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7基礎
早在60年代中期,中國在研製輕型和中型直升機產品的同時,已開始考慮研製能裝載排級單位的重型直升機。1969年中國航空研究院決定由新組建的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承擔重型直升機的設計任務,機型編號為直-7。研製方案是:裝兩台渦軸-5甲發動機,採用6片鏇翼;除重新設計槳轂和減速器外,其它儘量採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設計為最大起飛重14400千克,有效商載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35O千米,實用升限6000米。1971年直-7開始進行機體和部件的靜力試驗及調試。其間一度決定將直-7作為艦載直升機。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並已裝配成兩架機體,配套生產的成品已到貨9O%。1979年直-7完成了全機靜力試驗。1979年6月28日決定直-7研製工作停止。
下馬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內的技術與財政力量均不足以完成這一中型直升機的研製工作,簡而言之:力不從心。文革之中所謂的部院之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後景德鎮直升機廠的仿製直-8型直升機項目,也比直-7更為優秀而可行。因此直-7被迫夭折,但研製的許多成果為研製直-8打下了基礎。
直-8研究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與昌河飛機工業公司共同執行。總體的規劃是以直-8艦載反潛型為突破口,進行引進仿製,隨後進而改進研製直-8陸軍型,從而逐步提高中國大中型直升機科研、生產和裝備的水平。1976年研製工作開始,當時昌河公司名為國營昌河機械廠。1985年12月11日,工廠研製生產的直-8首飛成功。首架原型機於1985年12月11日首飛,1989年4月8日通過國家技術鑑定,1994年12月設計定型。1989年,首架生產型直-8於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1993年1月1日,工廠更名為昌河飛機工業公司。1993年6月1日,直-8首飛西沙獲得成功。但長期以來,儘管直-8已進入批量生產狀態,但產量卻很少,外界估計僅有15架,這主要是由於關鍵部件,例如發動機的性能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直-8曾經被看作中國陸航、海航的一大飛躍,因為這是中國第一種國產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機。不想在2005年前的漫長歲月里,直-8生產量很低,不超過20架,又變成了一個雞肋。
技術突破
2007年,直-8的穩定批量生產獲得了進一步突破。在首次交付18年後,直-8終於開始進入批量交付部隊使用的階段。2008年,直-8在公開媒體上露面的機會增多,但與米-171、黑鷹相比仍然是個配角。直-8採用了常規的直升機總體布局,單鏇翼帶尾槳。鏇翼為6片矩形膠接全金屬槳葉,槳轂鉸接式,裝有揮舞鉸、軸向鉸和帶液壓減震的擺向鉸。位於尾翼頂端的尾槳共5片。為適應水上用途,採用船形機身,水密艙,兩側有固定水陸兩用短翼浮筒,可以進行水上起降。在陸上採用不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直-8採用3台渦軸-6型發動機,兩台在減速器前,一台在後,單台最大起飛功率1128千瓦(1550馬力)。機內主油箱由3組8個軟油箱組成,總有效容積3900升。燃油箱及相關艙室均有通風系統,每組油箱有一個重力加油口,位於機身左側。
直-8可載運27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此時航程700千米,最大載重情況下可載運39人;也可以載運一輛BJ-22吉普及有關人員;或裝載3000公斤貨物飛行500千米,或外掛運送5000千克貨物到50千米外的目標區域,然後返回原地。用於救護時直-8艙內可載15名傷病員及擔架,以及一名醫護人員。執行搜尋救援時,機上可裝備一台液壓救生絞車和兩隻救生艇,在陸地和海上執行救援任務。
性能介紹
實際上中國仿製直-8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陸基使用,而是為獲得一種可靠的艦載直升機。因此直-8很快發展了艦載型號。直-8可裝備吊放聲納、搜尋雷達,可採用的武器包括魚雷或飛彈等。執行掃雷任務時,可拖曳一個掃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時速掃雷兩小時。布雷作戰時可攜帶8枚原型機的浮水試驗。直-8A按照研製任務書的要求,在不改變直-8基本型承力結構強度、剛度和傳力路線的基礎上,對機體結構、系統和機載設備進行了改型設計;機身下船體水密鉚接改為普通鉚接;選用重量輕、性能好的機載設備和材料;取消液壓應急系統並保證雙余度單備份能力。改型設計使空機重量由直8基本型的7376Kg減至7031Kg,共減重345Kg。為加大發動機功率,將渦軸6發動機改為渦軸6A發動機,單台功率增加了60KW。由於發動機耗油率仍然偏大,改型後直-8A型機航程和航時變化不大,懸停效率和高空性能有所改善,有效載重明顯提高。由於各個子系統與整機的可靠性都存在不少問題,直-8A並未受到陸軍航空兵用戶的歡迎,產量很小,基本上屬於試驗性質。
