準入與畜禽標準化生產的有效對接機制,全力抓好落實。以三聚氰胺、“瘦肉精”、磺胺類殘留超標為重點,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查,擴大檢測範圍,提高監測頻率,為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嚴格跨省市調運乳用種用動物檢疫審批管理程式和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發證程式,認真落實活禽市場分區經營、輪流休市、定期消毒制度,嚴厲打擊加工經營病死動物產品及私屠濫宰的違法行為,確保上市畜產品的質量安全。
社會文化
宗教
滎陽市中心大教堂位於滎陽市京城路與汜河路向東100米。
2009年10月19日上午,河南省滎陽市基督教堂舉辦了隆重的獻堂典禮。回顧兩年以來,從征地選址到繪圖建築,滎陽市基督教兩會領導班子以及廣大信徒付出很大的代價,宏偉的教堂以及神學培訓大樓於滎陽市東開發區拔地而起,又經過半年多的內部裝修以及附屬設施建設,終於迎來了10月19日的獻堂典禮,獻堂典禮受到當地政府宗教部門以及河南省基督教兩會的重視,中國基督教協會副會長兼河南省基督教協會會長唐衛民牧師出席並發表講話,河南省10多個地市基督教兩會的負責人應邀列席。
詩歌
滎陽於2008年“十一”節前夕舉行了中國詩歌文化節,在這次節會上,滎陽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榮譽稱號。作為詩歌的發祥地之一,詩經的《鄭風》《小雅》有諸多篇章都描述了滎陽的風土人情。大詩人王維、李白、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杜甫等都在滎陽留下足跡,中唐詩人劉禹錫和晚唐詩人李商隱都長眠於滎陽檀山原。滎陽自古以來就有吟詩唱詞的傳統,在城鄉活躍著許多詩歌愛好者,多個民間詩歌團體創作了萬餘首詩歌,出版了幾十部詩集。
文化
河陰石榴花文化旅遊節
2014年5月22日,由滎陽市河陰石榴風景區主辦的“2014年滎陽市首屆河陰石榴花文化旅遊節”活動及新聞發布會在鄭州舉行。
滎陽市河陰石榴風景區位於滎陽市高村鄉北部邙嶺,成立於2013年7月,隸屬高村鄉人民政府。高村鄉位於鄭州市西30公里,滎陽市北10公里,緊鄰連霍高速滎陽站下站口,S232、G314省道縱橫交錯,新修的沿黃快速通道穿境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特產
1、草帽
民國13年(1924年),滎陽、須水、二十里舖、趙村、祥營、汪溝有草帽加工廠11家,年產草帽22.7萬頂。草帽有手工和機制兩種,成品分黃、白2色。農村製作多採用原色草帽辮,手工縫製,帽呈牙黃色,亦有巧婦以紅、綠、黃、紫顏色染辮,手工縫製花色童帽、女帽,頗受歡迎。 用機器製作草帽,抗日戰爭時期,草帽銷路呈滯,產量銳減。建國後,草帽製作工廠除草帽外,亦製做提籃、桌墊、椅墊、炕席、門帘等精巧玲瓏的裝飾品,花色品種多達100多個,滿足了國內外市場需要。
2、河陰石榴
河陰石榴是產於今北邙鄉一帶的傳統優質產品,子粒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平均含糖量11.1%,含酸量0.4%。維生素C含量高出蘋果、梨的1-2倍,果汁含量36-61%,除鮮食外,還可製作清涼飲料。果皮中含有單寧,可作皮革鞣料和絲、麻、棉、毛等染料工業原料。根、葉、花、果均入藥:根皮能驅除絛蟲、蛔蟲;果皮止痢、澀腸,對傷寒、綠膿、結核等桿菌和皮膚真菌都有抑止作用,因此有“獸醫著了急,蒼朮石榴皮”之說。河陰石榴品種很多,以個體大小分,有弧一二、弧三四、魁貨、京貨四種;以果皮顏色分,有銅皮、鐵皮、花皮三種;以籽粒味道分,有甜、酸兩種;以花瓣分,有紅與白、單層與千層等。
鄭姓源地
鄭姓為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鄭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鄭國第一代君主鄭桓公友。
鄭國被韓國滅亡後,國人改姓為鄭。自三國始設滎陽郡之後,天下鄭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滎陽。鄭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鄭姓出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的說法,所以,鄭姓的主要發源於今河南中部一帶。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
