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簡介
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滎陽是鄭氏和潘氏等姓氏的發源地,也是象棋上的“楚河漢界”的發源地。滎陽地理位置險要,素有“兩京襟帶,三秦咽喉”之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重鎮,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曾發生於此。例如,劉邦與項羽以滎陽的鴻溝中分天下,三國時劉備、關羽和張飛在滎陽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章邯、吳廣、李世民、竇建德和李自成等歷代兵家都曾在滎陽演繹戰爭大戲。在兩漢時期,滎陽曾是和長安、洛陽平級的“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滎陽郡冶鐵作坊是世界上最早的冶鐵作坊之一,其冶鐵高爐為當時世界之最。滎陽是著名詩人李商隱和著名思想家申不害的家鄉;有“詩豪”之稱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死後也長眠在滎陽這片土地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韓愈和柳宗元等一批著名詩人和文學家曾在滎陽留下足跡和不朽的詩篇。滎陽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的稱號、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詞之鄉”。
滎陽區位優勢明顯,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好的發展前景。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鄭西客運專線從滎陽穿過;西氣東輸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在滎陽交匯;滎陽是距省會鄭州最近的縣級市,也是中國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小城市之一。滎陽是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級市,是國家衛生城市,是全國科技百強縣級市。滎陽是全國最大的建築機械、礦山機械、紡織機械、白剛玉以及閥門生產基地。滎陽的少林客車是中國第3大客車製造商,產品榮獲“中國名牌”,遠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滎陽是河南省會鄭州市轄縣級市,距離省會鄭州僅15公里,她西望古都洛陽,南眺中嶽嵩山,北瀕九曲黃河,東接省會鄭州,是黃河中下游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全市總面積908平方公里,轄九鎮三鄉兩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索河街道、京城街道、崔廟鎮、喬樓鎮、豫龍鎮、廣武鎮、王村鎮、汜水鎮、高山鎮、劉河鎮、賈峪鎮、城關鄉、高村鄉、金寨回族鄉、環翠峪風景名勝區,人口65萬,有漢、回、滿、土家、壯、羌、侗、布依8個民族,漢族59.8多萬人,少數民族2.5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7人。2009年,完成GDP360億元,財政收入15.3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00元,人均GDP58064元(人民幣)8634元(美元),在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中居第64位,在2007年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中居第5位,2008年10個鄉鎮跨入河南省鄉鎮百強行列,是全省百強鄉鎮最多的縣級市。綜合實力位居河南省縣(市)第二位。
行政區劃
滎陽市轄2個街道、9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索河街道、京城街道、崔廟鎮(國家級重點鎮)、喬樓鎮、豫龍鎮、廣武鎮、王村鎮、汜水鎮、高山鎮、劉河鎮、賈峪鎮、城關鄉、高村鄉、金寨回族鄉、環翠峪風景名勝區。302個行政村,2439個村民組,4個居委會。共有135000多戶,57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127000多戶,52.8萬多人;非農業人口7000多戶,4.1多萬人。有漢、回、滿、土家、壯、羌、侗、布依8個民族,漢族59.8多萬人,少數民族2.1多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7人。
