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崇福寺始建於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載:“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陳洪進有女為尼,以松灣地建寺,拓羅城包之,名千佛庵。”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崇福寺,在城東北隅,名勝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陳洪進有女為尼,以松灣地建寺。《八閩通志》:地有晉松四株,故名。拓羅城包之,名千佛庵。”
陳洪進原籍仙遊,為人機謀善變。先為留從效部下,竭力盡忠,擢升統軍使;留從效死後僅一個多月,便和張漢思誣陷從效之子紹鎡反叛,致使紹鎡合家冤死,從而攫取兵權;又以復興閩王后代作號召,招聚徒眾;後又智取張漢思,轉而投靠南唐·李璟。雄據漳、泉的陳洪進最後於北宋初歸順趙宋,獻漳、泉二州,膺封清源軍節度使,進爵太師,權擅一方。(《泉州人名錄·陳洪進、留從效》)
陳洪進之女不齒其父反覆無常,決心遁入空門虔心禮佛,以贖父罪。陳洪進勸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灣古地興建千佛庵,俾使削髮為尼的女兒於此誦經禮佛。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中古蹟·松灣》:“松灣,在崇福寺口,石刻‘松灣古地’四字。有古松四株,相傳東晉時物。舊志謂,在虎頭山者,誤。虎頭山亦有四株,大略相等。然松灣字則在崇福寺口。”
初建寺時,陳洪進特地將羅城擴大,將寺院圈入城裡,並重新開鑿一段環城河,以便能經常乘船循環城河來此看望女兒。(《泉州府城·羅城》)
但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0·人物誌·仙釋》另有一說:“(五代)文矩,字湼盤。出言成讖,歷歷如券。嘗詣西院法堂,輪竹杖而入。會有五百許僧染時疫,文矩以杖次第點之,各隨點而起。王審知甚加禮重,創崇福寺於泉州以居之。號慧日禪師。”(《泉州人名錄·文矩、王審知》)
歷史沿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泉州歷史網》站長分段按注):
“(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中,賜名‘崇勝’;至道(995—997年)中,改名‘洪鐘’;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
元·至正五年(1345年)火,尋復建。
明·永樂、景泰、天順間相繼修,後廢。
國朝(清)·順治年間,參將孫龍為僧重建。
康熙間(1662—1722年),守蔣毓英,僧希覺、實哲等修;提督藍理(《泉州人名錄·藍理》)繼修,鐫‘松灣古地’四字於寺口(今嵌於前殿對面照牆)。
乾隆間(1736—1795年),鄉紳郭賡武捐倡,住僧法梁募緣重修。
嘉慶壬戌(嘉慶七年,1802年),守王紹蘭、令徐汝瀾捐俸倡修。”
歷代住持
北宋·熙寧間(1068—1077年),太守陳樞延本觀禪師主崇福寺。(《泉州人名錄·本觀禪師》)
南宋,太守真德秀延宗達禪師主崇福寺。(《泉州人名錄·宗達、真德秀》)
清·康熙卅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登開元寺戒壇,出拂子付囑機銳,機銳鏇開山崇福。既而瓊人延主圓通院。越歲歸崇福,建萬佛道場。滿期,沐浴結伽,登座留偈,擲筆而逝。(《泉州人名錄·機銳》)
民國初年,延請妙月和尚為住持。妙月(1883—1944年)深得少林拳術真傳,號稱“鐵沙手”、“鐵羅漢”。他以超群的拳術、精湛的醫學,弘法行道,濟世救人,名噪福建和東南亞。他去南洋菲律賓行醫化緣,回來對崇福寺進行全面修建,並增建鐘鼓樓、祖堂、報恩堂等,重興崇福寺。妙月樹立“醫武濟世、禪農並重”的宗風,太虛大師曾有一聯相贈:“雙拳鐵羅漢,十畝老農禪。”
規制
崇福寺坐西向東,方圓約15畝,現存大殿及後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1996~2001 年重建。
寺分三進,規制風格獨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翹,斗拱宏大,畫棟雕梁,魁偉堂皇,在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可稱精緻罕見。
前進為天王殿,奉祀彌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約兩丈,雄偉魁悟;前殿左側為鐘樓善慶樓,右側為鼓樓福祿閣。
中進是大雄寶殿,面寬5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龍柱,殿內供奉釋迦、藥師和彌陀。大殿橫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師墨寶(《泉州人名錄·弘一法師)。
後進是觀音殿,供奉千手觀音。
此外還有藏經樓、祖師堂,法堂、報恩堂、五觀堂、涼亭等。
寺內三寶
應庚塔
“三寶”之一——應庚塔
