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喜奎,女,京劇,河北梆子演員,原名劉志浩,後改桂緣。祖藉黑龍村人,光緒三年其祖父劉興台,攜帶喜奎父貽文、叔貽虎、貽鹿至天津謀生,劉貽文入清朝海軍,曾參加甲午之役,是兵工修理匠。戰後流浪於旅順。在旅順居住期間,街坊有一戲班,喜奎常看他們排練,耳濡目染,遂愛上戲曲。後因生活困難,又返回天津,途中,貽文喪於營口,至津靠母親針黹為生。喜奎8歲,入天津李海科班學戲,學京劇青衣,兼學花旦。10歲時,拜河北梆子演員毛毛旦為師,出師後,在哈爾濱,海參崴(今蘇聯甫拉迪沃斯托克)及津、滬一帶演出。在滬與周信芳同台,在津、京與譚鑫培、楊小樓等合作,皆獲好評。此後,聲譽日隆,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人物生平
女伶三傑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劉喜奎出生於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寨子鎮黑龍村 。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8歲的劉喜奎入天津李海科班學戲,學京劇老生、武生、刀馬旦以及花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0歲時的劉喜奎拜河北梆子演員宋永珍為師。出師後,在天津等地演出,以武生應行。當時女伶難登大雅之堂,戲曲舞台上的生、淨、旦、末、醜皆由男子扮演,時間一久,聽膩了男藝人的演唱,人們對女伶趨之若鶩。北京成立了專門培養坤伶的“崇雅女科班”,劉喜奎又成為學生。經過調教包裝,在“中和園”掛牌演出走紅。隨後到哈爾濱、海參崴(今蘇聯甫拉迪沃斯托克)以及上海等地演出。演出劇目有《鴻鸞禧》、《新安驛》及時裝戲《新茶花》等。在上海與周信芳同台,在天津、北京與譚鑫培、楊小樓合作,皆獲好評。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袁世凱、黎元洪邀請唱堂會,均被劉喜奎拒絕。
北國佳人
宣統三年(1911年),劉喜奎對舊戲進行改革,上演時裝新戲《義魂孤女》(又名《二縣令》)等。
民國2年(1913年),劉喜奎參加張勛在北京江西會館做壽的堂會。張勛欲納劉喜奎為妾,未能成功。
民國3年(1914年),劉喜奎在天津演出河北梆子新戲《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把救國理念融入藝術,抨擊軍閥官僚,宣傳民主自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觀眾中有正在南開讀書的周恩來 。
民國4年(1915年),袁世凱的外交總長陸徵辦堂會,劉喜奎和梅蘭芳首次同台演出。另外還有譚鑫培、楊小樓。四人的戲碼分別是《洪羊洞》、《水簾洞》、《貴妃醉酒》、《花田錯》。演出後,譚鑫培感嘆:“我男不如梅蘭芳,女不如劉喜奎。”
民國6年(1917年),張勛率“定武軍”入北京,和康有為一道擁立溥儀復辟,在各界歡迎堂會戲中又遇到劉喜奎,再次要娶劉喜奎。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組織“討逆軍”直撲北京,迫使張勛自顧不暇,為劉喜奎解了圍。
民國7年(1918年),《順天時報》主持評選伶界大王,結果梅蘭芳以232865張選票獲男伶大王徽號,劉喜奎以238606張選票獲坤伶大王徽號。
民國10年(1921年),劉喜奎參加曹錕六十大壽的堂會。戲一唱完,曹錕就硬留劉喜奎。惹得曹錕的正室大太發威,劉喜奎才逃出。
終身守寡