行政代碼 面積 駐地 簡介
索河街道 410182001 索河街道隸屬於河南省滎(xíng)陽市,滎陽市位於河南省中北部,鄭州西15千米,北臨黃河,是隸屬於省會鄭州的一個縣級市,也是河南省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
京城街道 410182002 京城街道隸屬於河南省滎(xíng)陽市,滎陽市位於河南省中北部,鄭州西15千米,北臨黃河,是隸屬於省會鄭州的一個縣級市,也是河南省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
喬樓鎮 410182101 喬樓鎮位於滎陽市中部,緊鄰市區,東與豫龍鎮相接,南與崔廟鎮相望,西與城關鄉接壤,全鎮轄區總面積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00畝,轄18個行政村,185個村民組……
豫龍鎮 410182102 豫龍鎮地處滎陽東部,距滎陽市區2公里,鄭州10公里,西臨滎陽市區,東與鄭州市中原區相接,南與本市賈峪鎮毗連,北與本市廣武鎮相鄰。東西寬度為8.2千米,南北長度為……
廣武鎮 410182103 " 滎陽市廣武鎮位於鄭州市西北30公里、滎陽市東北13公里處,北部緊臨黃河,地理位置在東經113°69′——113°30′、北緯34°36′——34°58……
王村鎮 410182104 滎陽市王村鎮位於滎陽市西北部,南望巍巍伏山,北靠滾滾黃河,全鎮91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181個村民組,56000口人。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風景秀麗,氣……
汜水鎮 410182105 汜水鎮,古稱“雄鎮”,是河南省滎陽市轄鎮。東接七朝古都開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南有嵩岳名剎少林寺,北依華夏之源黃河,中有汜河水蜿蜒流淌,緊鄰鋁城上街區,與鞏義市……
高山鎮 410182106 高山鎮位於滎陽市西部,東距鄭州30公里,東經118°,北緯34°,東鄰310國道,鄭洛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美麗的汜河蜿蜒環繞,我鎮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地區,地勢是西南……
劉河鎮 410182108 劉河鎮位於滎陽市西南部,距滎陽市區15公里,東鄰崔廟鎮,南接環翠峪風景區,西連鞏義市米河鎮,北毗峽窩鎮,轄區總面積32.6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郵政編碼:4……
崔廟鎮 410182109 崔廟鎮隸屬滎陽市,鎮政府設在崔廟自然村,轄崔廟、盆窯、項溝、索坡、竹園、翟溝、石井、車廠、石坡、老莊、王宗店、白趙、王泉、栗樹溝、蘆莊、界溝、鄭崗、鄭莊、寺溝、……
賈峪鎮 410182110 賈峪鎮原為賈峪鄉,1994年5月撤鄉建鎮。隸屬河南省滎陽市,位於滎陽市區東南12公里、鄭州市區西南15公里、新密市區東北20公里的“金三角”地帶,總面積83.7……
城關鄉 410182200 城關鄉位於省會鄭州西15公里,滎陽市西北部,是滎陽市的中心鄉鎮,區域面積54.4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161個村民組,總人口4萬人。全鄉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滎陽……
高村鄉 410182201 高村鄉位於滎陽市北部,總面積57.82 平方公里,轄18 個行政村,51 個自然村,149 個村民組,總人口40351 人,50813 畝耕地,地勢平坦、交通便……
金寨回族鄉 410182204 金寨回族鄉位於滎陽市西北,距市區10公里。全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南鄰310國道,北靠鄭洛高速公路,高速路引線從鄉穿過。1986年省政府批准成立金寨回……
歷史沿革
今天的滎陽,由歷史上的東虢、京、滎陽、成皋、汜水、滎澤、武泰、河陰、廣武等縣和地區分合演變而成,其所轄的地域,在鄭州城區以西、汜水虎牢關以東、嵩山山脈東段浮戲山以北、黃河中下游分界處的廣武山以南。在這片廣大的地區內,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傑地靈、山川秀美,並且有滎陽關、虎牢關等險關要隘,有廣武山、鴻溝等名山溝川。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立縣歷史已有2200多年,為歷代政治要區和軍事重鎮。