應庚塔建於北宋·乾德初,位於藏經閣北側。傳說此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該方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故名“應庚”。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中古蹟·崇福寺石塔》:
“崇福寺石塔,世傳是塔關城廢興。歷宋、元、明變遷之時,輒欹側若墮,平治則正。
國初(清初)·戊子(順治五年,1648年)、己丑(順治六年,1649年),閩海波傾,洞塔頗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異僧因談及居里所在。僧問:‘崇福寺塔猶存否?’士人以頗傾斜對。僧曰:‘寺塔未圮,泉不應兵燹也,當速返居之。’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後,塔乃周正,復生朴樹於基座。
今根柢盤繞,再無傾側之患。”
應庚塔高四丈,廣二丈,八角七層,花崗岩石質實心樓閣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 比開元寺東西塔還早。
其七級細長外形比例,除與近期開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閩南遺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風格迥異,屬於福州、閩東一帶做法。
歷千年滄桑,越來越斜,2001 年拆卸扶正重修。
千人鼎
“三寶”之二——千人鼎
據記載,千人鼎高可六尺,直徑五尺,厚八分,傳說能供千人飯食。惜已損壞許久。
大洪鐘
“三寶”之三——大洪鐘
“崇福晚鐘”為古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歷史上曾以“大洪鐘”聞名遐邇,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間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鐘寺”。
清·道光《晉江縣誌·金石志》載:“巨鍾,在郡北崇福寺,以鐵為之,晨夕所敲,聲聞二十餘里。相傳宋時物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寺有巨鍾,明時寺廢,為南安僧所得,康熙間復歸。”
現存的大洪鐘懸於鐘樓,鑄於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復後,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資金鑄造。鐘面中部鑄有《心經》全文、楞嚴神咒;鐘上部鑄“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溫州(平陽)黃寶起、陳顯六造。”
大洪鐘高六尺,圓徑三尺八寸,重八百公斤,用純銅1600餘斤鑄成。銅質清純,鐘聲洪亮,相傳可傳可傳十里至洛陽橋,泉郡諸寺巨鍾,無出其右者。
宋代石雕像
崇福寺有兩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細傳神。既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禪宗寺院。
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輝綠岩雕成,高69厘米、肩寬28厘米。尊者頭髮捲曲,胸前肋骨條條突出。右手執經卷,左手摸在頭頂上,面部表現出“頓悟”的喜悅表情,雕工傳神。1954年,英國皇家亞細亞學會雜誌,第1、2合刊期,登載約翰·福斯特文章,認為該石雕的題材,似是印度的涅盤。但是從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禪宗的“頓悟”表現。
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禪宗始祖達摩的坐像。輝綠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寬22厘米。坐像頭部側向右,頭無發,合眼、閉嘴,兩頰皆鬍鬚,面形像西南亞人。兩手合抱平抬於寬大的袈裟里,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暢。
相關故事
北宋初,雄據漳、泉的陳洪進獻漳、泉二州,膺封清源軍節度使,進爵太師,可謂位及從臣、權擅一方。
陳洪進,原籍仙遊。先為留從效部下,因屢立戰功,遂擢升為統軍使。但他為人機謀善變,反覆無常,先以復興閩王后代作為號召,以招聚徒眾,轉而投靠南唐李景,最後又歸順趙宋。留從效在世之日,陳洪進竭力盡忠,及至留從效死後,僅一個多月時間,他便和張漢思誣陷從效之子紹茲反叛,致使紹茲全家含冤死去,從而攫取兵權。以後又智取張漢思,一躍而為清源軍節度使。
陳洪進之女對其父這種反覆無常的做法十分反感,為了洗刷其父之恥,決心遁入空門虔心禮佛,以贖父罪。父親勸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灣古地興建千佛庵,俾使削髮為尼的女兒於此誦經禮佛。
初建寺時,陳洪進利用手中權柄,特地將羅城擴大,以便將寺院圈入城裡,並重新開鑿一段環城河,以便能經常乘船循環城河來此看望女兒。