民國11年(1922年),為擺脫陸錦等權貴的糾纏和迫害,倉促嫁於武清縣崔昌洲。婚後,劉喜奎自知上當受騙,原來相親時崔承熾偷梁換柱,是派年輕的勤務兵劉四代其前往。劉四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劉喜奎只得將錯就錯。崔昌洲比劉喜奎年齡大13歲,是陸錦的手下,北京陸軍部參謀局代理二局局長,患有肺病。結婚第四天,崔昌洲即陸錦施計調離,奔波於江西、福建、河南等地。
民國14年(1925年)初,崔昌洲終因沉疴復發,積勞成疾,病死於法國醫院。劉喜奎與崔昌洲結婚僅三年零四個月。崔家為了留住劉喜奎,將崔承熾的侄子崔光辰過繼給了劉喜奎。劉喜奎下定決心,永不再嫁。
民國24年(1935年),為褒揚劉喜奎的貞節,在崔承熾的同鄉、七十四混成旅旅長趙俊卿的倡議下,陳調元、吳光新、宋玉珍等20餘個北洋軍閥,聯合為她送了一塊“志潔行芳”的匾額。劉喜奎足不出戶,閉門謝客,退出演出舞台 。
深明大義
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劉喜奎隱名埋姓,寡居於北京阜外馬勺胡同。日本侵略者探知劉喜奎隱居住所,重金禮聘,誘使劉喜奎去日本演出,劉喜奎嚴詞以拒。為河北災民義演多次,所得酬金,全部捐獻。為安徽水災捐獻2000元銀洋賑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從田漢處得知劉喜奎住於北京,指示文藝界領導到阜外馬勺胡同探望劉喜奎。劉喜奎開始在社會上露面,重登演出舞台。
1950年,在文化部舉行的宴會上,周恩來向劉喜奎敬酒說:“你應該把技藝傳給後人。”劉喜奎被聘到中國戲曲學校授課,任河北梆子班教師。
1964年,劉喜奎病故於北京,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
平劇坤伶
劉喜奎是民國初年的平劇坤伶。她原籍江南,祖父還是個翰林,後因牽連獲罪而家道中落,隱居天津楊柳青鄉間灌園讀書,清末,兵連禍結,劉家境況更加艱難,小小年紀的劉喜奎跟著父母到天津謀生,經人介紹,拜師學習“天津梆子”,大多是小品式的柔性內容,有別於皮黃戲的廟堂情節。中國自古以來,貴胄層偏愛豪華的歌舞場面,百姓則熱衷於插科打諢的逗趣說唱戲曲。由於慈禧中年以後縱情於聲色之娛,一寸之間梨園弟子大行其道。能在御前獻演,博得老佛爺歡心,動輒名利雙收,於是名伶輩出,點綴出紙醉金迷的繁華現象。清政府滅亡後,政局雖然擾攘不安,戲劇界卻一枝獨秀,日日紅火。但舞台上的生、淨、旦、未、醜概由男子扮演,女演員難登大雅之堂。當時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苟慧生都是地地道道的鬚眉大丈夫。
時間久了,一般人似乎看煩了,聽膩了皮黃大戲的殺伐場面,反而對地方戲曲的靡靡之音趨之若鶩,於是平劇界迅速吸收了許多地方戲曲的唱腔及情節,也開始引進坤伶,北京城裡遂成立了“崇雅女科班”劉喜奎又成它的學生。原本就有相當造詣的劉喜奎,經過崇雅女科班稍加調教及包裝,首先在“中和園”掛牌演出。想不到一炮打紅,幾乎壓倒梅蘭芳和程硯秋,更直逼尚小雲和荀慧生。一般觀眾看見舞台上的劉喜奎綽約多姿,媚麗嬌俏,眼睛為之一亮,繼而如痴如醉,陶醉在她一顰一笑,一抬手一投足之中,沒有多久變成了“梨園第一紅”的著名坤憐,連伶界大王譚盔境都說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吾其休矣!劉喜奎的身材小巧玲攏,眉目如畫,氣質尤其高雅清麗,打扮起來特別漂亮,與她配戲的盡都是精挑細逃的美人胚子,她未出場時,滿台都是鶯鶯燕燕,個個美如天仙,令人目不暇接,一到劉喜奎登場。一聲婉轉嬌啼,唱腔圓潤,與她配戲的坤伶們相形之下,就都變成了庸脂俗粉。為她著迷的上至達官貴人,中有士紳名流,下至販夫走卒,真是轟動九城,顛倒眾生。
社會評價