滎陽是歷史上的政治要地滎陽東有鴻溝連線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鄰黃河,南臨索河連嵩山,西過虎牢關接洛陽、長安,地勢險要,交通便利,在歷史上是郡治要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後,在滎陽設定三川郡,轄滎陽、鞏、京等縣;西漢時改三川郡為河南郡,轄滎陽、成皋(今滎陽汜水鎮)、故市(今鄭州西北)、密縣、中牟、新鄭、苑陵等縣。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改河南郡為滎陽郡,郡治仍在滎陽。
北魏時,在武牢(即虎牢關)設北豫州部,置滎陽郡。北周滅北齊後,將滎陽及其附近地區組成的北豫州改為滎州,州治所設在成皋(即武牢關、虎牢關)。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下轄滎陽、成皋、密、內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鄭東北)等縣,鄭州州府治所仍設在成皋(即虎牢)。唐朝時,鄭州的行政建置有所變化,其轄區變為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等縣,直到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鄭州州府治所才從成皋移至管城(今鄭州市管城區)。
1949年元月,豫西四分區改組為中共鄭州地委與鄭州專員公署(開封專區前身),由登封大金店遷來滎陽,轄新鄭、鄭縣、密縣、登封、鞏縣、滎陽、成皋7縣,辦公地點設在滎陽。直到1954年2月,中共鄭州地委和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開封,改稱開封專區。
滎陽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 在有記載以來的歷史上,滎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所:春秋時,晉楚爭霸,曾大戰於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後,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在滎陽廣武山麓建敖倉,儲積大量糧食並派駐重兵,使滎陽一躍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親率大軍圍攻滎陽,在這裡與秦軍大戰,後吳廣戰死於滎陽;楚漢戰爭時,滎陽更是爭奪的中心,劉邦與項羽在這裡長期對峙、反覆爭奪,最終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三國時,曹操在滎陽遭遇董卓大將徐榮“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引自《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而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與呂布在滎陽的虎牢關(今滎陽市汜水鎮)大戰,這就是有名的“三英戰呂布”。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滎陽虎牢關、牛口峪一帶與割據勢力竇建德決戰,以三千鐵騎敗敵十萬大軍,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根基,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戰”;明末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農民起義軍集合滎陽大海寺,根據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主張,各路義軍四面出擊,開創農民起義走向輝煌、明王朝統治開始崩潰的新時期。
滎陽在歷史上是水運樞紐,糧儲中心大禹於滎澤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魏惠王開鴻溝,在滎陽北開口(滎口),引黃水經圃田入大梁。秦始皇疏鴻溝以通淮、泗,漕運淮河南北糧食至滎陽敖倉。隋煬帝大規模修治洛、黃、汴河,稱通濟渠,溝通南北,連線東西,是當時的水運樞紐。唐代輸天下之糧於武牢倉、河陰倉,再運至長安。北宋視汴河為國之命脈,漕運四方糧食至汴梁,滎陽人稱為運糧河。當時,滎陽經濟發達,市場繁榮。
