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基本情況
殲-8戰鬥機,1964年開始設計,1968年7月首批2架原型機完成,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實際上殲-8戰鬥機是在殲-7戰鬥機基礎上裝備兩台WP-7甲渦噴發動機,加長了機頭,以提高高空戰鬥能力。殲-8類型飛機是上世紀70年代是由中國 瀋陽飛機研究所和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研製和生產的高空高速戰鬥機,屬於第二代戰鬥機,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種第二代 戰鬥機。相繼研製出殲8白天型,全天型,殲8Ⅱ。特別是在殲8白天型飛機基礎上研製出了殲8Ⅱ型飛機,殲8Ⅱ型飛機適用於國土防空作戰,殲8Ⅱ型飛機現成為中國國土防空的主戰機型。此外,沈飛在殲-8Ⅱ基礎上又先後開發出殲-8ⅡM、殲-8Ⅲ、殲-8D、殲-8F、殲-8T等改進型號,比2006年9月22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委託中國飛行實驗研究院無償捐贈給 南昌航空大學一架殲8Ⅱ飛機。2010年11月4日,中航工業 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無償捐贈一架殲-8Ⅱ型飛機給瀋陽航空航天大學,以用於航空教學,營造航空文化,激勵師生“航空報國,獻身國防”事業。原型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飛躍,主要改進方面包括火力控制系統、動力裝置以及 配套機載設備等。
研發背景
20世紀50年代,台灣海峽的氣氛緊張,台灣連續派出U-2和無人駕駛偵察機“慰問”大陸,美國軍隊也經常派出高空偵察機入侵中國領空,尤其是核、火箭試驗基地上空,獲取軍事情報。而解放軍殲擊機的高空性能有局限,難以擊落敵高空偵察機。為了應對這種情況,1958年,我國開始了“東風”107殲擊機和“東風”113高速殲擊機的自行設計。這兩種飛機後來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運。“東風”107是瀋陽飛機設計室設計的超音速全天候殲擊機。它的設計指標是:最大速度為音速的1.8倍,升限2萬米;裝兩台發動機。該機從1958年8月開始設計,1959年5月投入試製,6月對原設計做重大修改,11月研製中止,集中力量進行“東風”113飛機的研製。“東風”113是一個軍事工程學院設計的高空高速殲擊機。設計指標是:最大速度為音速的2.5倍,升限2.5萬米。該機於1958年底開始設計,1960年製造出一部分零件。由於設計指標過高,從材料,成品、武器到發動機都是全新研製的,缺乏繼承性,脫離了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也脫離了航空工業實際。飛機的設計速度要求過“熱障”,而國內20世紀50年代對氣動力熱和熱應力問題,從理論上和試驗手段上還都沒有解決,必要的航空科研試驗手段也還沒有建設起來。國內不具備研製這種高指標殲擊機的技術基礎和物質條件。因此,1961年不得不中止研製。
航空工業通過高指標殲擊機研製的失敗開始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自行設計的根基不牢。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尚未建立專業配套的科研設計機構和科研試驗條件;二是設計隊伍本身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必要的設計儲備。”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在50年代後期建設跨、超音速風洞和飛行研究所的基礎上,1961年又組建了航空研究院,陸續建立了一批專業設計研究所,專門進行飛機、發動機、儀表、電器、附屬檔案、武器的設計研究;還建立了一批科學研究所,從事空氣動力、結構強度、救生、光學機械、自動控制等方面的套用研究。其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集中了國內從事飛機設計多方面的技術力量,分設了總體、氣動力、強度等13個設計室,3個試驗室,1個實驗工廠,為自行設計殲擊機做了組織準備和技術準備。
與此同時,狠抓設計隊伍技術素質的提高。從1961年開始,便組織飛機設計技術人員對前蘇聯米格- 21飛機進行系統的“技術摸透”工作。1962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業局聯合下達指示,對摸透米格-21飛機的工作做了部署。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多次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講解“技術摸透”工作的重要意義,動員科研設計人員扎紮實實地開展工作,為自行設計先進的殲擊機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技術摸透”的步驟,首先是根據仿製需要,摸清主要的生產技術問題,包括技術關鍵和材料;其次是給合仿製,通過必要的試驗研究,摸透其設計思想、設計方法和技術特點。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對米格- 21飛機的“技術摸透”中,完成了飛機強度計算報告的校核、機頭錐強度計算、機翼的強度與剛度計算、飛機戰鬥性能分析、空氣動力特性校驗計算等39項課題;進行了27項3,300次高低速吹風試驗;安排了進氣道、飛機共振、座椅地面彈射、飛行等64項試驗。通過這些計算和試驗,一方面補充和校核了設計技術資料,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原設計的方法,積累了經驗。同時還開展對西方國家飛機的分析研究。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前後對5種殲擊機和高空偵察機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報告,繪製了部分圖紙,蒐集整理了某些飛機可供借鑑的技術。實踐證明,用三年時間對米格-21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決策是正確的。
