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

1374-1446,安徽鳳陽人,明太祖第十三子,初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封代王。是年就藩大同府。在王位五十五年,壽七十三,於正統十一年(1446)薨。諡號簡王。 他性格暴躁,建文元年(1399年)時,因罪被廢為庶人。 成祖即位後,恢復了朱桂的王爵。可是朱桂仍然沒有改進。成祖曾賜璽書給他說:“聞弟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且王獨不記建文時耶?”又下令從今起王府不得擅役軍民、斂財物。當時朱桂已經多次被人控訴行為不軌,成祖賜敕列其32條罪狀,召朱桂入朝,可是朱桂不來。成祖第二次召他時,在中途把他遣還,把他的三護衛革去,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才恢復護衛。 朱桂的王妃是徐達之女、仁孝文皇后之妹。 他死後,由孫朱仕㙻繼承王爵。

基本信息

生平

代簡王朱桂(1374.8.25-1446.12.29),明太祖第十三子,齒序第十二子,母惠妃郭氏。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生,十一年(1378年)封豫王,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

大同府。

他性格暴躁,建文元年(1399年)時,因罪被廢為庶人。

成祖即位後,恢復了朱桂的王爵。可是朱桂仍然沒有改進。成祖曾賜璽書給他說:“聞弟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且王獨不記建文時耶?”又下令從今起王府不得擅役軍民、斂財物。當時朱桂已經多次被人控訴行為不軌,成祖賜敕列其32條罪狀,召朱桂入朝,可是朱桂不來。成祖第二次召他時,在中途把他遣還,把他的三護衛革去,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才恢復護衛。

朱桂的王妃是徐達次女、

仁孝文皇后之妹。

正統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在位五十五年,壽七十三,謚曰簡,由孫朱仕壥繼承王爵。

家族狀況

起源

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朱仲八,娶陳氏,生三子:長子朱六二、次子朱十二、第三子明德祖朱百六。

明德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長子朱四五、次子明懿祖朱四九。

明懿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長子明熙祖朱初一、次子朱初二、第三子朱初五、第四子朱初十。

明熙祖朱初一,娶王氏,生二人:長子明仁祖朱五四,後改朱世珍;次子壽春王朱五一。

明仁祖朱世珍,娶陳氏,生四子:長子南昌王朱興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興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臨淮王朱興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後改朱興宗;朱世珍還生有二女:太原長公主和曹國長公主(李文忠之母)。

南昌王朱興隆生二子:長子山陽王朱聖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

大都督朱文正生一子:靖江王朱守謙。

盱眙王朱興盛生一子:昭信王朱旺。

壽春王朱五一生四子:長子霍丘王朱重一、次子下蔡王朱重二、第三子安豐王朱重三、第四子蒙城王朱重四。

霍丘王朱重一生寶應王朱鐵哥。

安豐王朱重三生四子:長子六安王朱轉、次子來安王朱記、第三子都梁王朱臊、第四子英山王朱潤。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子:高皇后馬氏生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胡充妃生楚王朱楨;達定妃生齊王朱榑、潭王朱梓;郭寧妃生魯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胡順妃生湘王朱柏;韓妃生遼王朱植;余妃生慶王朱木旃(也作朱栴);楊妃生寧王朱權;周妃生岷王朱楩、韓王朱松;趙貴妃生沈王朱模;李賢妃生唐王朱檉(又名朱桱);劉惠妃生郢王朱棟;葛麗妃生伊王朱木彝(也作朱彝,又名朱鷖);郜氏生肅王朱楧;趙王朱木巳(又名朱杞)、安王朱楹、皇子朱楠,皆不詳其生母。

子嗣

長子 朱遜煓 代戾王

次子 朱遜㬎 廣靈榮虛王

第三子 朱遜 潞城僖順王

第四子 朱遜煁 山陰康惠王

第五子 朱遜燂 襄垣恭簡王

第六子 朱遜烇 靈丘榮順王

第七子 朱遜炓 宣寧靖莊王

第八子 朱遜焴 懷仁榮定王

第九子 朱遜熩

第十子 朱遜熮 隰川懿安王

第11子 朱遜燔

代王世表

代簡王 朱桂 (1378年─1446年)

代隱王 朱仕壥 (1448年─1463年)

代惠王 朱成煉 (1466年─1489年)

代懿王 朱俊杖 (1499年─1527年)

代昭王 朱充燿 (1530年─1547年)

代恭王 朱廷埼 (1549年─1573年)

代定王 朱鼐鉉 (1581年─1594年)

代王 朱鼐鈞 (1596年─1627年前)

代康王 朱鼎渭 (1627年─1629年)

代王 朱彝㬎(1632年─?)

代王 朱傳火齊(1639年前─1644年)

歷史遺蹟

代王府早於明末清初時毀於戰火,代王府大概位於今大同市大南街一帶,九龍壁即代王府前照壁,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近建築有東城牆、鼓樓、南城牆、華嚴寺、圓通寺、鳳臨閣等。大同九龍壁與北京故宮九龍壁、北京北海九龍壁合稱“明清三大九龍壁”。 大同九龍壁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朱桂的王妃徐氏生性貪婪,一次隨朱桂入京朝見,見到故宮九龍壁華麗漂亮,便要求朱桂在大同也建一個比故宮還大的九龍壁,朱桂回藩國後,便建下了這座最大的九龍壁,並且一直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