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術[植物]

莪術[植物]
莪術[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莪術,【拼音】: ézhú。別稱蒁藥、莪荗、青姜、黑心姜、薑黃,拉丁文學名:Curcuma zedoaria (Christm.) Rosc.,莪術為姜科、薑黃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本品為姜科植物蓬莪術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乾燥根莖。後者習稱“溫莪術”。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乾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鬚根及雜質。株高約1米;根莖圓柱形,肉質,具樟腦般香味,淡黃色或白色;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栽培或野生於林蔭下,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各地。能治行氣止痛、積散結、破血祛瘀作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莪術花 莪術花

株高約1米;根莖圓柱形,肉質,具樟腦般香味,淡黃色或白色;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葉直立,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35(60)厘米,寬10-15厘米,中部常有紫斑,無毛;葉柄較葉片為長。

花葶由根莖單獨發出,常先葉而生,長10-20厘米,被疏鬆、細長的鱗片狀鞘數枚;穗狀花序闊橢圓形,長10-18厘米,寬5-8厘米;苞片卵形至倒卵形,稍開展,頂端鈍,下部的綠色,頂端紅色,上部的較長而紫色;花萼長1-1.2厘米,白色,頂端3裂;花冠管長2-2.5厘米,裂片長圓形,黃色,不相等,後方的1片較大,長1.5-2厘米,頂端具小尖頭;側生退化雄蕊比唇瓣小;唇瓣黃色,近倒卵形,長約2厘米,寬1.2-1.5厘米,頂端微缺;花葯長約4毫米,藥隔基部具叉開的距;子房無毛。花期:4-6月。

生長習性

栽培於野生林蔭下。

地理分布

產中國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安徽等省區;印度至馬來西亞亦有分布。

藥用價值

根莖稱“莪術”,供藥用,主治“氣血凝滯,心腹脹痛,症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塊根稱“綠絲鬱金”,有行氣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

(1)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血瘀腹痛、肝脾腫大、心腹脹痛,積聚,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飲食積滯。

(2)行氣止痛,破血消積:用於氣滯血瘀之經閉、胸脅痛、腹痛及症瘕腫塊等。常配三棱。

(3)消食化積:用於飲食積滯之胃腹脹痛,常配焦麥芽、焦檳榔。

使用注意

莪術 園林種植 莪術 園林種植

莪術有耗氣傷血之弊,中病即止,不宜過量或久服。月經過多及孕婦忌服。

1.《雷公炮製藥性解》:“虛人禁之。”

2.《本草正》:“性剛氣峻,非有堅頑之積,不宜用。”

3.《藥性通考》:“乃攻堅之藥,可為佐使,而不可久用。”

4.《本草害利》:“凡經事先期,及一切血熱為病者忌之。”

化學成分

莪術 莪術

莪術根莖含揮髮油,油中主成分為莪術呋喃烯酮(curzenone)占44.93%,龍腦(borneo1)占4.28%,大牻牛兒酮(pormacrone)占6.16%,還含α-和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檸檬烯(limonene),8-按葉素(l,8-cineole),松油烯(terpinen),異龍腦(isborneol),丁香烯(caryophyllene),薑黃烯(curcumene),丁香烯環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薑黃酮(turme),芳薑黃酮(ar-turmerone),莪術二酮(cudione)以及莪術烯醇(curcurmenol),異莪術烯醇(isourecumenol)等。另含二呋喃莪術烯酮(difurocumenone),莪術二醇(aerugi-diol)。又含抗氧化劑活性的薑黃素類(curcuminoids)化合物。

藥理套用

1.抗腫瘤作用。

莪術 莪術

2.抗早孕作用。

3.抗菌作用。

4.升高白細胞的作用。

5.對心血管的作用。

6.對胃腸平滑肌的影響。

7.保肝作用。

8.對急性腎功能衰竭的作用。

9.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10.抗炎作用。

11.毒性。

製劑

1莪術栓

莪術揮髮油4ml,乙醇5ml,吐溫-80 4ml,冰片0.1g,蜂蠟5g,香果脂適量,並製成100g。取莪術揮髮油加吐溫-80攪勻;另取冰片溶於乙醇內,將兩者充分混勻。另將香果酯置蒸發皿內,在水浴上加熱至全部熔化,加入蜂蠟細末,待熔化後攪勻。再將上述混合的藥液加入熔化的基質內,攪拌均勻,趁熱傾入預先塗上潤滑劑的陰道栓模內,冷凝後削去多餘栓塊。每顆約0.5g。功能行氣破血,消積止痛,消瘀。用於治療宮頸癌及子宮頸糜爛。(《江西省醫院製劑規範》)

2莪術油軟膏

莪術[植物] 莪術[植物]

莪術油65g,親水性基質適量。取莪術油,加尼泊金乙酯1g與親水性基質適量,製成1000g。攪勻,即得。本品為親水性基質的乳白色軟膏,有莪術油的特殊香氣。含揮髮油量不得低於標示量的77.0%。功能消炎,消腫,止癢。用於外陰瘙癢及外陰炎。外塗息處,每日l-2次。《浙江省藥品標準》1983年)