至宋代元右六年(1091年),千佛庵始改稱為崇福寺。降至元末,崇福寺毀於大火,不久復建。明代以後,屢經修葺,現存之大殿及後殿,系清代末年所重修。崇福寺方圓約15畝,寺分三個殿堂,規制風格獨特,前為彌勒殿,奉祀彌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約兩丈,雄偉魁梧。前殿左側為善慶樓,右側為福祿閣。正中即為大雄寶殿,後殿供奉千手觀音,佛像雕塑精美。左右又築鐘鼓樓對稱。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翹,斗拱宏大,畫棟雕梁,魁偉堂皇,在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可稱精緻罕見。大殿橫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師墨寶,實堪寶貴。
崇福寺擁有“三寶”,一為晉代所建的“應庚塔”,七層四丈,上有浮雕,雖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據傳該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便可使該方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二為巨鼎,高達六尺,直徑五尺,俗稱“千人鼎”;三為鐘樓所懸巨鍾,該鐘乃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純銅1600多斤鑄造而成。鍾高八尺,周身澆鑄楞嚴神咒。鐘聲洪亮,據傳鑄鐘之時,師傅臨行交代,必須待他走過洛陽江後才可以試敲,但徒弟性急,師傅走後不久,便忍不住試敲一下,果然洪亮無比,但卻未能遠達洛陽江。雖然如此,但鐘聲之洪亮,泉郡諸寺巨鍾,無出其右者。由此該寺曾一度名為“洪鐘寺”。
鑄造大鐘的故事:泉州崇福寺的歷史很早,是宋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為伊的查嫫仔做尼姑建的,名叫千佛庵,後來改名崇勝寺、洪鐘寺、崇福寺,是泉州城有名的三大叢林之一。元朝的時節崇福寺讓火燒毀,明朝後再加以修復。傳說崇福寺修復了後,住持和尚警凡發願要鑄一個大鐘,才和崇福寺原名洪鐘寺相稱。錢呢?除了用本寺的資金而外,沒夠的就得靠和尚出去募捐化緣了。
警凡和尚是住持,伊就帶頭離開崇福寺去化緣。出寺沒偌遠,就佇著一個香客。這個香客一身穿呀整整齊齊,清清氣氣,背一個香袋,提一掛香珠,那行那念阿彌陀佛,看款是一個很誠心的弟子,家境也一定歹,不是員外,就是財主。警凡和尚腹里想,真是佛光普照,緣分不淺,一出門就佇著一個好香客,共伊化緣一定會提得出來。警凡和尚就上前和伊相動問,又將怎么修復崇福寺,怎么要鑄造大鐘的事情共伊詳詳細細地介紹。這個香客聽呀頭殼一直點,嘴裡念說善哉善哉,很贊成崇福寺鑄鐘。 警凡和尚說去一半日,看見這個香客還沒動沒靜,沒自己提錢出來題緣,就不得不獻真盤伸長手共伊討。香客說好好好,我捐,我捐,我一定捐,一雙手按身上摸來摸去,一身抄通通,才摸出一文錢仔說要獻給寺咧鑄大鐘。警凡和尚一看大失所望,又估叫是這個香客故意要來相戲弄,出家人雖說不可擅動無名之火,這時不生氣也生氣了,認為這個香客打歹伊的采頭,就連看都沒看一下,按香客身邊行過去。香客也沒生氣也沒難堪,笑笑將那文錢仔收起來。 警凡和尚到底是一個高僧,才行沒三兩步就後悔自責:我佛慈悲,廣開善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海納百川,不擇細流;萬兩黃金不算多,一文錢仔沒算少,都是佛門弟子一片心香,老納怎么會做得拒收一文錢呢?警凡和尚一念之差,險險鑄成大錯,越頭要去找那個香客,那個香客已經不見人影了。 崇福寺的和尚到各地化緣,將鑄鐘的資金籌集到額,特地去浙江溫州平陽請兩個師傅來鑄造。溫州平陽一百外萬人皆說泉州話,據說是咱這搭的漁民去的;最近又發現江西上饒三清山,也有幾萬人說泉州話;海南島、廣東、廣西、江蘇、四川,也有的所在到今還是說泉州話。平陽的這兩個師傅工手沒人會比得,作穡認真到角,從來沒出過次品,更加免說會出廢品,名聲很大很好,幾落省的宮觀寺院若要鑄造銅器,像銅鐘、銅鼎、銅香爐、銅金爐,都請去。這次崇福寺要鑄造大鐘是大事情,請這兩個師傅來才會鑄出好鍾。 在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五月,崇福寺正式開工鑄鐘,四五路的百姓,善男信女,都來參觀,鬧熱滾滾。兩個浙江來的師傅,看見這個勢面,不敢怠慢,認認真真,輪流守爐,一時都不離人,驚呀一絲呀差錯,打歹字號,歹共崇福寺的和尚和眾多香客交代。 到熔銅鑄造開模,整整用去一個月的時間。鑄出來的這個銅鐘,確實很高很大,通泉州府無人會比得,而且從鐘頂做鐘紐的弓背龍,到鐘身的佛經、紀事文字,邊?和橫直的花紋,都鑄呀很清楚,很細緻,巨大而精美,巧奪天工,真是好功夫,逐個來看皆嘆為觀止!警凡和尚較小心,詳細按內到外,按頂到下,認認真真檢查一遍,咦?怎么底腳一位小凹落去,再詳細看看咧,佇好是一文銅錢位,真是美中不足。警凡和尚腹咧很疑礙。 兩個師傅為了顧招牌字號,無條件要重新鑄造,就將大鐘打破重再來,結果鑄出來還是凹一位銅錢大的所在。兩個師傅和眾人感到很奇怪,警凡和尚心裡明白,就將伊化緣無收一文錢的事情共逐個講,說明不拒小善而達至善的道理,這個大鐘就是要讓世人明白這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