滎陽是歷史上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公元前360年,戰國時的魏國在滎陽開鑿了鴻溝,自滎陽引黃河水流向東南,與淮水、泗水、濟水、汝水等匯合,把滎陽同陳(今淮陽)、山東的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帶連成一個商業貿易網。鴻溝既可以用於水運,又能灌溉農田,在戰國至秦漢魏晉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對促進鄭州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鴻溝與黃河交匯處的滎陽,由於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戰國以後地位日升,西漢至西晉、北魏時期,滎陽一直為郡治之所,管轄今鄭州、開封的大部分地區。這時的滎陽,不但是鄭州地區的中心,而且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這是滎陽的繁榮時期。西漢時期主管財政的大司農桑弘羊,就把滎陽列為“天下名都”之一,與薊(今北京市)、邯鄲、洛陽等著名城市並列。
礦產資源
滎陽礦產資源屬風化礦床、機械沉積礦床。礦床具有層位穩定、沿走向傾向變化不大、延伸較遠、礦體形狀與沉積層一致的特點;礦體形狀多為層狀、似層狀及扁豆狀;礦物成分由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及有機化合物等成分組成;礦石構造一般為鮞狀、豆狀、腎狀、結核狀、密塊狀、條狀及花斑狀等。
滎陽境內礦藏已查明有九大品種,各礦種均屬沉積礦床,具有分布廣、規模大、品位均勻和不同礦床常有伴生、共生等特點,易於開採,均有開採價值。其主要品種有:煤礦、鋁土礦(高鋁粘土礦、低級粘土礦)、白雲岩、石灰岩(熔劑灰岩、鋁氧灰岩、水泥灰岩)、黃鐵礦、鐵礦、黃土礦、大理石、花剛石等,其他還有大砂、型砂和細沙等。
1、煤礦 滎陽煤層屬於鞏、滎礦區,大部集中在萬山以南的淺山和台階地區,西接鞏義的新中礦區,自劉河經崔廟至賈峪,和三李礦區相連,東西全長20多公里,南北寬約2~3公里,面積約60平方公里,分炭煤、黃煤兩種,總儲量約348738萬噸。
2、鋁土礦 鋁土礦區在滎、鞏交界的水頭村。水頭鋁土礦屬滎、鞏礦區的一部分,西半部屬鞏義,東半部屬滎陽,在滎陽境內分布在劉河的肖寨、馮莊一帶,儲量約2211.6萬噸。
3、高鋁粘土礦 分布在劉河的肖寨、馮莊等地。儲量約198.61萬噸;同時伴產有低級鋁粘土礦208萬噸,耐火粘土礦163.6萬噸。
4、白雲岩 主要分布在劉河鎮的官頂、崔廟鎮的鄭崗、白趙、石井溝,賈峪鎮的焦山、大周山,儲量約2152萬噸。
5、石灰岩 為滎陽優勢礦種,主要分布在大周山、反坡、張青崗三個礦區,總儲量約18138.19萬噸,其中,熔劑灰岩2161.2萬噸,鋁氧灰岩20.8萬噸,水泥灰岩15768.99萬噸。
6、黃鐵礦 分布在劉河鎮的馮莊礦區,儲量為2221.7萬噸。
7、鐵礦 有山西式和宣龍式兩種礦床,分別儲存於石炭紀和震旦紀地層中,前者以肖寨鐵礦區為代表,後者以廟子的二郎廟礦區為代表,儲量約132.28萬噸。
8、黃土礦 滎陽除南部山區基岩出露外,北部、東部均被第四紀黃土覆蓋,是燒制磚瓦的主要原料,又是水泥工業的重要配料之一。據已探明的上街黃土礦區,總儲量約1601.8萬噸。
9、大理石、花崗石礦 此二礦種均系初次發現。據河南省地質礦產局地質科學研究所的全面普查,已初步查明廟子、崔廟、賈峪、高陽、喬樓等鄉鎮的山區均有分布。大理石就其顏色可分為13個品種:松茶黃、嵩山黛、彩雲、鴨蛋青、紅豹皮、黃豹皮、灰豹皮、滎陽灰、角礫花、滎陽黑、圓礫花、竹葉、滎陽豆青等。儲量約18234.06萬立方米。花崗石可分三個品種,即嵩山紅、滎陽紫、滎陽青,儲量2281萬立方米。
文化旅遊
滎陽有各種文物古蹟181處,國家級2處。織機洞遺址、大師姑城址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織機洞遺址:織機洞遺址位於滎陽市城南20公里的崔廟鎮王宗店村北500米,這裡為嵩山北麓淺山丘陵地帶。洞口高5米,深19.6米,寬12.9米。1984年,滎陽市文物普查時發現動物化石和陶器殘片。1985年初文物普查中發現。洞穴呈石廈狀,口寬12~15米,進深21米以上,洞內面積達300餘平方米。後經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文化堆積24層,用火痕跡17處。發掘出土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動物化石2000餘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萬餘件。自1985年滎陽織機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現以來,經過20多年來的調查、發掘、整理和研究,發掘出土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物,是近年來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該遺址的發掘考察工作對目前世界人類學爭論的焦點———現代人的起源有著重大的學術意義,同時在東亞舊石器文化考古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大師姑城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單純的二里頭文化城址,有可能是夏王朝的東方軍事重鎮或者是方國的都邑。