3莪術醇注射液

莪術醇7.5g,無水乙醇75ml,苯甲醇30ml,注射用水100ml,丙二醇適量。取莪術醇溶解在無水乙醇中,加苯甲醇及丙二醇,然後慢慢加入注射用水並不斷攪拌,最後加丙二醇至1000ml,以3號垂熔濾球抽濾至清,分裝成每支5ml,100℃熱壓滅菌30min,即得。功能抗癌。用於各種癌症。肌內注射,每次-10ml,每日1次。[《藥學通報》1980, 15(11):ll]

藥論

論莪術行氣破血之功

1..繆希雍:“心腹痛者,非血氣不得調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惡疰忤鬼氣,皆由氣不調和,臟腑壅滯,陰陽乖隔,則疫癧疰忤鬼氣,得以憑之。茂氣香烈,能調氣通竅,竅利則邪無所容而散矣。解毒之義,亦同乎是。其主霍亂冷氣吐酸水及飲食不消,皆行氣之功也,故多用酒磨。又療婦人血氣結積,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氣故也,多用醋磨。”(《本草經疏》)

1.賈所學:“蓬術味辛性烈,專攻氣中之血,主破積消堅,去積聚癖塊,經閉血瘀,撲報疼痛。與三棱功用頗同,亦勿過服。” (《藥品化義》)

論莪術益氣之功在於疏氣:

1.王好古:“蓬莪茂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不能接續。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內多用此也。”(《湯液本草》)

2.蔣溶:“破氣中之血,血澀於氣中則氣不通,此味能疏陽氣以達於陰血,血達而氣乃暢,放前人謂之益氣。”(《萃金裘本草述錄》)

3.高鼓峰:“廣茂即莪術,凡行氣破血,消積散結皆用之。屬足厥陰肝經氣分藥,大破氣中之血,氣血不足者服之,為禍不淺。好古言孫尚藥用治氣短不能接續(《經》)言短氣不足息者下之,蓋此之謂也。然中氣虛實天淵,景宜詳審),此短字乃是胃中為積所壅,舒氣不長,似不能接續,非中氣虛短不能接續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寧不殺人?”(《醫家心法》)

論虛人用莪術宜兼補益之品:

1.繆希雍:“蓬獲莪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之所長,若夫婦人、小兒氣血兩虛,脾胃素弱而無積滯者,用之反能損真氣,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氣凝結、飲食積滯,亦當與健脾開胃、補益元氣藥同用,乃無損耳。”(《本草經疏》)

2.黃凱鈞:“虛人服之積未去而真已耗,須兼參術,庶幾焉耳。”(《藥籠小品》)

集解

1.《開寶本草》:“蓬莪茂,生西戎及廣南諸州。子似乾棋,葉似蘘荷,茂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棄之。”

2.《植物名實圖考》:“蓬莪術,《嘉祐本草》始著錄。宋《圖經》:江浙或有之。頗類蘘荷,莪在根下,如鴨雞卵。今所用者即此。昔人謂鬱金、薑黃、莪術三物相近,其實性不同,形亦全別。”

主要品類

姜科植物莪術、廣西莪術。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莪術 莪術

莪術對生態環境要求比較嚴格,適宜種植區域狹窄。土壤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上層疏鬆肥沃、下層緊密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好,澇窪地不宜種植。溫鬱金(溫莪術)宜選陽光充足、土地濕潤、肥沃疏鬆的沖積土、砂質土為好,粘土不宜種植。土壤要求上層疏鬆,下層緊密,避免塊根入土過深,採挖不便。菜園地肥沃疏鬆,選這種土地種植較為適宜,其次,麥地也可種植。

選好地塊後每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000~4000千克、餅肥40~50千克。耕翻25~30厘米,耕細整平,做成寬1.3~1.5米、高20~30厘米的高畦,畦溝寬40厘米;或做成高15厘米、寬60厘米的小高畦,畦溝寬30厘米左右。莪術和玉米地套種,不另整地,在休閒地及麥茬地上栽種時,在4月上旬或收後耕地27~33厘米,耙細整平,作1.3~1.65米寬畦,畦溝40~47厘米,畦高30~33厘米。

溫鬱金(溫莪術)不宜深耕,忌連作,前作多為芋頭、胡蘿蔔、油菜、馬鈴薯、白芷、大麥、小麥等。一般翻地20~27厘米,再翻掘一次,使表土疏鬆,下層緊密,不使鬱金下鑽,以便收穫。作畦可分狹畦、闊畦兩種:狹畦畦面寬67厘米,種1行;闊畦畦面寬1米,種2行。溝寬均約33厘米,深約20厘米,畦面平整,溝底平直,有利排水。

繁殖方法

根莖的選擇:冬季收穫時選擇健壯飽滿的當年新生根莖貯藏做種。栽植前將種栽取出曬1~2天,除去鬚根,大小分開。大的縱切數塊,每塊有芽1~2個,切後稍晾使傷口癒合,或用草木灰塗抹傷口。

