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顧名思義,就是“由四把弦樂器組合而成的室內樂形式”。它包含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歡迎的室內樂類型。

簡介

歷史

Quartet Quartet

弦樂四重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阿萊格里(1584-1652)時期。阿萊格里是羅馬帕帕爾教堂的音樂家,他第一個為弦樂寫下了四部的奏鳴曲。到了18世紀初期,許多音樂家都寫過類似的曲子,其中以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3.31.- 1809.5.31)的貢獻為最大。1761年,海頓為艾斯特哈齊親王(Esterházy)在匈牙利的宮廷音樂廳花了大量的精力寫作室內樂,所寫的弦樂四重奏超過了75首。海頓確定了弦樂四重奏的模式,使弦樂四重奏成為音樂家公認最理想的室內樂形式。

特點

弦樂四重奏由於在音色上相近以及結構上的嚴謹,對弦樂演奏家來說都是非常嚴苛的考驗,而透過精湛的演奏技巧與完美的合奏默契更能表現出音樂本身豐富的內涵。

自古典樂派以來,貝多芬、舒伯特以及勃拉姆斯都留下許多重要的弦樂四重奏樂曲,而在國民樂派跟印象樂派方面,德沃夏克、巴托克以及德彪西也都有相當出色的傑作。

產生與發展

弦樂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組成,是古典主義時期最重要的室內樂形式,也是室內樂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經典的組合,雖然在這種組合中找不到交響樂般龐大的氣勢,看不到歌劇中宏大的場面,但這種體裁的音樂以精緻抒情為本,能營造出人與人之間親切交談式的音樂氛圍。它最初僅限於家庭、沙龍範圍,是貴族雅士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隨後在歷史的流變中,它從貴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發展成一種表達人類情感最深刻、最細緻的重要器樂體裁。

歷史成因

18世紀是弦樂四重奏形成的重要時期,它的形成主要受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1)歐洲中世紀到巴羅克時期,教堂的彌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為四聲部音樂,它們恰似弦樂四重奏的四個聲部,四聲部的合唱、重唱為這種室內樂體裁提供了創作上的參照依據。

(2)18世紀初,室內樂主要以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為主,它採用兩把小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樂器,後來這種體裁在巴羅克音樂向古典主義音樂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組成的弦樂四重奏形式。這就是說,三重奏鳴曲的衰落使弦樂四重奏的形成成為必然。

(3)巴羅克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前者是復調音樂性質,後者是主調音樂性質。從歷史現象來看,在18世紀上半葉古典主義音樂的形成過程中,巴羅克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之間曾出現一個銜接上的間隙,正是由於弦樂四重奏的出現,使這兩種

不同風格的音樂得到了平穩過渡,這種既善於表現復調音樂又能盡現主調音樂魅力的體裁,恰如其分地充當了連線巴羅克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的橋樑。

確立與發展

里赫特(1709—1789)是首先運用弦樂四重奏組合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之一,而最終確立弦樂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頓,從1760—1802年這四十二年間,海頓共創作了84首弦樂四重奏作品。古典樂派使弦樂四重奏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在里赫特、海頓、莫扎特、博凱里尼(1743—1805)等音樂前輩們鑿山鋪路之後,貝多芬這位功績卓著的大師將弦樂四重奏發展到光輝燦爛的巔峰,他雖然只作有十六部弦樂四重奏,數量遠不及海頓(84首)和莫扎特(23首)等人,但是這十六部作品中幾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經驗、創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體現了剛勁的氣質、哲理的深思、質樸的世俗以及對彼岸的祈盼,他賦予了弦樂四重奏音樂最高的理念、最精緻的結構和最豐富的情感,並用這種音樂形式編織出意味深長的樂思。

承接與徘徊

19世紀,弦樂四重奏處於低谷徘徊時期,影響其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上構建了巨大而令人眩暈的成就,使其後浪漫樂派的大師們面對弦樂四重奏這種體裁時,只能望洋興嘆;二是,浪漫主義音樂含有多種人為的主觀色彩,鏇律具有強烈幅度的變化,缺乏聲部均衡的穩定感,弦樂四重奏不適應這些動盪不定的因素,阻礙了它的發展。所以在眾多浪漫主義大師中,只有那些接近古典主義的作曲家,還能在弦樂四重奏這種體裁上有所建樹,如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柴科夫斯基、弗蘭克(1822—1890)等。在整個19世紀弦樂四重奏領域,貝多芬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柏遼茲、華格納、馬勒等音樂大師乾脆迴避室內樂、迴避四重奏,以免與“樂聖”產生碰撞。

創新與回歸

20世紀時,弦樂四重奏通過近一個世紀的“醞釀”,終於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為中心的音樂大師們,如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欣德米特、蕭士塔高維奇等,把弦樂四重奏推向奇光異彩、風格各異的舞台。