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鹹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
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
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滎陽北靠黃河,中部有索河、汜河、枯河,南部有須水河、賈峪河,地下水源也很豐富。
滎陽市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9億立米(未計算黃河過境水量),其中地表水資源量0.9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7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4887萬立方米。按流域分區計算,其中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4788萬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32%,淮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1.01億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68%。2004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24立方米,約占全省人均水資源總量的1/2,占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10。從降水分布和人均水資源,滎陽市屬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
建國以來,滎陽市市共建成中型水庫四座,總庫容1.3億立方米,小型水庫20座,總庫容0.43億立方米。有主要河流5條。滎陽市市截止2005年底機井保有量5825眼,其中農用灌溉用5529井眼,工業用井296眼。
礦產資源
滎陽礦產資源屬風化礦床、機械沉積礦床。礦床具有層位穩定、沿走向傾向變化不大、延伸較遠、礦體形狀與沉積層一致的特點;礦體形狀多為層狀、似層狀及扁豆狀;礦物成分由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及有機化合物等成分組成;礦石構造一般為鮞狀、豆狀、腎狀、結核狀、密塊狀、條狀及花斑狀等。陽境內礦藏已查明有九大品種,各礦種均屬沉積礦床,具有分布廣、規模大、品位均勻和不同礦床常有伴生、共生等特點,易於開採,均有開採價值。其主要品種有:煤礦、鋁土礦(高鋁粘土礦、低級粘土礦)、白雲岩、石灰岩(熔劑灰岩、鋁氧灰岩、水泥灰岩)、黃鐵礦、鐵礦、黃土礦、大理石、花剛石等,其他還有大砂、型砂和細沙等。
旅遊資源
景點
滎陽有各種文物古蹟181處,列入省市縣文物保護的61處。
青台“仰韶文化”遺址:人類文化發源地。
太溪池
環翠峪風景區:在廟子境內,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
桃花峪景區:廣武鎮東北部,這裡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
鄭武公墓
唐昭成寺
黃河古渡口
三皇巨像
楚漢相爭的漢霸二王城:傳說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是這裡。
虎牢關:在汜水鎮,因“三英戰呂布”而聞名。
飛龍頂:譽為“中原奇觀”。
洞林寺:佛教在中原的著名三大寺院之一。
環翠峪風景名勝區
環翠峪位於滎陽市西南距鄭州50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1988年被河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環翠峪風景名勝區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體,以古城堡為特色,以臥龍雲花為一絕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四季風景各有千秋。景區以獨有的石怪、洞奇、景幽、林美著稱。在自然景觀上有古城堡、山嶽、水系、植被、動物等組成了一個眾多、齊全、完整的風景體。深山峽谷里分布著金銀花、杜仲、天麻、靈芝、何首烏、遠志等400多種中草藥,有“人在坡上走,腳踏五棵藥”之稱,森林及中藥材釋放出抗炎、消毒、殺菌作用的氣體,這裡的空氣透明、消毒、富氧,融森林浴、中藥浴於一體。
