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

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么,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簡介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

傳統習俗

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鞭春牛: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在林縣一帶“立春日”,民間常以白面烙制“春餅”,再以籮卜絲加蔥,姜、蒜、韭等所調製的“春盤”,或稱“五辛盤”卷而食之,俗稱“咬春”,以為消災除病之舉。
剪春幡:在南陽鎮平一帶,農村婦女習於立春日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於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誌。綁立春蘿蔔豫西北民間,喜於此日將白菜籮卜綁於樹枝上涼曬,據說可治療咳嗽等病,需要時即取下用之。
戴春幡: 《漢宮春•立春》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美人頭上,裊裊春幡”。說的是古時立春節,女子剪彩紙為春幡,飾於發上。春幡又叫春幡勝,屬於“勝”的一種,“勝”是一種頭部飾物,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類型,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紙制較為方便。立春、冬至等節日,漢族女子有配戴各種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物的習俗,“幡勝"”是長條形,男子也可以配帶.彩勝可以作為頭飾,也可以綴於花枝等處以作節日裝飾。
飲食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醫藥保健

有關禁忌

詩詞

公元七六七年,杜甫寫過一首立春詩: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這時憶起了當年在“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盤出高門,菜經縴手,一個個迭送白玉青絲,好不歡樂。可是現今經過了安史之亂,困居夔州(今奉節),再也不能過那樣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際,只有呼兒覓紙題詩遣懷。
宋朝女詩人朱淑貞的立春詩,別有一番歡樂愉快的情味: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鏇剪稱聯釵。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從此對花並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朱淑貞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好一派迎春景象。詩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詩抒懷的好題材。這首詩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歡樂情景,如此歡快的詩詞在朱淑貞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南宋范成大的立春詩反映了農村生活: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麴塵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竹茂麥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還有融融春陽耀春市,帆船往來如穿梭。這自然激起了詩人的詩興,而吟詩抒懷,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勝無法比擬的。
科學解釋

傳承意義

古代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而牛是農耕中最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力,古人於周代即已創造出以牛拖犁的農耕法,農曆也於當時產生,一直傳衍至今。可稱為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泉州地方於立春日同時舉行“迎春”祭禮和“鞭春牛”儀式,當天文武官員齊集東郊迎春亭,俗稱“春牛亭”。循古例先祭土牛和芒種神,祈求今年好年

土牛和太歲各由雇來的四至六個乞丐抬起,鼓樂彩旗前導,成隊的兵勇隨從,各級官員穿戴整齊,也走在佇列後面,共同組成一個浩浩蕩蕩的遊春隊伍,望城中走來。因傳說若能抓得春牛土或投石子擲中春牛者皆可得福。所以圍觀的百姓紛紛上前抓牛土或擲石子,竟把抬土牛的人擊得頭破血流。因此只有雇用乞丐才肯來抬,這是農牧文化的反映,民元鼎革以後,此俗逐漸廢弛,於今已不可復見。
參考資料:
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03/content_7560108.htm
2、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7/02/12/008174065.shtml
3、http://www.hwjyw.com/zhwh/ctwh/zhgms/jrjq/200709/t20070924_75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