研製過程
經過幾年的認真準備和反覆醞釀,航空工業拉開了研製新型殲-8戰鬥機高空高速殲擊機的序幕。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10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飛機裝單台發動機和雙台發動機兩種方案。前者是全新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的方案,後者是採用成熟發動機(渦噴7甲)進行改型試製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主持下,會議確定採用雙台發動機方案。這個正確的選擇,穩妥,可靠,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是殲-8飛機能夠研製成功的前提。1965年5月17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飛機命名為殲-8。瀋陽飛機廠從196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殲-8飛機試製的準備工作。國家領導人對殲-8飛機的研製十分關懷。1965年8月14月,賀龍副總理在瀋陽聽取殲-8研製情況匯報時指示:“殲-8要早日搞出來”。8月18日,聶榮臻元帥在給張愛萍副總參謀長的信中,詳細闡述了新飛機設計所必須考慮的幾個問題,對殲-8飛機研製起了重要指導作用。在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方啟的領導下,由副總工藝師羅時大主持制訂了殲-8工藝方案。這個總方案是在綜合了前蘇聯和英國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方案採用了新的工藝協調方法,即以明膠板的模線為依據,使用光學儀器、型架裝配機、劃線鑽孔台。局部置規、局部模胎相結合的協調方法。後來的實踐表明,全機11,400多個零件。1,200多項標準件,從100多個組合件直至前後機身對合,機身機翼對合,以及發動機、油箱在飛機上的安裝,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新方法還大大減少了工藝裝備,加快了殲-8飛機的試製進度。正當研製順利進展之時,高方啟於1966年1月29日名因病逝世。航空工業部派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劉鴻志到瀋陽飛機廠兼任第一副廠長和總工程師,全面領導殲-8飛機的現場設計和試工作。1966年11月,劉鴻志因在“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工作,廠所聯成立殲-8研製指揮部,工廠副廠長王新負責全面組織領導工作。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科技人員、工人還是照常上班,殲-8研製工作沒有停頓。其主要研製工作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廠承擔。殲-8飛機的研製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性能。針對殲-7飛機的缺點,逐項加以改進,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提高:一是最大速度為馬赫數2.2;二是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三是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四是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五是規定了在高度為1.9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六是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飛彈;七是安裝搜尋距離較大的雷達。殲-8飛機採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形式。選用兩台渦噴7甲發動機,飛機的推重比為0.89,優於殲-7飛機。1965年9月,殲-8飛機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總設計師黃志千5月在國外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後,新機研製的技術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具體組織。同年12月,殲-8飛機木質樣機通過審查,1966年3月,設計人員到工廠與工人、工藝人員結合進行現場設計。1966年底,發出全套飛機圖紙,1967年初,發出相應的生產檔案,工廠亦立即開始試製。在現場設計中,王甫壽等570餘名設計人員,陳阿玉、王阿惠等80餘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以及30餘名工藝人員實行“三結合”,討論設計方案和進行圖紙設計。在此期間,工廠的工藝人員和工人提出改進意見2,330多條,被採納的有1,660多條,其中重大改進有40項,進一步改善了飛機的生產工藝性,如機翼主梁取消墊塊的革新方案,就是設計員在工藝員、工人幫助下,利用米格-21主梁作試驗後得以實現的。這一改造,改變了米格飛機的傳統結構,減輕重量4公斤。在飛機研製過程中,設計人員突破了許多技術關鍵。