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
近代學堂出現之後,拔河被列入教學與課外活動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拔河活動更為普遍,特別是在節假日裡,機關、工廠、學校、部隊、農村都把拔河活動列入主要的比賽內容。拔河的場地要求很簡單,只要有寬5米以上,長 20米左右的一塊平坦土地,就可進行拔河活動。現代一般的拔河方法是:在地上劃兩條平行的直線為河界,由人數相等的兩隊在河界兩側各執繩索的一端,聞令後,用力拉繩,以將對方拉出河界為勝。在西方,拔河原為英格蘭鄉村的一種遊戲,1900~1920年的奧運會上曾被列為比賽項目。
起源
”拔河遊戲,來源甚古。相傳春秋戰國,楚將伐吳,既以是為教戰。封演封氏聞見記云:“拔河,古為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拔河,古用篾纜,唐民則以木麻,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両勾齊挽,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拔河之起源,本由於教戰,故至唐代,兵士亦多以此為戲。不獨兵士為然,既宮女亦多戲此。又不獨宮女為然,宰相將軍等又多戲此。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則唐代社會,拔河遊戲之盛,一般可鑑。“(摘自民俗學家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
拔河誕生於距離今2400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並曾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古代參加拔河的人數比的現代多得多。大繩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兩邊劃兩條豎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誌,所以改稱“鉤拒之戲”為“拔河”。一聲令下,河界兩邊選手緊挽繩索,“使相牽引”,圍觀者“震鼓叫噪,為之鼓勁”。
附:根據中國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春秋時期的楚國一帶,軍中已經出現拔河運動,用來訓練士兵稱為“牽鉤”。書云:“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唐代起初的拔河活動以拉扯竹索為主,到了隋唐時期已將竹索改為大繩,繩長約50丈(即167米),兩頭還分系小繩索數百條。在古代拔河時一邊還要敲著大鼓,以壯士氣。唐玄宗曾多次觀看拔河比賽,拔河者多至千餘人,呼聲振天,中外觀眾,無不震駭。
技巧
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家Hay(1993)在其有關運動生物力學與運\動技術論箸中認為,運動生物力學(Biomechanics)是描寫、分析與評估人體運動時,身體之內在與外在力量,以及這些力量所造成影響的一門學問。因此透過力學的角度來對拔河進行探討將有助於觀念的氂清與現象的解釋,進而建立運\動技術教學和訓練的基礎,使得拔河運動技術能夠提升,競賽能力得以突破。前面介紹了有關拔河的起源後,本節將分別從下列幾部分來加以說明:(一)拔河運\動的特色,(二)拔河的自由體圖,(三)傾倒力矩與回復力矩,(四)摩擦力,(五)合力,(六)基本力學模式。
拔河運動的力學特色
現代拔河運動的特色是參與的雙方體重同等級,透過拔河繩的互拉以進行對抗的比賽。勝負的判定端看那一隊先將對方拉向該隊,且使拔河繩上的標誌點超過所訂定的界線。因此拔河教練及選手所關心的是如何透過訓練及姿勢上的改變和靠繩位置的變化得以產生較佳及持續的水平拉力,使足夠將對手拉向我方場地而獲得勝利。
透過自由體圖的解析,可以讓我們對於拔河姿勢中各作用力間的相互關係有較明確的認識。
拔河之自由體圖(你的身體的姿勢)
假設上圖為一平衡的情況下,作用力於重心(CG)的力為重力(Fcg),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與垂直分力分別為(Gh)與(Gv);繩子反作用力的水平與垂直分力分別為(Ph)與(Pv)。
傾倒力矩與回復力矩
假設在拔河時之支點位於足部壓力中心處,若要讓身體達到平衡必須具備下列二個條件:一為合力為零,亦即圖一中的重力(Fcg)等於地面垂直反作用力(Gv)與拔河繩上垂直分力(Pv)的和,其公式是Fcg=Gv+Pv;二為合力矩為零,亦即透過握繩處至足部支點所產生的傾倒力矩要等於由重力至足部支點所產生的回覆力矩。
摩擦力
