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博物館不是古董的墳墓,而是新思想的孕育場”。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歷史走過的足跡,更可以激發您的智慧與靈光。麗江歷史上的滄桑變遷、風雲往事,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它的蹤影,可以在這裡尋到它的遺韻。
那古樸粗糙的銅斧,那銹跡斑斑的步槍,那展翅欲飛的五風樓,那挺立在金沙江邊的紅軍渡江紀念碑,那粗獷而富麗的白沙壁畫……無不蘊涵著一種悠悠的歷史情韻,隱藏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在雲南省西北部的麗江地區,有一個全國獨一無二而又蜚聲海內外的民族文化博物館——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
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原名為麗江縣博物館,是雲南省第一個縣級博物館,1999年7月才正式更為現名。博物館現收藏了12000多件文物,多年來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東巴文化,宣傳麗江立下了汗馬功勞。
布局特色
麗江納西東巴文化博物館,以東巴文化為特色,位於玉泉公園旁邊,占地7畝, 博物館主體建築形式為仿古納西族四合院式,根據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山水環境條件,形成以群體院落作為主體建築帶的古建築群。麗江納西東巴文化博物館建築,按納西族民居的發展進行布局,利用玉泉水源和象山西麓的自然景觀,由北向南開闢了古人類洞穴居、巢居、半穴居、帳篷居、乾欄居以及木楞房、三坊一照壁、四台五天井等不同階段的傳統民居,並在其中展出反映各時期納西族生產力水平的民俗文物資料。
開闢“祭天”、祭風”、祭署”(自然神)等民俗、宗教儀式場景,為觀眾進行東巴祭祀儀式展演。 除此以外,還可以在這裡看到有關東巴文化的各種圖片文字介紹,還有經書、繪畫、祭祀法器等實物資料,以及納西族古老的生產生活用具等,是雲南省最值得一看的博物館之一。
意義深遠
所謂的東巴文化其實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因其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的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為基本特徵,信奉萬物皆有神靈。其教徒稱“東巴”,意為“智者”,他們集巫、醫、學、藝、匠於一身,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者。至今保留在民間的東巴象形文字,共有1400多個單字,被譽為當今世界“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東巴象形文字記載的東巴經文典籍,多達2萬多冊、1500多種,其內容有哲學、歷史、宗教、醫學、藝術等,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早在19世紀,東巴文化就引起了外國學者的重視。如今,美、英、法、德等17個國家和地區收藏有東巴經書,先後從文字、歷史、宗教、音樂、舞蹈等對其進行了系統的翻譯、整理和研究。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造成數十年的歷史空白,東巴活動在麗江許多地方已近消失,除了極少數專家學者和幾個老東巴外,大多數人對東巴文化知之甚少,東巴文化面臨著成為僅存於博物館展覽、圖書館資料里的“死文化”的危險。
因此,無論是在麗江,還是在國外大學的講壇上,李錫不停地為搶救保護東巴文化而大聲疾呼。他認為,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並非僅僅是古代文化或是單純的宗教文化;東巴文化源於民間,傳承於民間,現在應該還於民間;東巴經書的書寫文字是象形文字,現在普遍使用的“納西東巴文”的提法不準確,應該正名為“納西象形文”;對東巴身份應重新定位,東巴首先是有智慧的勞動者,其次才是主持各種東巴儀式的祭師。
東巴文化未來的發展應遵循“學術研究是龍頭,產業開發是動力,民間傳承是基礎”的方向,與時俱進,隨整個民族的發展進步而不斷發展、充實、進步;作為納西族的傳統文化,東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極其濃郁的民俗性的一面,它不僅存在於古代納西人的生產、生活中,也存在於近代乃至當代納西人的生產、生活中,人民民眾才是東巴文化能夠真正保存、發展的關鍵。修建意義
基於良渚文化的獨特內涵以及它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義,1992年良渚文化博物館破土動工,1994年5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從此承擔起傳承、發揚良渚文化的光榮使命。博物館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由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主樓建築分上下兩層,屋頂頂角以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為造型,使整個建築既融入了良渚文化元素,又顯得古樸別致。良渚文化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與研究成果的專題性博物館,坐落在良渚鎮荀山邊上,山與館之間圍著水塘,頗有美麗洲的味道。博物館內設一個序廳和三個展廳,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餘件(組)。序廳以趙朴初先生題寫的“文明曙光”四個鎏金大字最為醒目,整個序廳的牆面用塊石疊砌成壁,並施以不同的顏色分別示意三個社會發展階段:最下層代表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最上層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時代,中間一層突出體現了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文化,每層上面都刻有各個時期的代表性紋飾與器物。石壁上嵌著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的題詞——“文明曙光”,作為基本陳列的名稱,為全館所展示內容起到提綱挈領之意。
設計特點
1.內外空間和功能設計博物館依山面水,在建築樣式上,既體現了當代先進的建築設計理念,又體現出良渚文化內在精神在時空上的延續;既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又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與周邊環境得體地對話,成為一道“自然的”風景。在內部單元的組成上,充分考慮當代先進博物館在教育普及、學術研究和收集保管三個方面的要求,設有基本陳列室、臨時展室、影視報告廳、學術會議室、觀眾服務設施和休息區域、貴賓接待室、閱覽室、技術用房、行政用房等。同時,通過恰當的造園手段,使內外空間自然過渡,內景、外;景互相呼應。在展示手段上,採用考古文物陳列、多媒體演示、場景仿真模擬、專題片放映、面和立體圖表的示意等多種手法,配合現代的聲光系統,以求給觀眾清晰的印象和直觀的感受。
2.多方位、多角度的內容表現
3.用文化時空坐標(聯繫到中外的同期文明和文化,也涉略到與良渚文化有傳承關係的文化形態),闡明良渚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無法取代的崇高地位,以及良渚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4.儘可能多地運用考古實證的陳列,輔以生良渚文化博物館要讓參觀者在近距離的接觸中,真切感受那溫和圃泅中蘊涵的大氣和剛性,品味那掩藏在東萬式神秘和浪漫中的天地自然觀念。並告訴他們對精神和文化的不懈追求以及在這種追求中所表現的非凡的厚創精神和原創能力,正是造就良渚文化1300年輝煌的根本動曰。它既呈一個莊嚴的當代文化祭壇,也是一個平易近人的、讓公眾感覺到親切的場所。活、生產場景仿真模擬,集中展現良渚文化時代,先人們在大規模農業生產、工程建設、水上交通、玉石器製作、制陶業和紡織業的發展、市井的形成等諸多博大精深的創造性成就。
5.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手法,表現獨立於物質文化±外的形態完整的良文化禮制及其對後代中曰社會意識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發掘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校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
6.運用文化比較的方法,展示良渚文化與瑪雅文化、美洲文化及環大洋文化的(相互關係,核理出良渚女化向海外傳播的文化脈絡。
7.敘述良渚文化的發現和發掘過程,展示良渚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尚未解決的相關課題,激發參觀者的探究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