在飛機氣動布局方面,當時世界上設計超音速殲擊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保證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副總設計師顧誦芬主持設計攻關,空軍派出優秀飛行員葛文墉進行配合,測定了殲-7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及飛行品質,為殲-8飛機設計提供了借鑑和依據;601所、瀋陽飛機廠、氣動力研究試驗部門的技術人員與北京航空學院教授陸士嘉、徐華舫等組成的攻關小組,做了大量風洞試驗與研究分析,最後確定的殲-8型飛機的垂直尾翼和腹鰭的設計方案,保證了在大馬赫數時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超音速飛機的翼面顫振是最危險的氣動彈性現象,也是制約飛機最大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管德主持殲-8飛機氣動彈性設計工作,建立一整套非定常氣動力及顫振計算程式,做了大量風洞試驗和真飛機地面共振試驗及試飛,全面地確定了飛機的顫振特性。採取上述方案之後,既保證了飛機達到預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減輕結構重量,從而增大了飛機的推重比。此外,馮鍾越主持的飛機強度計算,方寶瑞主持的飛機結構設計也取得較好的成果。在發動機改進設計中,空心葉片的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為增大發動機的推力,渦輪前的溫度必須提高約100℃,但渦輪葉片承受不了這樣高的溫度。1964年,621所副所長、鑄造專家榮科提出採用空心氣冷葉片。當時這項技術國外剛搞出來,處於高度保密狀態。榮科與瀋陽金屬研究所、606所、瀋陽發動機廠通力合作,協力攻關。瀋陽金屬研究所在師昌緒主持下,組織技術攻關,攻克了葉片鑄造的技術難點。首先是型芯的選擇,要在近100毫米長的葉片上均勻排出粗細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徑只有0.8毫米。通過科技人員共同研究試驗,終於做出了可供使用的模具,以後又相繼解決脫芯、超聲測壁厚等工藝技術問題。1966年研製出中國第一片鑄造多孔氣冷鎳基高溫合金葉片,經安裝在發動機上試車,取得完全的成功,從而使中國在這方面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在航空發動機上採用鑄造空葉片的國家。殲-8機的航炮供排彈系統是個設計難點。它要保證航炮在空中實現連續發射。過去前蘇聯專家認為這一系統的設計是他們的專利一直秘而不宣。技術攻關中,設計人員和工人一起作試驗,改裝一門能模擬射擊的航炮,打了一萬發假彈,終於摸索出其中的規律,取得了設計的成功。
總裝首飛
1968年7月,首批兩架殲-8飛機完成總裝。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進行首次試飛。上午9時半,試飛現場總指揮、空軍副司令曹里懷命令放飛。飛行員尹玉煥駕駛著殲-8飛機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安全降落。這時,站在機場上的人們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歡呼中國第一家自性設計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從殲-8飛機方案論證到首飛,其間經歷總體布局、技術設計、木質樣機審查、發圖、新機製造、試驗等階段,歷時4年10個月。殲-8研製成功的原因如下:起步穩健,從實際出發殲-8設計是建立在歷時三年的對米格-21飛機“技術摸透”和借鑑國外飛機技術的基礎之上展開的。設計方案的選擇,即體現先進性、又有繼承性,而且與國內工業水平和技術條件基本上相適應。技術決策正確特別是對發動機的選擇、進氣型式、彈射救生方式的確定做了充分的技術論證,殲-8所採用的渦噴7甲發動機,在原渦噴7的基礎上改用高溫渦輪,經航空工業科中國科學院、冶金工業部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1968年就試製出了首批發動機,確保了全機順利上天。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試製過程中,實行“科研、生產、使用”和“領導幹部、工人、技術人員”兩個三結合,共同研製殲-8,較快較好地解決了研製中的各種技術問題。組織領導得力。航空工業部組織全行業為殲-8飛機研製開綠燈。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大力協同,有關部門成立了試飛領導小組,航空工業部和航空研究院成立了聯合指揮部,瀋陽飛機廠和飛機設計研究所聯合成立了現場指揮部,深入現場指揮,組織解決、攻克了影響首飛的23個技術關鍵。空軍副司令員曹里懷在主持殲-8飛機試飛的關鍵時刻,果斷決策,起了重要作用。發展沿革資料來源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機尾下部安裝可摺疊 腹鰭,結構與米格-23相當類似。殲-8Ⅱ單價約3500萬人民幣。在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625所按計畫在飛機垂尾和1至5框段前機身採用複合材料結構,這是中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複合材料。該所還為批生產機種提供製件,使飛機 減重近30%,同時配套的防雷擊、防 靜電火焰噴鋁技術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動力系統
殲-8Ⅱ換裝了兩台渦噴-13A雙轉子 發動機,單台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外掛增加至七個,可懸掛多種武器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截能力併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 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飛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摺疊腹鰭。
火控系統