虎牢關
虎牢關景區南連嵩岳,北瀕黃河,東接汜河,西連鞏義,山嶺交錯,溝壑縱橫,險自天成,有“鎖天中樞,控地四鄙”之稱,是我國著中的古戰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之爭”、“三英戰呂布”、“關羽溫酒斬華雄”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生於此,群雄爭霸的戰火硝煙為虎牢關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蹟。三義廟、呂布城、點將台、張飛寨、跑馬嶺、飲馬溝、養馬溝、絆馬索等景點
三皇山桃花峪旅遊區
三皇山桃花峪旅遊區,位於鄭州市西北30公里、滎陽市東北28公里的廣武鎮境內。北瀕滔滔黃河,南眺巍巍嵩岳,東接黃河遊覽區、黃河大觀,西連漢霸二王城。景區內溝壑縱橫,峪頂相間,地形地貌獨特,史跡名勝繁多,為古今文人騷客必游之地,相傳上古時期燧人、伏羲、神農氏在此種糧、採藥,施化於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
交通
綜述
滎陽市位於鄭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鄭州繞城高速橫貫全境,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立體交通網路。與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鄭州大學城、鄭州紡織工業城為鄰,是河南省距省會鄭州最近的縣級市,正在和鄭州市融合發展,接受鄭州的輻射和帶動。滎陽憑藉境內的鄭州繞城高速公路與連霍高速、京港澳高速、鄭少洛高速、107國道相互聯通,出行運輸十分方便。經鄭州繞城高速到鄭州國際機場,只需30多分鐘車程。經高速公路1.5小時可通達中原城市群中任何一個城市。國家正在建設的以鄭州為中心的高速鐵路客運線,工程完工後,鄭州至上海、北京、武漢、西安運行時間均不超過3小時,並且鄭州西客站就在滎陽市豫龍鎮槐西村西段設立。
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鄭州西南繞城高速、隴海鐵路、鄭西客運專線貫穿全境,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在滎陽交匯。境內構築起“三橫三縱”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了30分鐘滎陽生活圈。全市村村通油路,是河南省一類公路縣(市)和公路金牌縣(市)。
公交
1路:老城影劇院——東關--經興華路至索河路——一直向東至京城路向南——新三一零國道。
2路:新310國道——京城路——三中——工業路——洞林路——興華路——鄭上路——滎密路口——新310國道與洪界交叉口。
3路:滎陽火車站、中原西路,途經萬山路、索河路、廣武路、康泰路、唐王路。
5路:喬樓一中——新310國道——火車站——化肥廠。
7路車,趙家莊收費站到滎密路口。
10路:建材廠門口--泗河路--曹李--向南上洞林路--經工業路上索河路--向東--三十里舖。
習俗
服飾習俗
滎陽人民的服裝,崇尚素雅、大方、實用。清代,男子留長辮,穿長袍、馬褂、扎腿棉褲、白襪、布鞋。戴的是帽襯(上綴絲疙瘩或紅珠子),帽體系緞、綢、綾、羅、黑皂布等布料。官紳、商界、知識界人士,則戴呢質禮帽。 鄉村農民冬季穿長衣較少,多穿對襟短襖腰束褡包,下穿大腰扎腿褲(推車挑擔時穿單褲外罩套褲,以利行走)。山區人多穿深藍色實納幫硬底鞋,平原人多穿黑色軟幫白底圓口布鞋,一般戴便帽或帽襯。少數人逢年過節、串親、趕會也戴禮帽,穿長袍、大衫。夏日,衣著簡單。男子上身多穿半截袖白色襯衣,下穿褲衩(年輕人短、中老年人稍長)。暑天下地幹活,男子多赤膊脊樑,婦女下穿長褲,上穿半截袖帶襟布衫。富戶老人則穿麻、葛、綢以求涼爽。下地或出門,戴草帽者極普遍,晴天遮日,雨天防雨。
飲食習俗
一家之內,飲食有別。長輩和幼兒及擔負主要勞動的男子飯菜稍好,操持家務的女子,每餐要等家人飯畢,方才就食,剩稀吃稀,剩少吃少,不再重做
居住習俗
滎陽境內平原地區,住宅多為四合院(或三合院)。貧窮人家住的是土牆草房;中等戶,一般磚跟腳,土牆,草頂或瓦頂;富裕戶渾磚到頂瓦房,也有兩熟山(用磚包牆),頂窗戶磚牆基,多數3間上房,少數明3暗5;極個別官僚家庭,前客廳,後樓院,油漆椽頭,推窗亮格,高闊的走馬門樓,內有屏風門,大門外有石獅拱護,兩側栽有拴馬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