縱觀弦樂四重奏三百多年的歷史,從海頓的創立,貝多芬的發展,巴托克等人的創新,到蕭士塔高維奇的回歸,我們看到了一條古典—現代—古典的發展軌跡。

美國弦樂四重奏

由小提琴家彼德·微若哥拉德、勞瑞·卡尼,中提琴家丹尼爾·阿夫夏洛莫夫和大提琴家羅夫安姆·科瑟爾組成的 "美國弦樂四重奏"被公認為美國最佳的四重奏組合之一。

今年他們慶祝了成立三十周年。周年紀念中最突出的是此四重奏與arabesque唱片公司首次合作,並錄製了一系列全新的唱片,其中包括了著名作曲家理察·丹尼奧普爾的四重奏和與其它藝術家合作演奏的完整布朗姆斯弦樂室內樂樂曲。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他們曾遍及美國全部五十個州做巡迴演出,並在世界各地每一個重要的音樂廳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完整演奏的貝多芬、舒伯特、勛伯格、巴爾托克以及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曲贏得廣泛的讚譽。1998年此四重奏使用一套史特拉地瓦利的名琴演奏,並與musicmaster唱片公司合作錄製了莫扎特弦樂四重奏全曲,該唱片被公認為此曲演奏的典範。

近年來,美國弦樂四重奏對音樂會編程的獨特見解和創新安排贏取了他們在數多院校的駐校教授頭銜,包括在密西根大學的“現代的貝多芬”、在阿斯本音樂節與果奈理四重奏合作的六大莫扎特中提琴四重奏(全國實況轉播)、在普林斯頓大學四年教授頭銜,並與其他特邀音樂家演出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四重奏和六重奏。 該小組從1974年起常駐於阿斯本音樂節。1984起年駐於紐約的曼哈頓音樂學院。此四重奏也是taos音樂學院,皮巴蒂音樂學院的駐校教授,以及van cliburn國際鋼琴大賽駐地作常規演出。他們參加了各種場合的演出;如在許多國際國內的電台和電視台的實況演出,也曾赴東亞巡演,還與加拿大的蒙特婁交響樂團和紐約芭蕾舞團以及費城樂團合作演出。

作為現代音樂的先鋒,該小組對許多新曲作品做首演。近來首演的作品包括理察·丹尼奧普爾的四重奏第四號、科特·卡斯俄波的“來自遙遠的聲音”等。這些錄音均有阿拉貝斯秋標籤。該組還錄製了肯尼思·福克斯作曲的三個四重奏,該錄音由albany唱片公司於2001年發行。

與此四重奏合作過的唱片公司包括:albany, cri, musicmasters,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nonesuch 和 rca labels。由於他們非常受國內電台聽眾的歡迎,此小組曾是密尼嗖達州公共電台聖保羅星期天早間欄目和國家公共電台all things considered節目的特邀嘉賓。

該組早在1974年成立,其最早成員只是朱麗亞學校的學生。他們早年在科曼大賽和同年的那泊格大獎賽中奪冠。除了四重奏外,其成員也單獨出場做獨奏演出和授予大師課。

四重奏名曲

海頓的68首弦樂四重奏,特別是晚期的艾爾德迪四重奏,作品76。

莫扎特的23首弦樂四重奏:他獻給海頓的六首(K. 387,421,428,458,464,465,作品10)被普遍認為是古典弦樂四重奏的頂峰之作。C大調第19號《不和諧音》,K. 465以其不調和的前奏著名。

貝多芬的16首弦樂四重奏聲譽甚隆。弦樂四重奏1-6號,作品18展示了他自海頓和莫扎特以來對弦樂四重奏發展的總結。之後三首,弦樂四重奏7-9號,作品59 也非常流行而甚至今天也是,因為這些作品大大地擴展其表現形式和吸收了新的情感和戲劇性。接下來也有弦樂四重奏10-11號,作品74《Harp》和作品95《Serioso》。最後,弦樂四重奏12-16c和大賦格,作品127,130-135,這最後五首弦樂四重奏和大賦格為作曲家最後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充滿著不妥協的鬥志,被認為是最偉大的作品,但是相比起貝多芬中期寫下的浪漫詩篇,諸如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普及程度還是稍遜一籌。

舒伯特的d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還有A小調第13號弦樂四重奏《Rosamunde》和他最後的G大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孟德爾頌的六首弦樂四重奏。

斯美塔那的e小調第1號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涯》。

勃拉姆斯的三首弦樂四重奏。

德沃夏克的F大調第12號弦樂四重奏《美國》。

柴可夫斯基的第1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1,特別是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

鮑羅丁的D大調第2號弦樂四重奏,特別是第三樂章"夜曲"。

德彪西的g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0。

勛伯格的四首弦樂四重奏。

拉威爾的F大調第弦樂四重奏。

楊納傑克的第1號弦樂四重奏《克羅采》",靈感來自托爾斯泰的小說克羅采奏鳴曲,其小說靈感來自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No. 9,克羅采奏鳴曲。

Frank Bridge的第3號弦樂四重奏。

巴托克的六首弦樂四重奏。

貝爾格的抒情組曲,作給弦樂四重奏。

馬提努的協奏曲給弦樂四重奏和管弦樂團

蕭士塔高維奇的十五首弦樂四重奏,特別是c小調第8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10。

艾略特·卡特的五首弦樂四重奏和近年受到讚揚的系列。

菅野茂的六首弦樂四重奏《Dietro il Pontecello》。

武滿徹的第1號四重奏給弦樂《A Way a Lon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