殲-8的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 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為給大口徑雷達天線提供空間,採用兩側進氣方式,這也是該機與殲-7最大的外觀區別。先進火控要包括適當的輸出顯示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2004年珠海航展,沈飛表示殲-8ⅡM已經改裝國產某型號 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可使用SD10等國產武器。該新型國產雷達比起以往的國產 雷達,性能有大幅提高:對RCS為3平方米的目標,上視大於75km,下視大於45km。下視能力和對地能力比台灣IDF的APG-67F“金龍”要強,海I方式大於100km(50平方目標),海II大於80km,而且該雷達能同時 探測跟蹤10個目標。2005年北京航展,全新改進的殲-8IIM是在殲-8F的基礎上改進而來,雷達具體可選用JL-10A或者1492型,可發射SD-10主動雷達制導 飛彈以及反艦飛彈。 發動機採用渦噴-13最新改進型號,不考慮渦噴-14“崑崙”。[2]以往老式的光電瞄準具僅能為飛行員提供簡單的瞄準光環。飛行員通過標示和經驗上預知的目標尺寸進行估算,測距、攻擊精度都較低。還得需要經常低頭查看座艙儀表信息。改裝新型平顯後,殲-8Ⅱ飛行員可直接讀取 火力控制、飛行數據、雷達信息和機動能量管理信息。空對空作戰時,飛行員可透過平顯看到目標,同時看到投影疊加的雷達目標截獲指示符號、瞄準光環、最大/最小發射距離指示、瞄準操縱點、彈丸示蹤線(熱線)和速度 矢量。上述提示信息在作戰中能成倍數的提高飛行員工作效率,例如投擲航空炸彈時,飛行員只需觀察目標以及平顯上火控系統輸出的瞄準操縱點,按指示適時按下發射鈕,投出炸彈,即可準確的命中目標。巡航時平顯顯示方位、速度、高度和操縱信號等,可減低飛行員的工作強度。雷達系統
雷達是戰鬥機的大腦,對於一架現代戰鬥機而言,雷達火控系統的重要性已經不亞於飛機本身的飛行性能,它決定了一架飛機能否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完成多種任務。殲8IIM戰鬥機剛推出時,使用的是俄羅斯的“甲蟲”ZHUK-8II雷達,該型雷達是俄羅斯法佐特隆(PHAZOTRON)聯合集團專門為殲8IIM開發的一種脈衝都卜勒雷達,其探測範圍為:前半球70公里,後半球40公里,具備上視/下視能力。ZHUK-8II雷達可實現同時跟蹤10個目標、打擊其中最具威脅性的2個目標的能力,空戰狀態下具備垂直搜尋模式。該雷達可制導多種空空飛彈和空地武器。性能參數
數據參數 | ||
---|---|---|
型號 | 殲8Ⅰ型 | 殲-8Ⅱ型 |
翼展 | 9.34米 | |
機長 | 21.52米 | 21.59米 |
機高 | 5.41米 | |
機翼面積 | 42.19平方米 | 42.2平方米 |
正常起飛重量 | 13850千克 | 14300千克 |
空重 | — | 9820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 | — | 17800千克 |
最大平飛速度 | M2.2(高空) | |
實用升限 | 20500米 | 20000米 |
航程 | — | 2200千米 |
作戰半徑 | — | 800千米 |
起飛距離 | — | 670米 |
著陸距離 | — | 1000米 |
系列型別
殲-8系列
殲-8白天型:殲-8的原型機在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12月31日正式定型。由於交流供電系統和雷達系統的進度問題,原計畫的“全天候型”蛻變成了只安裝直流電和測距器的“白天型”,動力裝置為兩台WP-7B發動機,固定武器系統為兩門30mm機炮,另可掛載4枚霹靂-2空空飛彈。白天型後來大多按照全天候型的標準進行了改進。殲-8A:殲-8A早先被稱為殲-8I,或者殲-8全天候型。由於研製進度難以置信的遲緩和裝備倉促殲-8 原方案指標在首批裝備的殲-8 白上根本沒有達到要求,針對這些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殲-8白天型的基礎上,安裝了JL-7火控雷達、射瞄-8A改瞄準具、火控計算機、飛彈隨控裝置等電子設備,從而形成了全天候作戰能力。並對白天型上一些不理想的設備和設計進行了改進,30mm機炮也被23mm機炮取代。1978 年 2 月發出殲-8I 飛機全部生產圖,1980 年 5 月於瀋陽飛機製造廠總裝完成首架飛機。6月25日原型機地面試車發動機突然起火,燒毀整架飛機。1982年4月24日,沈飛重新裝配一架全新的殲-8I 首飛,10月第二架殲-8I上天。1985年7月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殲-8I 設計定型。
殲-8E:為進一步提高殲-8A的性能,沈飛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推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案,主要是改善了部分機載設備,包括JL-7AG火控雷達等。資料顯示,殲-8E在1996年的3月31日首飛(與殲-8IIM的首飛同天)。由於殲-8各型(指機頭進氣的殲-8系列)在1987年就停止了生產,E型都是在A形機上完成改進的。圖為殲-8E,垂尾頂部有兩個小黑點,是新安裝的全向告警天線,也是識別A型和E型的主要特徵。
殲-8R:是在殲-8白天型基礎上衍生的戰術偵察型,配備了引進的照相偵察吊艙,內裝長焦距相機。
殲-8ACT:在殲-8A基礎上發展的技術驗證機,用於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的技術驗證。1989年1月首飛成功。為殲-8IIACT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殲-8II系列
瀋陽飛機研究所設計,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殲-8”基礎上研製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殲擊機。1981年,顧誦芬被任命為殲-8Ⅱ飛機的總設計師,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最佳化的機型內。1984年6月,殲-8Ⅱ飛機試飛成功,不久投入生產。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被譽為“殲-8之父”。