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為進一步研究我國夏代的城市發展、社會結構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對探討夏代晚期夏商文化關係、夏商交替年代等一列我國夏商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學術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娘娘寨遺址:入選2008年全國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它的發現是河南乃至全國西周城址考古的新發現和新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鄭州地區西周文化遺存幾近空白的缺憾。娘娘寨兩周城址對建立兩周時期居址分期編年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為重新認識宗周文化因素在各地演變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對中原地區西周封國研究也具有重要突破。
關帝廟遺址: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重要考古發現。是黃河以南地區首次大面積揭露的商代晚期聚落,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的發現及豐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遺存的大規模揭露,在商代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
青台“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廣武鎮青台村東,臨近唐崗水庫,遺址突出地面形成高地,面積10餘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遺址。民國年間,瑞典人T·J·阿爾納曾在遺址南部發掘,其所著《河南石器時代之著色陶器》中有記載。1934年,河南考古學家陳雲路、郭寶鈞等人曾在此遺址中部小面積發掘。1951年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鼎、王仲殊、安志敏、馬得志等人在該遺址調查發掘,寫有《河南成皋廣武區考古紀略》,發表於《科學通報》1951年2卷7期。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明周藩原武溫穆王朱朝掄及張太妃合葬墓。該墓壁畫內容豐富,頂部繪天空景象,前新月、後紅日,中綴星斗。北壁繪寶殿佛龕,龕中佛站於蓮座之上,結手印作接迎勢。佛像端莊,背光四射,佛左立雙面玉女,右立羽童,兩側有展翅欲飛仙鶴。左下方一麒麟,右下方一大象、座前有寶鼎薰香,香菸裊裊,最下為起伏的水波紋。東壁前繪一坐佛,手持缽盂,頭頂有一道仙氣,氣中五人。第一人面像和善,蓄三牙鬍鬚,身著帝王衣冠,似為男墓主人。第二人面目清秀,著王妃衣冠,似女墓主人。其餘三人似墓主人親友。依次為兩排前來赴會的菩薩、天女、羅漢、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菩薩和顏悅色,著五色衣;天女眉清目秀,著華服;羅漢面目威嚴,披袈裟。上排人物坐於蓮花寶座上,下排人物坐於碧波中蓮花上,皆合掌面佛。佛上面畫雲霞,雲霞中有排簫、橫笛、琵琶等樂器一排。整個畫面描繪的是溫穆王與人為善,死後感動天地,菩薩、仙女迎接死者靈魂升天的隆重場面。西壁的內容與東壁相似,其前佛作誦經狀,意為死者超度。其後菩薩上排第一人,手執如意向佛獻禮,意在表現溫穆王生前敬佛的思想。該墓壁畫是研究明代社會生活、繪畫藝術和原武溫穆王的重要資料,是河南省檔案保護單位。
韓仁銘: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碑名全稱《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東漢熹平四年(175)刻。金正大五年(1228)滎陽縣令李輔之發現,清康熙年間又曾一度散失,後又發現。碑文左側刻有金正大五年趙秉文和正大六年李天翼跋語和李獻能題銘,詳述該碑出土情況。額篆“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10字。碑文隸書,8行,行存18字。記述韓仁做官的政績和不幸短命後,上級官員令地方以少牢祭祀,以示褒揚的情況。碑文字型疏朗,行筆遒勁,為漢隸書體另一流派。碑額篆書結體長短隨字結構,行間茂密,和而能變,與碑文隸書同出一人之手,世稱雙絕。
