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兒病毒性腦膜炎是兒科臨床比較常見的由各種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病情輕重不等,輕者科自行緩解,危重者呈急進性過程,可導致死亡及後遺症。約80%以上的病毒性腦膜炎患兒是由腸道病毒引起,蟲媒病毒致病者約占5%,此外腮腺炎病毒也是中藥的致病原。不同病毒導致的腦膜炎有不同的發病季節、地理、接觸動物史等特點,如腸道病毒感染多發生在夏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人類蟲媒病毒是通過攜帶病毒的蚊、虱等叮咬致病,常有季節流行性。臨床表現
1、前驅期患兒有發熱、頭痛、肌痛、嘔吐、腹瀉等表現。
2、腦炎症狀輕重不一,主要表現為神經精神方面的異常。神經異常的表現多有發熱、頭痛、嘔吐、嗜睡、昏迷、驚厥等,重者則大腦、丘腦下部、底節、腦幹、小腦和脊髓的症狀都可能有異常表現。精神異常表現為興奮多語、煩躁、哭笑無常、失眠、行為異常、幻覺、幻想,或表情淡漠、緘默不語、活動減少、不吃、定向力差、記憶力減退、大小便失禁等。
3、伴隨症狀在腦炎發病之前或同時伴有相應病毒感染的症狀。
發病機制
小兒病毒性腦炎80%以上的小兒病毒性腦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基病毒、埃可病毒),其次為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癌疹病毒等。病毒自呼吸道、胃腸道或經昆蟲叮咬侵入人體,在淋巴系統內繁殖後經血循環(此時為病毒血症期)到達各臟器,在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前即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狀。但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時,病毒血症就消失。此外病毒亦可經嗅神經或其它周圍神經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可以是病毒直接損傷的結果,也可是“感染後”的“過敏性”腦炎改變,導致神經脫髓鞘病變、血管及血管周圍的損傷。
腦膜炎是一種流行性疾病。細菌性腦膜炎多發生在冬春季節,由呼吸道傳染,傳染後2--7天發病。其主要症狀是高燒39℃左右,昏睡甚至意識模糊;怕光不想睜開眼睛;劇烈頭痛,頸項強直;一歲半以下的嬰幼兒的前囟門會輕微地突出、嘔吐、有的還可能出現紫紅色的皮疹等症狀。5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發生此症。它通常都以散發病例出現。
小兒病毒性腦膜炎多發生在夏季,腸道病毒引起的通過消化道傳染,乙腦病毒引起的由攜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傳染。而且多發生在5歲以上的兒童身上。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症狀與細菌性腦膜炎相似。相對來說,細菌性腦膜炎比病毒性腦膜炎嚴重得多,嚴重的可能致命。
兒童所發生的細菌性腦膜炎大都是由於腦膜炎球菌所致。遭受流感嗜血桿菌感染是引起腦膜炎的另一種常見病因、但是從1993年醫學界為嬰幼兒引入常規免疫接種之後,這種情況就極為罕見。還有許多其他的病毒可以引起腦膜炎,包括那些引起感冒、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腺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的病毒。與細菌性腦膜炎一樣,目前尚不知是什麼引發這些病毒贊成腦膜感染,從而發生了腦膜炎。
檢查
腦脊液檢查,多數壓力增高,外觀清亮,白細胞總數為0-數百,病初多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淋巴細胞為主,腦脊液直接塗片無細菌發現。發病早期應收集答辯、咽分泌物和腦脊液等做病毒學診斷,病毒性腦膜炎腦脊液中病毒培養的陽性率雖高於腦炎,但仍有1/3病例無法肯定致病病毒。
實驗室檢查
病毒性腦炎或腦膜腦炎多出現顱內壓增高。其形成機制主要是腦水腫所致,因此發生腦疝的危險性較具有不對稱占位效應的疾病要小。故腰穿多較為安全。腦脊液主要表現為細胞增多,多以淋巴細胞為主,但HSV腦炎早期常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並可伴有出血性改變。蛋白質常輕中度升高。糖濃度改變一般不明顯,但腦實質損害嚴重者可有輕微下降。腦脊液中有可能培養出病毒,但陽性率遠低於無菌性腦膜炎。
腦電圖均有異常改變,主要為高波幅慢活動,呈瀰漫性分布。癇樣放電的陽性率也明顯高於無菌性腦膜炎。在昏迷病人,腦電圖還可以用於診斷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癲癇發作。在皰疹病毒性腦炎,腦電圖可記錄到特殊的異常式樣,例如周期性一側癇樣放電。
神經影像學檢查對急性腦炎的診斷與評價具有重要意義。對於HSV腦炎,CT可見高密度強化性病變,位於顳葉底部或額葉。這種病變在MRI的T2加權像可能更為明顯,表現為多發性病灶。CT或MRI均可能發現繼發性出血性腦梗塞。
鑑別診斷
小兒病毒性腦炎(一)各種病毒感染時血中均可出現一定數量的異常淋巴細胞,但很少超過10%。
(二)某些藥物也可引起類似症狀,血中也可出現較高比例的異常淋巴細胞,但血清嗜異凝集反應陰性或抗體效價很低,停用藥物後,病情迅速好轉,異淋百分比很快下降。此種情況稱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綜合徵。
(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型異常淋巴細胞較多時須與急性白血病鑑別,必要時做骨髓穿刺明確診斷。
1.體溫過高與病毒血症有關。
2.急性意識障礙(acuteconfusion)與腦實質炎症有關。