1983年投入試製,1984年6月12日首飛成功,研製周期僅為17個月。1996年3月31日,殲-8IIM型首飛成功,成為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其主要改進有:換裝了俄羅斯“ZHUK-8II”雷達和R-27中距空空飛彈;配備了全慣性/全球定位組合導航系統;多功能顯示系統;使飛機可以全天候對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攻擊;可完成自主導航,空空攔截,空中格鬥等多種任務。發動機也換裝為兩台大推力“渦噴-13B”發動機,提高了機動性。中國生產型的“殲-8IIM”稱為“殲-8IID”,並加裝了空中受油系統,可以通過“轟/油-6”空中加油機進行空中加油。
殲-8B:殲-8B即殲-8II型,為適應新的作戰要求,沈飛對殲-8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將進氣方式改為兩側進氣,在頭部空間安裝了208雷達(即SL-5,原計畫採用的SL-8雷達進度未能趕上),發動機改為WP-13AII,並更換了一些新設備。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1988年10月15日,通過設計定型,這是殲-8B的01批次,因雷達性能較差,並沒有大規模生產和裝備。208型單脈衝火控雷達是在殲-8使用的204型的基礎上研製的,理論上可以導引超視距發射的雷達制導空空飛彈。
02批次除了安裝計畫中的SL-8雷達外,還加裝了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型大氣數據計算機、平顯火控系統、通訊/導航/數據傳輸系統等新型設備,初步具備了中距攔射能力和一定的對敵攻擊能力。02批次1989年11月首飛,1995年12月定型。
全機相對殲-8的總更改率達70%以上。中美雙方曾於1987年簽訂了向中國出口能改進55架次殲-8Ⅱ的相關設備的契約,總金額高達5.5億美元。該計畫被稱為“和平典範”。
兩架殲-8Ⅱ在89年初運到美國,由美方人員試飛評估並進行改進。美方試飛力量雄厚,動用了愛德華茲基地"空軍飛行試驗中心"(Air Force Flight Test Center)6510中隊。美方試飛項目主管是5700飛行小時的資深試飛員,曾撰寫美軍飛行學校教材。同時中方約20名技術人員前往紐約長島格魯門公司工廠、代頓空軍基地進行培訓學習。但1989年夏該計畫停頓後,美官方和企業都儘量避免提及所有與中國的軍事合作計畫,以免被指為“援助中國”。
殲-8C:殲-8C是“和平典範”項目的替代品,用以實現殲-8B的02批次上沒有完全實現的中距攔射能力,該型機採用了以色列的EL\M-2034(國產型號JL-9)雷達。此外為座艙增加了多種顯示設備,包括下視顯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 MFD)和新式平視顯示器(Head Up Display System HUD),具體型號不詳,估計類似F-16相應部件。新型火控計算機可為殲-8Ⅱ飛行員提供格鬥、空空飛彈、快速射擊、前置跟蹤等。快速射擊時,計算機模擬連續彈丸流的命中點,飛行員從而可以迅速捕捉到快速開炮攔截敵機的準確時機。前置攻擊時,計算機將瞄準光環投射在由目標距離、飛機動態、距變率決定的適當位置,飛行員調整飛行姿態使光環套住目標,即可瞄準攻擊。空地作戰時也有多種狀態供不同用途。除此以外,還加裝了1553B數據匯流排等“和平典範”工程中未能獲得的關鍵設備,性能較02批次再上一個台階,但似乎沒有大量生產。
殲-8D:殲-8D是殲-8B的改進型,空軍和海航的許多殲-8D基本都是在原有的殲-8B上改進而來的,部分D型的垂尾頂端的有與E型相同的雷達告警天線。殲-8D在殲-8B的基礎上換裝了新型的雷達(國產SL-5A,後期據說部分換裝了KJL-1),換裝了較多的航電設備。D型立項時間稍晚於C,故編號次之,主要是為了實現空中受油能力,而且主要是B型接受改進而來的,故大規模類似C型般全盤置換火控和航電設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因為D型都服役在海空的拳頭部隊,設計時主要是考慮提升探測和火控能力。
殲-8IIM:殲-8的出口型號,它同樣在B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改動幅度較大。為了提高機體壽命,還動了結構和材料上的腦筋。雷達換成了俄羅斯的“甲蟲-8”,火控、綜合顯示、電子對抗、導航等系統都有換裝了國內外的新設備,發動機也換成了WP-13B。可掛載彈種也囊括了中、俄兩國的絕大多數品種。該型機1996年3月31日首飛,至今沒有外銷紀錄。
殲-8IIACT:在殲-8ACT的基礎上,沈飛自1992年開始又開展了驗證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的計畫,在殲-8B的基礎上加裝了電傳系統,並在主翼前段加上了一對小型的固定式鴨翼,意在使飛機的氣動重心前移。1996年12月31日,該機首飛成功,全部試飛項目在1999年6月結束。
殲-8E: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新型殲擊機陸續裝備部隊,殲-8型殲擊機在空軍的地位開始下降,不過考慮到當時空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殲擊機數量有限,新機由於數量偏小,被做為空軍的“拳頭”部隊和“種子”飛機來使用,因此仍舊使用殲-8型殲擊機執行日常緊急攔截作戰飛機來使用,為了進一步提高殲-8機隊的作戰能力,空軍對其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提高,主要項目包括;用JL-7AG型火控雷達替代了原來的SL-4型火控雷達,與後者相比,JL-7AG的探測距離提高到30公里左右,武器改裝為霹靂-5乙空空飛彈,同時相應對光學瞄準具進行了改進,以支持霹靂-5乙的離軸發射能力,還就是加裝了全向雷達告警系統和箔條/照明彈投放架,提高飛機的電子戰能力,改進後的殲-8被稱為殲-8E。