飛龍頂:創建於明永樂年間,嘉靖時進行大規模修建。位於滎陽市高村鄉,譽為“中原奇觀”。東山建築群曰陳州,西曰華山,南有南崖閣,北有祖師大殿和金頂。二門內高浮雕琉璃影壁、陳州歇山式無梁殿及大殿塑像、壁畫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惜于飛龍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興國寺:位於市區東10公里二十里舖鄉興國寺村。唐鹹亨三年(672)建造,宋太平興國年間重修,後廢。現存唐、明造像石刻3座、菩薩2,大佛1。
逍遙觀:位於高山鄉竹川村。位於高山鄉竹川村。始建年無考。根據出土碑碣記載,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山門“逍遙觀”匾額為晚清翰林院編修趙東階所書。現尚存正殿一座,逍遙觀舉廢碑一通,該碑是明崇禎二年(1629年)勒石,記述逍遙觀盛衰歷史與竹川的名勝風光。
京城城牆 :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滎陽市東南約10公里的京襄城村。京城,歷代文獻多有記載,為故鄭邑,鄭莊公封弟於此,《左傳》所謂“京城大叔”即此。京城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1722米,東西寬1418米,周長6300米。今存城牆8段,長1000多米,其中東南一段長約60多米,高約10米。東北城角長約200餘米,高約6米,牆基寬約25米。城牆土質非常堅硬,夯層十分清晰。南牆與東牆外有深溝。京城在古滎陽城西南約20公里,春秋屬鄭,戰國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仍置京縣。京城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韓國的名城;城內地面上廣布春秋至漢代遺物,城外四周也發現大量的空心磚墓。1979年城內還出土了兩枚漢代金餅,重約500克。
環翠峪風景區:在廟子境內,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臥龍峰頂有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城堡、黃帝妃子嫘祖廟、回歸鍾(警世鐘)、皮定均司令員豫西抗日指揮部舊址、罕見的石頭開花等;古老相傳的婆媳讓水形成的賢孝文化、家庭美德教育基地、八路軍後方醫院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壽”摩崖石刻、植物活化石萬年古橿樹與峰頂相互輝映。
桃花峪景區:廣武鎮東北部,這裡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建有黃河中下游分界界碑。
油坊秦氏大院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最為繁榮和國力最為強大的時期,號稱“康雍乾”盛世。滎陽一些村莊至今保存下來的幾處古代豪宅大院,如城關鄉的桃李與北周村、汜水鎮的趙村、廣武鎮的蘇寨和高村鄉的油坊等幾乎都創建於此時。這些豪宅大院為了解和印證“康雍乾”時期的社會情況提供了一份最生動、最真實的畫卷。就房屋的保存數量、院落的完整性看,數高村鄉油坊村的秦氏大院最為突出。
三公像:鄭氏三公紫銅雕像高28.1米,於2004年9月30日在滎陽舉行的“中國·滎陽首屆鄭氏文化節暨紀念鄭桓公受封立國2810周年”慶典大會上宣告落成。
漢霸二王城: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東北約17公里的廣武山上,兩座城址中隔鴻溝,遙遙相對,這就是秦漢之際,劉邦與項羽對壘所築的東、西廣武城。西城為劉邦所築,稱漢王城;東城為項羽所築,稱霸王城。二城中隔廣武澗(戰國時期的鴻溝),澗深200米,寬100米,口寬約800米,南北走向。二城之北緊靠黃河,西南萬山叢錯,形勢險要。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是這裡鴻溝。
虎牢關: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這裡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王宗店石窟:位於滎陽市崔廟鎮王宗店村北的一處淺石山的崖壁上,開鑿於北齊天統四年(568)。窟門高1.22米,內高1.72米,門口寬1米,內寬1.8米,主要刻佛教造像7尊。居中為阿彌陀佛,赤腳立於蓮花之上,座下兩童子,旁雕阿難、迦葉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菩薩前刻青獅、白象,兩邊刻二力士等。造像上方還線刻有飛天及瑞禽等。所飾彩繪,多已剝蝕。門口外上方,還摩刻有“都邑主宋市榮伏波將軍”、“邑主”以及“邑中正”、“都佛堂主”等110位地方官員與宋氏族人捐建者的題名。
