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5戰鬥機

中國殲-5戰鬥機

中國殲-5戰鬥機是中國沈飛工業公司製造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空戰,也具有對地攻擊的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Mig-17殲擊機,試製工作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殲-5從1956年9月投入小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包括用蘇制零件裝配的13架)。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中國殲-5戰鬥機是中國沈飛工業公司製造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空戰,也具有對地攻擊的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Mig-17殲擊機,試製工作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殲-5從 1956年9月投入小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包括用蘇制零件裝配的13架)。

概述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中國殲-5戰鬥機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可用於夜間截擊,前機身加粗,機頭上端有突出進氣口前緣313毫米的鯊魚嘴狀雷達罩,進氣口內加裝了半球型天線中錐。這兩個部位都採用硬度較小的非金屬材料製造,塗藍色油漆。由於裝有簡單的RP型搜尋瞄準雷達,使得殲-5甲獲得了較原始機型強大的夜戰能力。
發動機採用性能改進的渦噴-5乙。但殲-5甲的改進也有一定代價,如武器系統改成3門HP-23 23毫米航空機炮,備彈共300發,比基型火力略有下降。可外掛2枚250千克炸彈。 在殲-5的基礎上還研製了雙座型殲教-5,曾經是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表演用機。 殲-5是中國製造成功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這一成就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標誌著中國的航空工業跨入了噴氣時代。殲-5的氣動布局為機頭進氣、單台發動機,其機翼為後掠式中單翼,副翼的偏轉角範圍為±18度。殲-5在服役期間屢建戰功,僅1958年7月至10月便擊落來犯的2架F-84G和6架 F-86F,目前殲-5已經退役。

背景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新中國建國後,迅速開始了仿製生產噴氣式戰鬥機的工作。中蘇政府於1951年10月正式簽訂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組織修理飛機、發動機及組織飛機廠方面以技術援助的協定》。同年4月18日重工業部設立航空工業局,統一負責飛機的維修工作。1953年12月23日,中蘇兩國政府換文,蘇聯將製造噴氣式飛機米格-15比斯(含發動機)的許可權授予給中國。但1954年10月12日,根據蘇聯政府建議,中國政府決定停止試製米格-15比斯,改為試製性能更好的米格-17A及其發動機 ——殲-5。
米格-17是一種單座高亞音速殲擊機,是在米格-15比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約有5~6個型別,主要型別是Φ型(晝間殲擊型,西方代號“壁畫”C)和具備有限全天候能力的П型(“壁畫”D)。除前蘇聯生產外,波蘭和捷克等國進行仿製。米格-17生產量大,據估計各型總共生產約9,000架。前蘇聯、波蘭和捷克均於1958年停產。六十年代末,在前蘇聯退出第一線。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國家包括歐、亞、非的20多個國家,如捷克波蘭羅馬尼亞越南朝鮮埃及和烏干達等。目前世界各國的米格-17或殲-5早已退出現役,可能只剩下極少數還在阿爾巴尼亞服役。我國還有少量的殲教-5在服役。 1951年底航空工業局共下屬18個工廠,職工近一萬人。
(圖)在殲-5旁交流的中國飛行員在殲-5旁交流的中國飛行員
1951年12月,周總理親自主持會議研究決定,要在3到5年的時間裡試製成功蘇制雅克-18初級教練機,以及米格-15。後殲擊機項目改為試製更加先進的米格-17噴氣式殲擊機。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兩年以後,1956年9月8日瀋陽飛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殲擊機殲-5,即米格-17F型,隨後獲批准批量生產。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之一。
與此同時,空軍進口的原裝米格-17新機試修任務交給空軍上海13廠負責。該廠於1959年7月開始米格-17的試修準備工作,該型機在國內尚無工廠修過。為適應修理任務的需要,空軍黨委批准對空軍13廠進行擴建,工程部指示13廠從1960年起,由原來修理飛機發展為同時兼修發動機的綜合工廠。1960年3月底,在第一架米格-17飛機的試修任務即將完成時,由於形勢變化,空軍黨委常委會議決定:上海空軍13廠由於機場不能供高速飛機試飛,今後不再進行基本建設。因此,工廠於當年將已進廠的2架米格-17飛機修好出廠後,即停止了該型飛機的修理。1961年5月,空軍工程部遵照空軍參謀長張廷發的指示,曾下達任務給13廠,要求將1架米格-17飛機改為教練機,工廠於8月份動工,9月份就完成了試改任務,之後也因形勢變化而未能繼續進行。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試製工作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並使用蘇制零件裝配了13架殲-5。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製零件組裝的第一架殲-5完成總裝。9月8日,噴氣式飛機殲-5由瀋陽飛機廠試製成功,經國家鑑定驗收,可以成批生產交付部隊使用。9月10日在瀋陽舉行祝捷大會,聶榮臻元帥前往參加。為殲-5裝配的渦噴-5發動機,也於同年6月通過試車鑑定,投入成批生產。中國航空工業從此跨入噴氣時代。至當年9月15日,製造出4架國產型殲-5飛機。這4架飛機參加了1956年國慶大典。至1959年下半年停產,共生產殲-5飛機767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空軍建設。