殲-8F:殲-8F和殲-8G此二型號可使用中遠程飛彈,重點針對敵防空網和大型艦船編隊。試飛期間使用了渦噴-13B發動機,2000年底首飛。所使用的中遠程飛彈類似於採用四台衝壓發動機的俄羅斯Kh-31系列超音速飛彈。該系列飛彈主要有反艦、反輻射兩種型號。
F型被認為是首款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並且還是殲-8II系列中功能最強大的一個型號。J-8F增加的新功能包括新的火控雷達(JL-10或1492型)、能夠發射PL-12 (SD-10)主動雷達制導中程飛彈(MRAAM)、“鏡面”坐艙以及更強大的WP-13BII渦輪噴氣發動機(每台二次燃燒的推力可達~7,000 kg)。此外,F型戰機的空對地/對艦攻擊能力也被加強。與J-8D改進型一樣,J-8F可能還裝有空中加油管。
殲-8F在外觀方面與J-8II系列的早期改進型總體上相似。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兩個機翼上的兩個翼柵(以前改進型只有一個)以及機鼻處的雷達天線罩新的火控雷達具有無線電命令轉發器,能夠在PL-12 MRAAM進行“超視距(BVR)”攻擊期間對其進行中途更正。該雷達還可用於引導俄制MRAAM,如R-27 (AA-10)和R-77 (AA-12)。該雷達同時改進了空對地和空對海模式,可發射一系列精確制導武器,包括雷射或衛星制導炸彈和俄制Kh-31反艦飛彈。
殲-8F可作為PLAAF現有四代戰鬥機的相對廉價的輔助。F型首飛於2000年,並在2004天春季首次成功試射PL-12 MRAAM。F型於2003年進入PLAAF服役並且仍在生產。
殲-8FR:殲-8FR戰鬥機同時具備偵察能力和空戰能力。
殲-8FR偵察機以殲-8F戰鬥機為基礎研製。與早期的殲-8R將航空照相設備置於外掛吊艙中不同的是,殲-8FR上的23毫米機關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則是照相器材。除了執行偵察任務外,殲-8FR仍具備較強的空戰能力。該機可攜帶兩種型號的空對空飛彈。此外,殲-8FR還可通過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飛行距離。
殲-8FR還可攜帶紅外照相機或合成孔徑雷達,以便在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偵察任務。中國軍方還為這些偵察機安裝電子情報和信號情報偵察吊艙。
殲偵-8F:殲偵8F是沈飛用J8IIF的機體改裝的戰術偵察型。殲偵8F不僅裝備了光學偵察設備,還裝備了電子偵察設備,是解放軍戰術戰役偵察的重要節點。
殲-8G:殲-8G2006年首飛定型,並已列裝駐新疆空軍部隊。殲-8G是中國研製的新殲8超音速攻擊機代表作,主要特點是它的高空高速特點,能在25000米的高度進行超音速巡航,由於其最高速度達到2.5馬赫,是中國空軍現役戰機中速度最高的。殲-8G的發動機採用中國新研製的崑崙渦噴發動機,推重比達到美標準的7.5,在加上渦噴發動機的加速特性好的特點,能很快就能加速到最大速度,這對於快速進入和快速脫離戰場很有幫助。
殲-8T:2009年9月23日,殲-8T首次以模型方式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航空展覽會展出。該型號進行了氣動改進,改進了機翼從而獲得減阻增升、改善起降條件和提高機動性能的效果;還增加了模組化多任務艙。
後續改進
殲-8白天型:殲-8的原型機在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12月31日正式 定型。由於交流供電系統和雷達系統的進度問題,原計畫的“全天候型”蛻變成了只安裝直流電和測距器的“白天型”,動力裝置為兩台WP-7B發動機,固定武器系統為兩門30mm機炮,另可掛載4枚霹靂-2空空 飛彈。白天型後來大多按照全天候型的標準進行了改進。殲-8A:殲-8A早先被稱為殲-8I,或者殲-8全天候型。由於研製進度難以置信的 遲緩和裝備倉促殲-8原方案指標在首批裝備的殲-8白上根本沒有達到要求,針對這些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殲-8白天型的基礎上,安裝了JL-7火控雷達、射瞄-8A改瞄準具、火控計算機、飛彈隨控裝置等電子設備,從而形成了全天候 作戰能力。並對白天型上一些不理想的設備和設計進行了改進,30mm機炮也被23mm機炮取代。1978年2月發出殲-8I飛機全部生產圖,1980年5月於 瀋陽飛機製造廠總裝完成首架飛機。6月25日原型機地面試車發動機突然起火,燒毀整架飛機。1982年4月24日,沈飛重新裝配一架全新的殲-8I首飛,10月第二架殲-8I上天。1985年7月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殲-8I設計定型。殲-8E:為進一步提高殲-8A的性能,沈飛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推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案,主要是改善了部分機載設備,包括JL-7AG火控 雷達等。資料顯示,殲-8E在1996年的3月31日首飛(與殲-8IIM的首飛同天)。由於殲-8各型(指機頭進氣的殲-8系列)在1987年就停止了生產,E型都是在A形機上完成改進的。圖為殲-8E,垂尾頂部有兩個小黑點,是新安裝的全向告警天線,也是識別A型和E型的主要特徵。殲-8R:是在殲-8白天型基礎上衍生的戰術偵察型,配備了引進的照相偵察吊艙,內裝長 焦距相機。殲-8ACT:在殲-8A基礎上發展的技術驗證機,用於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的技術驗證。1989年1月首飛成功。為殲-8IIACT的研製 奠定了基礎。(殲-8B:殲-8B即殲-8II型)