新建觀音寺碣:現存滎陽市王村鎮一所國小內,青石雕刻,高0.60米,寬0.63米,唐武德五年(622)刻。碑文左右計12行,每行1—14字,計117字。右上側首行刻“新建觀音寺碣”6字,下為碑(碣)的內容。記述王世充、竇建德聯合與秦王李世民為敵,秦王大怒,發兵一舉滅竇。班師當夜風雨大作,忽見東南天空光焰沖天,觀音菩薩現身其中;而秦王李世民見此高興地告訴群臣:有上天和神靈的保佑,大功可以告成。於是下令敕建觀音寺。末署“武德五年國學助教陸德明撰”。
洞林寺:位於滎陽市賈峪鎮洞林村北,西距少林寺50公里。距《滎陽土地誌》記載,“洞林寺始建於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金大定三年重建,賜名洞林大覺禪寺,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洞林寺曾經 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寶剎,屬佛教臨濟宗道場。達摩師祖傳教東土,法留‘天中三林’(洞林、少林、竹林)。因早期寺內僧人多在窯洞中做佛事,故名洞林寺,與印度早期佛教寺院極為相似。”歷代王侯將相多在此拜佛。洞林寺曾於唐、宋、元相繼重建,在元、明盛極一時。明朝皇帝朱元璋詔命國舅西堂寶公住持洞林寺,並“撥官地五頃為瞻寺田永不起稅”。清朝康熙乾隆光緒年間也有重修洞林寺記載。現被少林寺接管,計畫投資約3億元建設一個大型的佛學院, 除預科班和本科班外,再設立3年制研究生班,只對出家人招生。
大海寺:創建於北魏孝昌元年(525)以前,興盛於唐,其舊址的中心就分布於今滎陽市人民廣場一帶。1976年3月,鄭州市博物館等在這裡對一個窖藏坑進行清理髮掘,一次出土石刻造像40餘件,其時代分屬北魏、唐代中晚期和北宋三朝,內容包括造像碑1通,坐佛8尊、菩薩18尊、菩薩頭像10個、釋迦牟尼佛1尊等。
劉禹錫墓:位於滎陽市豫龍鎮檀山腳下,今天的狼窩劉村南高地,現為劉禹錫公園,北入口處之巨龍雕塑為世界最長龍雕塑。公園占地18萬多平方米。整個公園以劉禹錫墓為基礎,以劉禹錫的詩詞文化為主題,是一個充分融合園林藝術的美麗公園。進入公園,可以看到高大的劉禹錫塑像,看他巍然屹立,遙望遠方。從北進入,可以看到一個大的人工湖,湖水和溪流相連,貫穿東西。整個公園分為禹錫園和詩豪園,北邊的就是禹錫園,沿湖而上,可以看到湖邊的臘梅花開得正盛,陣陣香味撲鼻而來。可以看到湖邊的大石上刻著許多名家的書法。十步一景,景中有詩,詩中有景。沿著石頭的小路往前走,看到了劉禹錫的墓。沿溪流而下,走過小橋,我們就來到了詩豪園,在這裡有十二牌坊,是以詩人一生的經歷為線而建成的 ,滎陽坊-洛陽坊-揚州坊-蘇州坊.....每個牌坊都有詩人的詩句,讓人浮想聯翩。
李商隱墓:位於豫龍鎮苜蓿窪村南,現為李商隱公園。墓冢高4.13米,東西長10.4米,南北寬約10米,東低西高,呈棺木狀。墓冢面南的基部有一窄洞,僅可容身,看似墓道,實際是上個世紀中葉,當地百姓為了躲僻戰亂而依墓冢挖下的隱身之洞。據當地民眾講,原來墓冢的西南100米處有小冢一座,為李商隱叔父墓,後被夷為平地,化為耕田。
董天知故居:故居位於滎陽市索河路街道辦事處城關村(即滎陽老城)南街,坐東向西,初建於明清,占地約700平方米,原主體建築分為前後兩個院落,均為磚(土)木結構,小青瓦屋頂。由於年久失修,至1990年後,只剩前院1所正房,而此房也存在安全隱患,需要修繕。2005年7月,滎陽市人民政府撥款30萬元,根據該院建築的原布局及式樣,統一進行復建和落架大修。整修後的故居,分為前、中、後院三部分。前院有大門樓、臨街房和正房;中院有正房和北廂房;後院,為附屬院落。初步恢復了故居的歷史風貌。
等慈寺:故址位於滎陽市汜水鎮趙村東南。唐武德四年(621)在今汜水、王村鎮和高村鄉等滎陽西北一帶發生了一場關係唐王朝命運的關鍵戰役——武牢之戰。結果李世民大敗竇建德,奪取了最後勝利,奠定了唐朝最後消滅王世充,統一中原的基礎。李世民登基做皇帝後,為追念在這次戰役中死亡的士兵,頌揚武功,也為昭示其仁慈之心,就將雙方戰死之官兵屍骨集體掩埋,建寺為他們超度亡靈,寺成,名曰“等慈寺”。等慈寺之所以著名,關鍵是因為寺中有2通十分重要和珍貴的大唐名碑。一通是《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該碑刻立於唐貞觀(627—649)初年,顏師古(唐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之祖,著名儒學大師)奉敕撰或書(因碑文“敕”後損一字)。碑高4.7米,寬1.53米,碑首有“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9字篆額。碑身文字為正楷而多魏碑之意,共32行,行65字。其內容記述了唐初武牢之戰的歷史及其唐太宗敕建等慈寺情況,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同時,更由於其字“既有勻淨精勁之風采,又得茂密雄健之精神,結體於精妙見姿勢,下筆峻利而又沉穩,為唐楷中之傑出者”。因此,代代被人捶拓、著錄和臨摹,受到珍愛。一通是《大唐紀功頌》碑。唐高宗李治於顯慶四年(659)八月十五日,東封泰山返迴路過等慈寺時所撰並書。高4.5米,寬1.9米,碑首處有飛白書“大唐紀公頌”5字。