3.軀體移動障礙與昏迷、癱瘓有關。
4.營養失調,低爭機體需要量與攝入不足有關。
5.潛在併發症,顱內壓增高征與顱內感染有關。
治療
一般治療,退熱、保證水電解質和營養供給,重症病兒應在ICU監護治療。控制驚厥發作,處理顱內壓增高和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在未完全除外細菌感染前,應常規給予青黴素等抗生素治療,疑似皰疹病毒腦炎時,應儘早給予阿昔洛韋治療,每日地塞米松對急性期病情有一定的療效,但尚有爭議。
各種減毒病毒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以明顯減少了這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總數神經系統合併症。
治療介入
介入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在臨床上之所以表現出一系列中樞神經受損症狀,是由於腦白質水腫、液化、壞死及充血或點狀出血而造成血流淤滯,顱腦水腫,顱壓增高,使病變區的循環及供氧發生障礙,在急性期它又阻礙腦組織可逆性損害的恢復。在治療過程中增加供氧,對於保護腦細胞和促進腦損傷的恢復是關鍵的治療,而高壓環境下吸純氧能迅速大幅度增加氧含量,顯著提高血氧張力,加強血氧向組織間彌散,在短期內有效地糾正腦和機體的缺氧狀態,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降低腦代謝,可減慢或中止病變惡化,為受損的腦細胞恢復創造條件。恢復期患兒行高壓氧治療能加速智力、記憶、思維、運動等功能的恢復,減少或減輕後遺症的發生。因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抓緊時機積極進行高壓氧治療。
一般科研治療,退熱、保證水電解質和營養供給。重症病兒應在ICU監護治療,人才控制驚厥發作,處理顱內壓增高和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在未完全除外細菌感染前,應常規給予青黴素等抗生素突出治療。疑似皰疹病毒腦炎時,應儘早給予阿昔洛韋治療,豐富每日地塞米松對急性期病情有一定的療效,但尚有爭議。
各種減毒病毒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以明顯減少了這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參與的總數神經系統重點合併症。
護理措施
l.發熱的護理監測體溫、觀察熱型及伴隨症狀。出汗後及時更換衣物。體溫>38.5oC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靜脈補液。
2.精神異常的護理向患兒介紹環境,以減輕其不安與焦慮。明確環境中可引起患兒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可能的話,使患兒離開刺激源。糾正患兒的錯誤概念和定向力錯誤。如患兒有幻覺。詢問幻覺的內容,以便採取適當的措施。為患兒提供保護性的看護和日常生活的細心護理。
3.昏迷的護理患兒取平臥位,一側背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以便讓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0,利於靜脈回流,降低腦靜脈竇壓力,利於降低顱內壓;每2小時翻身1次,輕拍背促痰排出,減少墜積性肺炎,動作宜輕柔;密切觀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動體位致腦疝形成和呼吸驟停。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氣管插管吸痰,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機。對昏迷或吞咽困難的患兒,應儘早給予鼻飼,保證熱卡供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鎮靜,因任何躁動不安均能加重腦缺氧,可使用鎮靜劑。
4.癱瘓的護理做好心理護理,增強患兒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臥床期間協助患兒洗漱、進食、大小便及個人衛生等。使家長掌握協助患兒翻身及皮膚護理的方法。適當使用氣圈、氣墊等,預防褥瘡。保持癱瘓肢體於功能位置。病情穩定後,及早督促患兒進行肢體的被動或主動功能鍛鍊,活動時要循序漸進,加強保護措施,防碰傷。在每次改變鍛鍊方式時給予指導、幫助和正面鼓勵。
預防
1、孩子出生後按時接種計畫免疫,這些預防疫苗能防止因感染某些病毒(如麻疹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而造成的腦炎。
2、孩子要遠離家中的小動物,如貓、狗、松鼠等。因這些小動物身上可能帶有不同種類的病毒,一旦被其咬傷,就可能有病毒進入體內。
3、對正在流行的傳染病(如肋腺炎腦炎、皰疹性腦炎)而又沒有接種疫苗的,要儘可能做好隔離工作。
4、對於以節足動物為媒體的病毒性腦炎(如紋媒病毒性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除流向預防疫苗外,還要防蚊蟲叮咬,積極採取滅紋防蚊措施。
醫學疾病—兒科
小兒不同於成人,不論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或是在疾病的生生,發展、臨床表現以及診斷、防治等方面,都有許多與成人不同的特點。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按一定的規律不斷地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兒科疾病有很多種,本任務包含兒科57種疾病,是兒科大部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