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根莖卵球形,長4-5厘米,直徑約2.5-3.5厘米,有或多或少呈橫紋狀的節,節上有殘存的褐色、膜質葉鞘,鮮時內部白色或微帶淡奶黃色。鬚根細長,生根莖周圍,末端常膨大成近紡錘形塊根;塊根直徑 1.4-1.8厘米,內部乳白色。春季抽葉,葉基生,2-5片,直立;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14-39厘米,寬4.5-7 (9.5) 厘米,先端短漸尖至漸尖,尖頭邊緣向腹面微卷,基部漸狹,下延,兩面被柔毛;葉舌高約1.5毫米,邊緣有長柔毛;葉柄長2-11厘米,被短柔毛;葉鞘長約11-33厘米,被短柔毛。穗狀花序從根莖抽出,和具葉的營養莖分開;總花梗長7-14厘米,花序長約15厘米,直徑約7厚米;花序下部的苞片闊卵形,長約4厘米,先端平展,淡綠色,上部的苞片長圓形,斜舉,淡紅色;花生於下部和中部的苞片腋內;花萼白色,長約1厘米,一側裂至中部,先端有3鈍齒;花冠管長2厘米,喇叭狀,喉部密生柔毛,花冠裂片3片,卵形,長約1厘米,後方的1枚較寬,寬約9毫米,先端尖,略成兜狀,兩側的稍狹;側生退化雄蕊長圓形,與花冠裂片近等長;唇瓣近圓形,淡黃色,先端3淺圓裂,中部裂片稍長,先端2淺裂;花絲扁闊,花葯狹長圓形,長約4毫米,藥室緊貼,基部有距;花柱絲狀,無毛,柱頭頭狀,具緣毛;子房被長柔毛。花期:5-7月。
分布範圍
在中國分布廣西、雲南等地。生於向陽、土壤濕潤、肥厚的水溝邊、林緣、山坡地上。性喜高溫高濕環境,耐旱,生育適溫23~30℃,冬季低溫時,葉片乾枯,但春季又能萌發新葉生長。產勐海,生於海拔700米的田邊、草地與灌叢中,廣西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廣西南寧。
主要價值
本種的根莖即中藥莪術的一種,塊根稱桂鬱金,亦稱莪苓。
供藥用,主治“氣血凝滯,心腹脹痛,症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塊根稱“綠絲鬱金”,有行氣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
主根狀莖(桂莪術):苦、辛,溫。破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症瘕積聚,氣血凝滯,食積脘腹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 塊根(莪術):功效見薑黃。
根莖(桂莪術)和塊根(莪苓)分別作莪術與鬱金用。
廣西莪術花序著生位置有從根莖上側生的,也有從葉鞘中央抽出的,花序抽出的時間有先葉,或與葉同時或稍後於葉的,其紫紅色的苞片特別引人注目。可用於園林觀賞,春季時,可掘取有花苞的根莖作小盆栽。廣西莪術的根莖是中藥莪術的一種,是廣西地道的藥材之一,作用同莪術;其塊根稱“桂鬱金”,具有行氣解郁、破瘀、止痛的功效。
栽培技術
可採用分株或挖掘地下塊莖進行繁殖,全年均能育苗,但以春至夏季為佳。廣西莪術的生命力強,全日照、半日照均可良好生長,可栽培于山坡、村旁等半陰濕的肥沃土壤上。但光線過暗時,葉色變綠,開花不良。栽培過程中,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其旺盛生長。栽培時要施足有機肥作基肥,生長期每1~2個月施肥1次。開花前施加磷、鉀肥,能促使根莖肥大,花色艷麗。冬季休眠期需減少澆水,停止施肥。
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檸檬烯、1-8-桉油素、a-松油烯、芳樟醇、龍腦、樟腦、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姜科植物
姜科為多年生(少有一年生)、陸生(少有附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匍匐或塊狀的根狀莖,或有時根的末端膨大呈塊狀。本科分為2亞科、3族,約49屬,1,500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地為熱帶亞洲。中國有19屬,150餘種,5變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