直-8還可用於人員運輸、地質勘探、航空測繪、建築施工、森林防火、邊防巡邏、通訊聯絡指揮等民用用途。直-8曾順利執行過搶險救災和科研試飛等任務,1993年首飛西沙成功。
直-8產量低的原因尚無公開資料可詢,站長認為這歸結於國產整機和子系統的仿製品的性能表現都太差,核心部件無法自行生產,如發動機。從陸航大量購入米-17來看,直-8在陸軍沒什麼地位。直-8原型SA321性能其實不錯,是法軍主力,辛辛苦苦仿製出來,卻又無法解決核心部件問題的國產化問題。海航裝備了直-9,也許這種輕型直升機才是噸位還不大的海軍艦艇所急需的。且我軍能夠使用直-8的大型艦艇,如大型登入艦,數量太少。
聯繫到海軍直升機長期隸屬於岸基編制,維護、訓練等事務與所屬的水面艦艇基本處於獨立分開的狀態,今年才逐步轉移到水面艦艇編制下進行聯合訓練,其實際戰鬥力恐怕仍處於起步摸索的階段。
恢復生產
2002年5月外電報導,中國計畫恢復直-8的生產,將採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系列發動機,進而引進其發動機生產技術。報導稱昌河公司在1997年停止生產直-8之前,已經製造了17架,其中12架目前在海軍服役。如報導屬實,說明軍方還是希望能有一種自行研製的大型直升機可用。此外也側面印證了直-8存在發動機無法自行研製的問題。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2002年航展上直-8F的出現,宣告了直-8吐氣揚眉的日子即將到來了。F型是直-8A的最新改型,換裝了進口PT6B-67A發動機(下圖為PT-6B),最大起飛功率從1190千瓦提高到了1448千瓦,升限提高到4700米,有效地效懸停由原來的1900米提高到2800米。F型能在4500米高原啟動,發動機大幅度增加了首翻期,達到了3500小時。進氣口增裝防沙裝置,改善野外使用性能,因此座艙上方機體外形上有所變化。用有防冰除冰能力的複合材料槳葉替換原先的金屬槳葉,在此之前中國直升機槳葉未曾採用除冰措施,這主要是因為直升機槳葉除冰技術難度較大,因此以往除了蘇聯之外大多數已開發國家設計的直升機都沒有槳葉除冰措施。提高了懸翼的壽命效率和性能,改裝新的航電系統。F型目前仍在研製階段,計畫2005年換髮型投放市場,有望大量裝備解放軍使用。而PT6系列發動機也必然要展開國產化工作,當然也需要一定時日。
首飛成功
直-8F於2004年8月成功首飛。通過換裝加拿大普惠公司生產的性能先進的PT6B-67A發動機和採用複合材料槳葉,以滿足高溫、高原和結冰等複雜氣候地區使用,提高整機的可靠性、經濟性、舒適性和適航性。2005年10月23日至11月7日,由集團公司研製生產的直-8F型機圓滿完成了高原地區試飛。表明直-8F型機完全適應地面通訊基礎設施差、地形複雜、環境惡劣的高原地區飛行,同時也為換髮後直-8F型機完成適航取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次試飛時間為期16天,分別在海拔高度為1000米的甘肅天水機場、2000米的西寧機場、以及3000米的青藏高原共和機場進行。在共和機場,地面溫度最低達到了零下7度。由於海拔高,風沙大,在試飛期間,不少工作人員凍得直打抖,高原反應明顯。在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試飛總指揮聶小銘的率領下,全體參飛人員團結一致,奮力拚搏,克服了高原反應、氣候環境惡劣等不利因素,按照試飛任務單圓滿完成了各項試飛科目。飛行員按照不同高度、配重,協作完成了懸停、近地面機動試飛、啟動等試飛任務,總計飛行25小時55分鐘,22個起落,按照設計要求圓滿完成高原試飛任務,從而驗證了直-8F型機換髮後的優越性能。2004年10月,在法國總統席哈克訪問中國期間,中航二集團與歐洲直升機公司簽署了關於聯合開發一種新中型直升機的諒解備忘錄,該機將滿足中國及世界市場的需求。該研製項目預計在下月的珠海航展上宣布正式上馬,新機擬在2010年投入使用。據歐直公司董事長兼CEOBregier說,新機將為6噸級,介於5噸級的EC155與10噸級的NH-90之間,研製費將達6億歐元。貝爾公司/阿古斯塔公司的AB139目前在這一級市場稱雄。新直升機可能裝備泰萊斯公司建議的全互動式駕駛艙,比AB139的駕駛艙先進。新機可能採用歐直公司與中航二集團為5.5噸級直升機設計的新主鏇翼系統。該機具有軍用潛力,比直-8略小,可形成多種層次的機型配置。
基本參數
鏇翼直徑18.90米尾槳直徑4.00米
機長(鏇翼、尾槳鏇轉)23.05米
機高(鏇翼、尾槳鏇轉)6.66米
機身長20.27米
空重709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標準燃油)10592千克(帶副油箱)13000千克
起飛重量900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315千米/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266千米/小時
經濟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時
海平面爬升率11.5米/秒(單發停車)
實用升限6000米
懸停高度5500米(有地效),4400米(無地效)
最大航程830千米
續航時間2小時31分鐘(最大標準燃油、單發停車、無餘油
飛機以及艦艇介紹(二)
武器是破壞生命和財產的工具。也因此被用來威懾和防禦。當武器被有效利用時,它應遵循期望效果最大化、附帶傷害最小化的原則。本任務將完成全球戰略飛機和戰艦的相關詞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