於現代室內拔河比賽中,選手穿著利於比賽的專用拔河鞋,其最主要的著眼點是專用拔河鞋具有較高的摩擦係數,在相同的垂直作用立下,可產生較大的摩擦力,如此較有利於姿勢的穩定與平衡;一訓練有素之一流隊伍對拔河鞋底及拔河道表面的潔淨都非常注意,其原因在於兩者表面的不潔是造成摩擦係數減損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心至足部支點與地面的夾角愈小,所獲得的水平分力最大,但垂直分力也愈小,若垂直分力所造成的摩擦力小於對方之拉力時,將產生不利的滑動現象。如重心至足部之點與地面的夾角角度較大時,回復力矩小於傾倒力矩,雖不易滑動,但因回復力矩的減小容易發生體軸向前傾倒的現象,這對比賽亦是不利的。
合力
經由研究數據發現,若有兩位各能產生80公斤重(KGW)水平拉力的選手,以串聯的方式測量其總拉力,所得之合力值要小於兩位選手之水平拉力的和160公斤重(KGW),其原因在於兩人以串聯方式來拉的情況下,合力會有所消耗,這種現象在多人的情況下更明顯。因此教練在安排選手位置及選手施力方向的指導需要注意到合力的因素。施力需施在有利的方向上及時間點上,方能對我方有利,否則縱使具備有極大的肌力,若不能在相同的時間脈動時配合施以有效的水平方向上的力,也是不具意義的,甚至要再產生一力來平衡此多餘的力。因此參賽的八位選手若在產生作用力的時間上能夠一致,以在單位時間內便可產生較大的衝量(作用力合力F×作用時間T),給予對方較大的破壞性。
基本力學模式
經由運動學研究,拔河運\動是透過身體三組重要的關節組合運作的槓桿作用型態(圖二),一為腿瞪力的膝關節(β),其最佳角度介於110度至160度間;二為軀幹張力的髖關節(γ),其最佳角度介於90度至120度間;三為足部支點與地面的夾角(α),其最佳角度介於40度至60度之間。
奧運項目
早期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的設定任意性比較大,沒有嚴格的標準,特別是與主辦者的興趣有關。在這些變化中,尤以中小項目的變動多,比如田徑比賽中的立定跳高、立定跳遠和拔河。這些比賽項目或因為主辦方的興趣變化或因為分級標準和運動器材變化而被撤銷或取代。
拔河就是這樣一個曇花一現的項目。在早期奧運會中,拔河被歸入田徑範疇,雖然理由十分牽強,但許多奧運史家仍然一直把這一項目附屬在田徑項目上。
拔河這一短命的項目在奧運史上,自1900年起連續舉行過五次,1920年的安特衛普奧運會是最後一次。在奧運歷史上獲得拔河項目冠軍的隊伍是:1900年丹麥瑞典聯隊、1904年美國隊、1908年英國隊、1912年瑞典隊和1920年英國隊。
有趣的是,英國隊中的謝波德 (James Shepherd)、漢弗萊斯 (Frederick Humphreys)、米爾斯(Edwin Mills) 3名隊員,曾經是1908年倫敦奧運會拔河冠軍英國隊的成員,12年後,他們居然在安特衛普重獲冠軍的榮譽。
在本屆比賽的名次問題上,還出現了一點小插曲。英國隊是無可非議的冠軍,而美國隊自1920年起,在48年當中一直堅持認為他們自己是亞軍,但實際上,獲得亞軍的是荷蘭隊。直到 1968年,當年荷蘭隊的參賽隊員之一,當時已77歲亞歷山大把證書和銀牌出示之後,美國人才啞口無言。
拔河曾經是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但自從第7屆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後,國際奧委會考慮到拔河缺乏基本的體育比賽條件,因而取消了奧運會的拔河比賽。
拔河比賽是第2屆法國巴黎奧運會上開始設定的,其組織者設定這一項目的動機是為當時的巴黎博覽會增加一個娛樂項目而已。拔河比賽一出現於奧運會上,就被不恰當地放在田徑比賽中。同時,由於規則不完善,造成在比賽中出現許多爭執和問題,最後國際奧委會只得被迫取消了拔河比賽。
拔河比賽之所以取消是因為該比賽於技巧無關.同樣力量的人,如果穿的鞋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因為拔河結果由摩擦力決定的.請問是體育比賽還是鞋子比賽?所以取消了.
拔河是世界運動會的正式競賽項目之一,並採用世界正式拔河比賽制度。國際拔河協會(Tug of Wa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每半年舉辦由各國國家隊參加的世界錦標賽,分為室內及室外舉行。協會還同樣舉辦由俱樂部隊參加的類似的比賽。
李寧杯
“李寧杯”拔河比賽是《夢幻西遊》周末玩法之一。屬於單人任務,玩家只要等級達到40級就可以領取任務。
活動流程:
每周六中午12:00和12:40,大家可以在朱紫國(80,62)“拔河比賽李寧主持人”處報名參加拔河比賽,被隨機分配到“皇宮代表隊”和“境外代表隊”。
拔河比賽開始後,大家可以通過在主持人處接取任務來獲得道具“繩索”,將繩索交給泡泡可以讓泡泡朝自己一邊移動。皇宮代表隊的終點坐標是朱紫國(145,96),境外代表隊的終點坐標是朱紫國(32,25)。泡泡到達終點後,就不會再接受繩索了。
比賽過程中,朱紫國會隨機投放一些小猴子,制服這些猴子也可以獲得繩索。
比賽結束時,判斷幾個泡泡距離兩支隊伍終點的總距離遠近。近的一方獲勝。如果雙方是平局,則沒有額外獎勵。如果一方勝出,朱紫國王會在場地上刷出寶箱,勝利的一方可以撿取。當然,如果你雖然屬於勝利一方,但是卻沒有像樣的貢獻,那是不能撿取寶箱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