殲-8II型,為適應新的作戰要求,沈飛對殲-8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將進氣方式改為兩側進氣,在頭部空間安裝了208 雷達(即SL-5,原計畫採用的SL-8雷達進度未能趕上),發動機改為WP-13AII,並更換了一些新 設備。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1988年10月15日,通過設計定型,這是殲-8B的01批次,因雷達性能較差,並沒有大規模生產和裝備。208型單脈衝火控雷達是在殲-8使用的204型的基礎上研製的,是中國第一種具有攔射能力的雷達,採用單脈衝體制,平面搜尋距離為40千米,配備有連續波照射器,理論上可以導引超視距發射的 雷達制導空空飛彈。02批次除了安裝計畫中的SL-8 雷達外,還加裝了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型大氣數據計算機、平顯火控系統、通訊/導航/數據傳輸系統等新型設備,初步具備了中距攔射能力和一定的對敵攻擊能力。02批次1989年11月首飛,1995年12月定型。全機相對殲-8的總更改率達70%以上。中美雙方曾於1987年簽訂了向中國出口能改進55架次殲-8Ⅱ的相關設備的契約,總金額高達5.5億美元。該計畫被稱為“和平典範”。兩架殲-8Ⅱ在89年初運到美國,由美方人員試飛評估並進行改進。美方試飛力量雄厚,動用了 愛德華茲基地"空軍飛行試驗中心"(Air Force Flight Test Center)6510中隊。美方試飛項目主管是5700飛行小時的資深試飛員,曾 撰寫美軍飛行學校教材。同時中方約20名技術人員前往紐約長島格魯門公司工廠、代頓空軍基地進行培訓學習。但1989年夏該計畫停頓後,美官方和企業都儘量避免提及所有與中國的軍事合作計畫,以免被指為"援助中國"。殲-8C:殲-8C是“和平典範”項目的替代品,用以實現殲-8B02批次上沒有完全實現的中距攔射能力,該型機採用了以色列的EL\M-2034(國產型號JL-9) 雷達。此外為座艙增加了多種顯示設備,包括下視顯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 MFD)和新式平視顯示器(Head Up Display System HUD),具體型號不詳,估計類似F-16相應部件。新型火控 計算機可為殲-8Ⅱ飛行員提供格鬥、空空飛彈、快速射擊、前置跟蹤等。
快速射擊時,計算機模擬連續彈丸流的命中點,飛行員從而可以迅速捕捉到快速開炮攔截敵機的準確時機。前置攻擊時,計算機將瞄準光環投射在由目標距離、飛機動態、距變率決定的適當位置, 飛行員調整飛行姿態使光環套住目標,即可瞄準 攻擊。空地作戰時也有多種狀態供不同用途。除此以外,還加裝了1553B數據匯流排等“和平典範”工程中未能獲得的關鍵設備,性能較02批次再上一個台階,但似乎沒有大量生產。[3]殲-8D:殲-8D即將參加99閱兵的殲-8D是殲-8B的改進型,空軍和海航的許多殲-8D基本都是在原有的殲-8B上改進而來的,部分D型的垂尾頂端的有與E型相同的雷達告警天線。殲-8D在殲-8B的基礎上換裝了新型的 雷達(國產SL-5A,後期據說部分換裝了KJL-1),換裝了較多的航電 設備。D型立項時間稍晚於C,故編號次之,主要是為了實現空中受油能力,而且主要是B型接受 改進而來的,故大規模類似C型般全盤置換火控和航電設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因為D型都服役在海空的拳頭部隊,設計時主要是考慮提升探測和火控能力。[3]殲-8IIM:殲-8的出口型號,它同樣在B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改動 幅度較大。為了提高機體壽命,還動了結構和材料上的腦筋。雷達換成了俄羅斯的“甲蟲-8”,火控、綜合顯示、電子對抗、導航等系統都有換裝了國內外的新設備,發動機也換成了WP-13B。可掛載彈種也囊括了 中、 俄兩國的絕大多數品種。該型機1996年3月31日首飛,至今沒有外銷紀錄。殲-8IIACT:在殲-8ACT的基礎上,沈飛自1992年開始又開展了驗證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的計畫,在殲-8B的基礎上加裝了電傳系統,並在主翼前段加上了一對小型的固定式鴨翼,意在使飛機的氣動重心前移。1996年12月31日,該機首飛成功,全部試飛項目在1999年6月結束。殲-8F:殲-8F和殲-8G此二型號可使用中遠程 飛彈,重點針對敵防空網和大型艦船編隊。試飛期間使用了渦噴-13B發動機,2000年底首飛。所使用的中遠程 飛彈類似於採用四台衝壓發動機的俄羅斯Kh-31系列超音速飛彈。該系列 飛彈主要有反艦、反輻射兩種型號。F型被認為是首款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並且還是殲-8II系列中功能最強大的一個型號。J-8F增加的新功能包括新的火控雷達(JL-10或1492型)、能夠發射PL-12SD-10主動雷達制導中程 飛彈(MRAAM)、“鏡面”坐艙以及更強大的WP-13BII渦輪噴氣發動機(每台二次燃燒的推力可達~7,000kg)。此外,F型戰機的空對地/對艦攻擊能力也被加強。與J-8D改進型一樣,J-8F可能還裝有空中加油管。殲-8F在外觀方面與J-8II系列的早期改進型總體上相似。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兩個 機翼上的兩個翼柵(以前改進型只有一個)以及機鼻處的雷達天線罩新的火控雷達具有無線電命令轉發器,能夠在PL-12MRAAM進行“超視距(BVR)”攻擊期間對其進行中途更正。該雷達還可用於引導俄制MRAAM,如R-27AA-10和R-77AA-12。該雷達同時改進了空對地和空對海模式,可發射一系列精確制導武器,包括雷射或衛星制導炸彈和俄制Kh-31反艦 飛彈。殲-8F可作為PLAAF現有四代戰鬥機的相對廉價的輔助。F型首飛於2000年,並在2004天春季首次成功試射PL-12MRAAM。F型於2003年進入PLAAF服役並且仍在生產。殲-8FR:殲-8FR戰鬥機同時具備偵察能力和空戰能力。
殲-8FR偵察機以殲-8F戰鬥機為基礎研製。與早期的殲-8R將航空照相設備置於外掛吊艙中不同的是,殲-8FR上的23毫米機關炮被 拆除,取而代之的則是照相器材。除了執行偵察任務外,殲-8FR仍具備較強的空戰能力。該機可攜帶兩種型號的空對空飛彈。此外,殲-8FR還可通過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飛行距離。殲-8FR還可攜帶紅外照相機或合成孔徑 雷達,以便在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 偵察任務。中國軍方還為這些偵察機安裝電子情報和信號情報偵察吊艙。殲偵-8F:殲偵8F是沈飛用J8IIF的機體改裝的戰術偵察型。殲偵8F不僅裝備了光學偵察設備,還裝備了電子偵察設備,是解放軍戰術戰役偵察的重要節點。殲-8T:2009年9月23日,殲-8T首次公開露面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航空展覽會。該型號進行了氣動改進,改進了機翼從而獲得減阻增升、改善起降條件和提高機動性能的效果;還增加了模組化多任務艙。其他:網傳的其他一些型號如殲-8G、殲-8H等。