栽種期:栽植時期因品種和地區不同而異。溫鬱金(溫莪術)為4月上、中旬,莪術於5~6月中下旬為宜。

莪術 莪術

栽種方法:在整好的畦內按行株距30厘米×20~25厘米挖穴,穴深6~9厘米,每穴內大根莖放1塊,小根莖放2塊,芽頭向上栽入穴內。栽後覆土6厘米並稍加鎮壓,每畝用種根莖100千克左右。另外,為提高土地效益,主產區多採用與玉米、大豆等間套作的方式。玉米和大豆可於3月末、4月初穴播於畦溝內或畦上,行株距應適當加大,6月中下旬將莪術間套種於玉米行間和株間,行距33厘米,挖7厘米深穴,呈三角形排列,每穴放種5塊,四角及中央各1塊,芽頭向上,上面用細土或堆肥覆蓋,每畝需種根莖150千克左右,將溫鬱金(溫莪術)根莖分成老頭、大頭、二頭、三頭、奶頭、小奶頭等六類。老頭即是母種第一次生出來的根莖;大頭是生在老頭上的根莖;二頭是生在大頭上的根莖;三頭是生在二頭上的根莖;奶頭、小奶頭依次類推。除老頭不能作種外,其餘均可採用。但大頭作種,用量大,成本高;小奶頭個小,生長弱。故這兩類在生產中不作種用。一般應選健壯,芽飽滿,形粗短的二頭、三頭作種,作種用的根莖愈短愈好。於清明前後下種。狹畦株距33厘米,種一單行;闊畦按株行距各50厘米,以三角形開穴種二行。穴大17~20厘米,深約7~10厘米,穴底要平,切忌過深而底尖,過深塊根分散,採收費工而不易收淨。每穴傾斜放根芽一個,芽向上。覆土3~7厘米。每畝用根莖125~150千克。

田間管理

除草及灌溉:莪術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遇旱及時向溝內澆水,結合雜草情況,澆水後要及時鬆土除草。幼苗期要淺鋤,保持土壤濕潤、疏鬆、無雜草。中後期需水較多,遇旱應及時澆水。雨季應注意及時排水防澇,防止積水爛根。

溫鬱金下種後常年鬆土除草3~4次,與施肥結合進行。齊苗後全面鬆土除草一次,隔半月再鬆土一次,植株封行後停止進行。溫鬱金生長期一般宜濕潤,特別在7~9月生長盛期,需要水分較多,在乾旱時,要灌水抗旱。灌溉宜在早晨或傍晚灌跑馬水。10月後一般不再灌水,保持田間乾燥,利於收穫。

莪術 種植 莪術 種植

施肥 :莪術生長期間每年追肥2~3次,第1次於幼苗期,當苗高10厘米左右時,每畝追施人畜糞尿1000千克、硫酸銨8~10千克、過磷酸鈣30~50千克,以促進根系和葉片的生長與發育。40~50天后追第2次肥,每畝追施人畜糞尿1500千克、草木灰100~200千克以促進塊根的膨大。再過30~40天追第3次肥,每畝追施人畜糞尿1000~1500千克和適量磷鉀肥以延長葉片壽命,維持葉片光合作用,加速有機物在塊根中的積累。

溫鬱金(溫莪術)吸肥力強,需肥量多,要施足基肥。基肥用焦泥灰和腐熟的欄肥,在下種時施。方法是下種穴中放好根莖後,蓋上焦泥灰每畝數十擔,再在其上蓋欄肥每畝1500~2500千克。追肥每年3次。第1次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齊苗後施入,每畝施廄肥、雞窩垃圾等1500千克,硫酸銨7.5~10千克,結合除草鬆土,把廄肥施於株旁,並提溝培土7厘米厚;第2次於7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50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第3次於8月底,每畝施入人糞尿1500千克,草木灰100~150千克,施後提溝培土7~10厘米厚。

間作 :溫鬱金(溫莪術)下種後,空隙大,為充分利用土地,可間作玉米、豆類等作物,間作物應在7月中、下旬採收,不影響溫鬱金生長。如種玉米,以種早玉米為好,種於畦兩邊,每隔3穴種1穴玉米,這樣對溫鬱金無多大影響。

採收加工

莪術 莪術

收和加工:12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時,挖掘根部,除去根莖上的泥土,洗淨,置鍋里蒸或煮約15分鐘,曬乾或烘乾,撞去鬚根即成。也可將根莖放入清水中浸泡,撈起,瀝乾水,潤透,切薄片,曬乾或烘乾。收穫時,選取根莖中健壯結實、形狀短粗、無病無害、無傷疤的二頭、三頭、奶頭留作種用,將無芽的根莖剔除。選好宜日曬,可堆放於向陽的屋檐下,高約0.7~1米,上蓋鬱金的葉、莖或稻草即可;天氣寒冷地方要用泥土堆蓋,保暖防凍。

貯藏:以簍、筐或麻袋包裝,置通風乾燥處,防蛀。夏季為防蛀,可用硫黃熏之。醋莪術、酒莪術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