性能特點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中國殲-5戰鬥機採用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式中單翼的後掠角是45°,為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角度可控的後退式襟翼。副翼偏轉角範圍為±18°。起落架艙在機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機身是圓形截面的流線體,機頭進氣。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後掠角為55°41′。方向舵可轉動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 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主起落架裝有緩衝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
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單人座艙在應急時可拋掉艙蓋,可彈射座椅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操縱系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系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系統用於剎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剎車等。 採用一台渦噴-5離心式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靜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該發動機是蘇聯克里莫夫設計局的VK-1F發動機的仿製品,VK-1F是米格-17的發動機。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後,開始組織發動機生產,學習蘇聯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產工藝資料。在蘇聯的援助下,引進了VK-1F的專利製造權。1956年6月包括我國知名發動機設計師吳大觀在內的隊伍,在瀋陽航空發動機廠(現“瀋陽黎明機械公司”)仿製成功渦噴 -5。1964年生產任務轉由西安紅旗機械廠負責,1966年轉產定型投入批量生產。渦噴-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額定推力2400 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狀態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時到1.05千克/千克/小時之間。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設計圖
機載設備包括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測距器等。 機翼為後掠式中單翼,副翼的偏轉角範圍為±18度。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1型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1型37毫米機炮。裝彈量為200發。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彈種包括航23-1殺燃、航23-1殺燃曳光、航23-1穿燃、航23-1訓練自炸彈。37-1型初速690米 /秒,射速400發/分,1954年開始研製,開始時因考慮到該炮性能落後、蘇聯已有後繼型號,故僅計畫少量生產以避免浪費,後來因為殲-5需求量增加,最終生產了236門後於1959年停產。機翼下可掛兩枚100-250千克的炸彈
37毫米與23毫米炮彈威力都相當大,但這不並不能令整個武器系統的威力大於同一時期其它的先進戰鬥機。與米格-17、米格-15一樣,殲-5使用的這兩種不同口徑的火炮,初速和彈道差異較大,瞄準具無法協調,校準調試只能取中間值,在400米外彈著點已經偏散,其中37炮上偏,23炮下偏,因此常常出現瞄準射擊操作正確,但是炮彈卻很難命中的情況。這一缺陷在美台飛行員的回憶錄中也能得到證實。總結經驗後,強調射擊距離要壓縮到400米內。有的飛行員為確保命中,甚至逼近到300米內開炮,但這樣要冒撞上目標或被爆炸碎片擊中的危險。而F-86因採用的6挺12.7毫米機槍與瞄準具匹配得好,在 1000米外仍能較準確地密集射擊,加上該瞄準具設計精良,實戰中火力並不占下風。另一個問題就是殲-5攜帶的炮彈數量遠遠少於F-86攜帶的槍彈,持續作戰能力略有不足。

主要成績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殲-5屢建戰功,1958年7月至10月擊落來犯的2架F-84G和6架F-86F,其他戰例無數。有趣的是越戰期間的1956年4月,四架F-4入侵海南島中國領空,中國軍隊中國殲-5戰鬥機在攔截期間,F-4匆忙發射AIM-7“麻雀”飛彈,不料殲-5拐彎半徑小得以逃脫,脫靶的AIM-7竟然飛向遠方的一架F- 4,將其擊落。 殲-5為我軍開拓了噴氣戰鬥機的先河,打下了我軍駕馭噴氣戰鬥機的基礎。
1958年9月,我軍殲-5編隊與台灣空軍24架F-86編隊在浙江溫州地區上空遭遇,空軍飛行員王自重因掉隊被其中12架F-86圍困。王自重單機擊落敵兩架F-86後,被F-86攜帶的AIM-9“響尾蛇”飛彈擊落。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戰中空空飛彈取得的戰績。但當天F-86發射的 AIM-9中有一發未爆炸,墜落後被中國軍隊發現。這枚AIM-9被送往蘇聯,蘇聯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K-13(AA-2)空空飛彈,我國的進口仿製品即霹靂-2空空飛彈。但是在國民革命軍的史料中,戰鬥的經過大致為,台灣空軍第11大隊的多架F-86F,在溫洲灣上空獲得重大戰果,擊落10架米格 -17F,其中至少有2架是被李叔元中校與錢奕強上尉所發射的GAR-8飛彈(AIM-9B當時的編號)所擊落,第一代的響尾蛇飛彈至此初試啼聲。