碑身內容為歌頌其父皇、太宗李世民大敗竇建德的豐功偉績等。因此碑筆力雄健挺拔,運筆便捷,飛白書額,矯若游龍;碑文縱逸瀟灑;石質細潤,雕刻精細,故被譽為“三絕碑”。碑陰為隨駕大臣許敬宗等的題名。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大海寺十一面觀音造像:1976年3月滎陽大海寺舊址出土的菩薩造像之一。膝以下殘缺,存高1.71米。高髮髻,面相豐滿圓潤,有白毫。髮髻正面刻8個小頭像,最上面的是高肉髻佛像頭,其下7個作菩薩裝束。左耳後刻兇相面,右耳後刻善相面。上身穿衫,飾項圈,戴臂釧、手鐲,腰束長裙,挽結於腹前。肩雕六臂,其中兩手合十於胸前,作說法相,兩臂下垂於體側。雕刻細緻,肌膚豐滿,質感強烈,形象準確,體態嚴肅大方,衣紋皺褶清晰,線條陰陽相間層次分明,過渡自然而又嚴謹。據《成菩提集》記載:“十一面觀音,密宗稱‘變異金剛’六觀音之一。三面當前,面作慈悲相,右邊三面作威怒相,左邊三面利牙出相,後有一面作暴笑容,最上一面作如來相(阿彌陀佛),冠中有化佛。”該造像與記載基本相符,所不同者,是此相集中突出在正面相上。密宗造像現存不多,這尊造像對研究密宗造像藝術具有重要價值。現存河南省博物院。
扁擔王經幢:位於滎陽市康泰路與京城路交叉處東側的街心公園內,2006年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石經幢”之名,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幢現狀為:地面以上高5米,地面以下尚被埋約2米,通高約7米,整體分作幢座、幢身和幢頂三大部分。幢頂又分作六節:自上而下,第一節由寶珠等組成;第二節和第三節為仿重檐式屋頂;第四節,近似四稜柱,每一面均浮雕一佛像;第五節,仰蓮座;第六節為八面花蓋獅頭,獅頭之間刻寶相花。幢身為八稜柱,高2.1米,每邊寬0.185米,為經幢的主體部分。其上刻滿文字,較清晰者為“佛說父母恩重經”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佛教經文,以及經幢的刻立時間、書寫和刊刻者的姓名等內容。幢座,雕仰蓮、力士像及須彌座等。
建築機械
全國各地的建築機械產品生產廠家展出的產品中,新型的鏟車、挖掘機、攪拌機、吊車、升降機、叉車等應有盡有,大到高達30米的混凝土攪拌站,可升高到120多米的施工升降機,小到直徑只有10毫米的油封閥。據交易會組織方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參展的產品,不僅吸引了國內的客商前來訂購,還吸引了日本、新加坡等7個國家的外商來洽談業務。
滎陽是全國著名的重要建築機械生產基地,建築機械產銷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去年被中國建築機械行業授予“中國建築機械之鄉”稱號。
鄭姓發源
鄭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鄭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鄭國第一代君主鄭桓公友。鄭國被韓國滅亡後,國人改姓為鄭。自三國始設滎陽郡之後,天下鄭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滎陽。鄭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鄭姓出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的說法,所以,鄭姓的主要發源於今河南中部一帶。 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鹹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今天保存在國內外不同機構和個人手中的鄭姓家譜,從譜名和修撰時間上看主要的有: 明 浦江《鄭氏宗譜》 《石井本鄭氏宗族譜》 《掌庵譜略》 清 《包山鄭氏族譜》 《雲陽鄭氏宗譜》 漂邑古瑤《義門鄭氏宗譜》 《莆城鄭氏宗譜》 《南湖鄭氏大宗譜》 《鄭氏大成譜》 《慈邑灌浦鄭氏宗譜》 《太康鄭氏族譜》 《偃師鄭氏家譜》 《石馬鄭氏宗譜》 中華民國 《南湖鄭氏族譜》 《通山鄭氏家譜》 《虞山鄭氏支譜》 《鄭氏大統宗譜》 《如皋鄭氏族譜》 《姚江燭溪鄭氏宗譜》 《牌前鄭氏宗譜》 《永春夾祭鄭氏族譜》 《大里鄭氏家譜》 修撰時代待查 《西村鄭氏族譜》 《白蒲鄭氏族譜》 《沙市鄭氏族譜》 《相城鄭氏宗譜》 《山東鄭氏世譜》 《浦城鄭氏宗譜》 《河山鄭氏家譜》 《滎陽鄭氏續修大統宗譜》 《岵山鄭氏族譜》 《永春城關鄭氏族譜》 《玉溪鄭氏家譜》 《南京鄭氏鹹陽世家宗譜》。
城市榮譽
2017年10月9日,2017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出爐,河南滎陽排名第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