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昌黎縣地處燕山腳下、渤海之濱,今為河北省秦皇島市所管轄,是全國有名的文化大縣。昌黎民歌作為冀東民歌的主要部分,形成現在的演唱風格及潤腔技巧,是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昌黎人民文化創造的積澱,也是各民族、各地區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昌黎民歌以現實生活或故事傳說為主要內容,以“上挑下滑”的凸顯“老奤兒”方言的鏇法特點,以婉轉細膩且詼諧幽默的演唱風。
昌黎民歌與昌黎地秧歌同時誕生,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早期的昌黎秧歌有扭有唱,人們也稱其為“唱秧歌”。後來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昌黎地秧歌就舞與唱分離了,秧歌只扭不唱,民歌只唱不扭了。昌黎民歌中的“秧歌調”就是原來扭秧歌時唱的。
舊中國的農民貧窮落後,上不起學,念不了書。大字不識幾個。昌黎民歌老藝人大多是窮苦人出身,沒文化,怎么學唱民歌呢?主要靠口傳心授。當時唱本有詞無曲,教者一句一句地示唱,學者一字一字地用心強記。曹玉儉老藝人回憶他年輕時學唱民歌的情況時說:“大蒲河有個常平,薛營有個張成,我們這一帶唱民歌的都是他們教的。”常葆青老藝人說:“我年輕時,村裡有20多個好樂的人,頭過年,集在一起,自己拿柴火燒炕,和上輩人學唱,勁頭很大。還有的是串門子走親戚學,或趕集逛廟會向賣唱本的學,或是向串街走巷的流浪藝人學。赤洋口民歌藝人王賀仙回憶說:“那是1912年,我22歲時,到昌黎城裡趕集,碰上個賣唱本的一邊唱,一邊賣,唱的是《磨洋工》,大夥一聽唱的是反對英國洋人侵略中國的歌很對心路,都搶著買。圍的里三層外三層,我便用秫秸夾上二百錢從高處遞進去,再把唱本夾出來才買到的。回村後,我跟另一位愛唱民歌的李占鰲,找到識字的王老三給我們念著,我倆你一句我一句回憶著唱,就這樣《磨洋工》就唱會了。”這樣口傳的結果,使一些民歌曲調大同小異。又因演唱根據自己的嗓音、語言及對歌詞的理解來唱,有自己的取捨和創作,所以各地的民歌又都帶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
藝術特色
昌黎民歌是河北昌黎人民世 代承傳的一種地方民間小調,演唱內容分為“勞動號子”、“故事傳說”、“愛情”和“生活”四類。對這四類內容的演唱各有技巧,有的見景生情,即興編詞;有的聲里傳情,通過“繡”、“畫”來描述人的心理變化,但都強調用“土嗓子”演唱,突出“味兒”。
昌黎民歌的演唱形式,分為“秧歌調”、“單口唱”和“對口篇”三類。其中“秧歌調”在民眾扭秧歌時演唱;“單口唱”僅由一人,用一副竹板,自打自唱;“對口篇”由二人對唱,表演簡單的劇情動作,後來發展為邊舞邊唱,並加以樂隊伴奏,從而成為評劇的雛形。
活躍於河北鄉村的古樂,完整保留下來的主要有邢台市廣宗的太平道樂、巨鹿道教音樂班打醮科儀音樂、廊坊市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軍盧村義和團音樂。這四種音樂的共同特點是披著宗教外衣,卻完全體現著民族文化傳統,均可以稱之為僧儒道三家並用的莊重典雅音樂。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中國民族音樂的瑰寶,以其古樸、優雅、獨特在民間音樂大花園中爭奇鬥豔。
代表作品
昌黎民歌和其他地區的民歌一樣,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集體創作的,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根扎民間,長於熱土,因而它與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息息相關。如:昌黎民歌中的“漁民號子”和“搬運號子”、“夯號子”等,都是昌黎勞動大眾在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時,為同心協力、振作精神、同一用力、減輕疲勞、提高效率,邊乾邊喊著口號,打著吆唱,慢慢地演變發展,增強了音樂性,減少了口語性,形成了說唱型的民歌“勞動號子”。
在昌黎民歌中有一種“叫賣調”,是小商販在做生意時唱的小調,如《賣針調》是這樣唱的:“再包起一包來,包了一包又一包,包包裡面好鋼條。包了一包又一包,這包倒比那包好,使著好了你常來到,使著不好只一遭,我的名字叫魯明山,使著好了你把名傳。”這位賣針的魯明山就是昌黎人,他趕集上店,邊唱邊賣,招徠顧客,小本生意,卻也紅火。 一首好的民歌,就是一個地區民俗風情的展示。昌黎民歌正是昌黎地區民俗風情的具體體現。如《跑關東》這首民歌就是昌黎百姓在舊社會悲慘生活的寫照。歌中唱到:
正月里是新年,奴好心酸,我兒父跑關東不見回還。眼望望:來到了三月天長,嗯哎哎咳呦,思思前想想後,叫人為難。
間壁子張大叔,關東說去,奴有心寫家書捎到那邊,研研墨蘸蘸筆,未曾下手,嗯哎哎咳呦,聞聽說關東地地面太寬。
這首民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冀東昌(黎)、灤(縣)、樂(亭)一帶勞苦大眾在舊中國,因生活所迫,背井離鄉到關外東北謀生意,學手藝,以備養家餬口的生活現實。
傳承意義
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傳的民間小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過程中,昌黎民歌既保留原汁原味,又注重與時代時尚接軌,新創作和改變的《新編繡燈籠》《昌黎人兒好氣派》等歌曲廣為傳唱,多首民歌參與央視《民歌中國》等欄目錄製,《廣播歌選》雜誌為昌黎民歌出版專刊,《昌黎民歌精選二十首》錄製完成,圖書《昌黎民歌》組稿編撰,目前聽民歌、學民歌、唱民歌,用歌聲表達感情、謳歌幸福生活、讚美美好時代已經成為昌黎人的時尚人民。2014年全省民歌演唱大賽上,共有18首歌曲入圍決賽,其中昌黎民歌占據三分之一達到6首之多,《漁歌號子》最終不負眾望摘得一等獎,隨後又獲得燕趙“群星獎”。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