殲-8G真實存在,2006年已經首飛定型並已列裝駐疆空軍部隊。新殲8G是自主研製的殲8超音速 攻擊機,主要特點是高空高速,能在25000米的高度進行超音速 巡航,最高速度可達2.5馬赫。
戰機事件
撞機事件
中美撞機事件,又稱81192撞機事件81192王偉座機,發生於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國海軍EP-3型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附近海域上空執行偵查任務,中國海軍航空兵派出2架殲-8II戰鬥機進行監視和攔截,其中一架僚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國專屬 經濟區上空與美軍飛機發生碰撞,中國戰鬥機墜毀,飛行員王偉跳傘下落不明,後被中國確認死亡,而美國的軍機則迫降 海南島陵水機場。中國指責美國偵察機故意撞向殲-8戰鬥機,並且在沒有通知和許可的情況下降落於 中國領土;而根據美國說法,EP-3是被失控的殲-8戰鬥機所撞擊,並且被中國的另一架殲-8帶到飛機場。中美雙方依然存在爭議,未達成共識。訓練失事
2013年12月12日19時11分,一架殲-8飛機在夜間飛行訓練時失事,飛機 墜於浙江省安吉縣報福鎮湯口村一處山頭上,飛行員 犧牲,地面無人員傷亡。服役情況
列裝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截止2010年底,解放軍空軍共有60架殲-8A型,108架殲-8B型,36架殲-8D型,24架殲-8F型,48架殲-8H型在役;另有20架殲偵-8,24殲偵-8F型在役,此外還有12架殲-8EG型在役,用於防空和反雷達任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2010年48架殲-8A/B/D/F。
退役
中國解放軍在2011年10月開始退役殲8。因為其1969年首飛,但直到1980年才正式服役,等到服役時已經屬落後,所以生產總量並不多。由於殲8機動性較差,所以如今大多被用於執行 偵察和 電子戰任務。截止2011年初,中國大約有300架殲8還在 服役。中國戰鬥機
中國IDF戰鬥機 | 中國LFC-16輕型高敏捷性戰鬥機 | 中國LFC16戰鬥機 | 中國東風113戰鬥機 | 中國雙座型戰鬥機 | 中國安-72運輸戰鬥機 | 中國戰鬥機殲-X | 中國殲-13戰鬥機 | 中國殲-5戰鬥機 | 中國殲-6系列戰鬥機 | 中國殲-7輕型超音速戰鬥機 | 中國殲-8戰鬥機 |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 | 中國殲-9戰鬥機 | 中國蘇-30戰鬥機 | 中國殲-7戰鬥機 | 殲-12戰鬥機 | 殲-7FS戰鬥機 | 殲-8IIM戰鬥機 | 殲-8高空高速戰鬥機 | 殲-9戰鬥機 | 殲-5戰鬥機
2012年珠海航展參展飛機
“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或“珠海航展”)是唯一由中央政府批准舉辦的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天展覽。自199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九屆中國航展。該展會現已發展成為集貿易性、專業性、觀賞性為一體的,代表當今國際航空航天業先進科技主流,展示當今世界航空航天業發展水平的盛會,躋身於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 |||
戰鬥/轟炸機 | 中國轟-6H轟炸機|中國殲轟-7A戰鬥轟炸機 |蘇-27戰鬥機|中國JF-17戰鬥機|中國殲-10戰鬥機|殲-6|米格-15戰鬥機|中國殲-8戰鬥機| | ||
表演隊 | 八一飛行表演隊|百年靈噴氣機隊|俄羅斯勇士飛行表演隊|巴基斯坦雄獅飛行表演隊 | ||
飛機公司 | 美國灣流公司| 賽斯納飛行器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美國達索獵鷹公務機公司| 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皮拉圖斯飛機公司 |山東濱奧飛機製造有限公司 |歐洲直升機公司 |巴西航空工業公司| 中歐飛機有限公司| 湖南羅特威直升機公司| 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 |阿古斯特維斯特蘭公司| 貝爾直升機公司 |龐巴迪宇航集團| 蘇霍伊航空集團| 卓誠動力有限公司 |豪客比奇|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西科斯基飛行器公司 | ||
直升機 | 中國直-9直升機| 中國AC311直升機| S-76直升機| 羅賓遜R44直升機| EC130直升機| 貝爾429直升機| 貝爾407直升機| A600直升機| A109S直升機| AS350B3直升機| 中國直-8直升機| 中國武直-9武裝直升機 | ||
公務機 | 灣流G550公務機| 灣流G450公務機| 達索獵鷹7X公務機| 皮拉圖斯PC-12公務機| 環球快車6000公務機| 飛鴻300公務機| 萊格賽650公務機| 空中國王C90公務機| 塞斯納獎狀君主公務機| 挑戰者300公務機| 挑戰者605公務機 | ||
無人機 | 翼龍無人機| 雷鳥氫燃料電池無人機| 夜鷹無人機| 天翼I無人機 | ||
客機 | 空中客車A320|蘇霍伊超級噴氣-100支線客機|ARJ21 | ||
運輸機 | 中國運-12運輸機|伊爾-76運輸機 | ||
其他 | 中國空警-200型預警機|DA40通用飛機|SR-22通用飛機|中國海鷗300水陸兩棲飛機|波音史提曼雙翼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