改變型號

(圖)中國殲-5戰鬥機中國殲-5戰鬥機
殲-5的主要改型包括殲-5甲殲擊機,這是我國在殲-5基礎上改進的夜間殲擊機。六十年代初,台灣海峽形勢緊張,美蔣飛機P2V經常夜間低空入侵沿海各省進行偵察騷擾,中國雖有一些進口的、配備搜尋瞄準雷達的米格-17PF夜間截擊機,但已不夠滿足緊迫的需求。而且中蘇關係破裂後,已不可能再進口該機,因此,急需在中國殲-5戰鬥機基礎上發展一個夜戰型號。這一重任,交給了成都飛機廠。
1960年春調入成飛廠的屠基達被任命為中國殲-5戰鬥機甲飛機的主任設計師。殲-5 甲沒有設計圖紙和生產資料,只有兩架實物飛機和全套殲5圖紙和工裝。飛機外型和結構是按飛機實物嚴格測繪的,但強度計算、外載荷計算、靜力試驗任務書和技術條件等,則是按自行設計方法自己制定的。結構全面測繪完畢後,經分析對比,發現有36項部件,包括機翼、後機身與殲-5大同小異,沒有原則性差別,經報告上級批准後,改用殲-5圖紙。即便如此,自己設計的圖紙仍占全機的60%,l萬項零件中,與殲-5不同的占50%。經過15個月的艱苦奮鬥,1962年10月,終於發出了全套殲5甲設計圖紙和資料,鋪開了全面試製工作。1964年11月11日,成都飛機廠的“頭胎孩子”——殲5甲首飛上天。三機部部長孫志遠高興地讚譽:“殲-5甲是成都飛機廠的發家機。”
該機前機身加粗,機頭上端有突出進氣口前緣313毫米的鯊魚嘴狀雷達罩,進氣口內加裝了半球型天線中錐。這兩個部位都採用硬度較小的非金屬材料製造,塗藍色油漆。由於裝有簡單的RP型搜尋瞄準雷達,使得殲-5甲獲得了較原始機型強大的夜戰能力。發動機採用性能改進的渦噴-5乙。但殲-5甲的改進也有一定代價,如武器系統改成3門HP-23毫米航空機炮,備彈共300發,比基型火力略有下降。可外掛2枚250千克炸彈。在打擊美國B-17G轟炸機偵察改型的戰鬥中,我軍技術人員曾改進了殲-5甲的RP雷達,將向下視野由14度改為7度,上仰視野不變,從而禁止了尾追低空飛的B-17G時雷達收到的地面反射雜波。 1959年5月29日,空軍第18師截擊大隊隊長蔣哲倫成功駕駛該改型戰鬥機擊落了B-17G。

技術數據

(圖)中國J-5戰鬥機三視圖中國J-5戰鬥機三視圖
翼展: 9.60 m
機長: 11.36 m
機高: 3.8 m
機 翼 面 積: 25.0 平方米
機翼後掠角: 45度
最大起飛重量: 6000 kg
正常起飛重量:5340 kg
最大燃油重量:1170千克(機內) 1834千克(帶副油箱)
最大載重: 2130 kg
最大平飛速度: 1145 km/h
巡航速度: 800 km/h
最大爬升率: 75.8 m/s
升限: 16000 m
航程: 1560千米(帶副油箱) 1020千米(不帶副油箱)
續航時間: 2小時50分(帶副油箱)

中國戰鬥機

中國IDF戰鬥機 | 中國LFC-16輕型高敏捷性戰鬥機 | 中國LFC16戰鬥機 | 中國東風113戰鬥機 | 中國雙座型戰鬥機 | 中國安-72運輸戰鬥機 | 中國戰鬥機殲-X | 中國殲-13戰鬥機 | 中國殲-5戰鬥機 | 中國殲-6系列戰鬥機 | 中國殲-7輕型超音速戰鬥機 | 中國殲-8戰鬥機 |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 | 中國殲-9戰鬥機 | 中國蘇-30戰鬥機 | 中國殲-7戰鬥機 | 殲-12戰鬥機 | 殲-7FS戰鬥機 | 殲-8IIM戰鬥機 | 殲-8高空高速戰鬥機 | 殲-9戰鬥機 | 殲-5戰鬥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