劉喜奎姿容秀麗,扮相極美,演出劇目有《鴻鸞禧》、《新安驛》及時裝戲《新茶花》等。當時女演員上演時裝新戲(也稱文明戲)引起社會文藝界爭論。為此喜奎的二叔,始終反對她當演員。她力排眾議,衝破阻礙,離開天津,到上海演出。喜奎尊敬師長,她所從藝的教師,大多是貧家子弟出身,文化程度不高,舊意識濃厚。喜奎在老師面前,總是畢恭畢敬,從不就坐。她在京滬唱紅之後,各方讚揚,紛至沓來,報紙刊物登載,連篇累牘,或說譚、梅不如喜奎。她也不為諂者動、媚者喜,在戲班(社)中,依然和別人認真配戲。自己常記“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的格言,不突出自己,不壓抑別人。同台演戲,和衷共濟,別人漏場,極力補救。自己的行頭,姐妹們可以穿用。
劉喜奎在津、京演出中,引起北洋官僚及派系軍閥的垂涎,袁世凱與黎元洪次次約請唱堂會,均被拒絕。曹錕、張勛之流,妄想“明媒正娶”遭到蔑視。時有京劇名家向其求愛,喜奎自知已得罪權貴,應允後,勢必帶累同仁,毅然拒絕這一愛情,為避開權貴對她和同仁的迫害,倉促嫁於武清縣崔昌洲。婚後,自知上當受騙,只得將錯就錯。崔患肺病,結婚四天,即被某軍閥施計調離,奔波於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不久病逝。劉喜奎父母去世後,舅父伴其同住家中,身邊只有一女傭生活一起。此時,她把精力傾注乾藝術之中,早起吊練功,研究身段,把秦腔化為河北口語,在行腔方面,作了改革,形成今流行的以河北字音為基礎間有極少山陝口音,曲調慷慨激昂、蒼涼古樸的“京梆子”。“七七”事變爆發,劉喜奎易名埋姓,隱居僻地。日本侵略者,探知劉喜奎隱居,重金禮聘,誘使劉喜奎去日本演出,喜奎嚴詞以拒。她先後為河北災民義演多次,所得酬金,全部捐獻。一次安徽水災,喜奎得知後,從自己積蓄中,捐獻二千元銀洋賑濟,致使當時總統黎元洪的妻子自愧不如。
風流人物
劉喜奎是民國初年京津地區的風流人物,有人形容劉喜奎美艷遠山之眉瓠犀齒,春云為發秋波瞳;嬌羞靈艷妙難數,牡丹能行風能語。有人對劉喜奎殷勤寄語喜奎喜奎卿勿出,肌膚雪白畏風日;喜奎喜奎勿輕藏,一日不見思斷腸。有人更發下宏願歌喉夏玉聲繞樑,舞回嬌汗蓮花香;幾生修到青騁馬,日日駕車馱喜娘。北洋之虎段棋瑞的侄子,還是個大學生,單戀劉喜奎已到發狂的程度,有人看他可憐,便賭他敢不敢當眾抱劉喜奎。那晚劉喜奎在“廣德樓”演《西廂記)中紅娘,嬌媚柔膩之態使得全場春意盎然,段棋瑞的侄子更是欲仙欲死地不能自己。散戲後,等到後台門口,在眾目睽睽之下,向前一把抱住劉喜奎狂吻不放,口中念念有詞:“心肝寶貝,我想死你了!”嚇得劉喜奎花容失色,人們立即將他扭送警察局裡,問他姓名他死不回答,於是罰他五十大洋了事,出了警察局,他大呼:“痛快!痛快!值得!值得。”當時報上大事渲染,好事之徒作詩一首;
歷史上有名的“辮帥”,張勛,椎魯不文,民國二年在北京江西會館做壽,京城名伶一概召齊。演戲期間,張勛對劉喜奎垂涎不已,對劉喜奎軟硬兼施,欲納她為妾,終因各種因素的干擾未能成功。不久被任命為江蘇都督,統兵南下,娶了一位秦淮名妓小毛子為妾。等到升為長汀巡閱使,坐鎮徐州,再納天津名伶王克琴為妾,總算填補了得不到劉喜奎的遺憾,民國六年,張勛率“定武軍”入京,和康有為一道擁立溥儀復辟,在各界歡迎他的堂會戲中又目睹劉喜奎的絕妙風采,不禁心猿意馬,神魂顛倒。憑著復辟醜劇中宣統皇帝封他的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顯赫地位,非要娶到劉喜奎不可,並不借攆走姨太太,剃掉鬍鬚以答允劉喜奎的條件。幸虧段棋瑞在天津馬廠誓師,組織“討逆軍”直撲京師,迫使張勛通電下野,劉喜奎總算是逃過了張辮帥逼嫁的這一劫。
婚姻家庭
那時劉喜奎真正鍾情的是陸軍部中的一位青年參謀崔承熾,北洋政府陸軍部次長陸綿,與劉喜奎是青梅竹馬,處處以護花使者自居,對劉喜奎小心呵護,殷勤備至,偏偏劉喜奎不領他的情,更因為一件事情使劉喜奎恨透了他。原來,榮任四省巡閱使的曹錕,也對劉喜奎發生了興趣,採取銀洋攻勢,白花花的銀洋,一筐筐送到騾馬街劉家,劉家父母對曹餛要娶劉喜奎為妾的要求早已點頭應允。但是劉喜奎以死抵拒。民國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21年),曹棍六十大壽,北京名伶大演會堂戲,為躲避曹錕已經兩年沒有登台演戲的劉喜奎,經不起陸綿的一再保證和慫恿,也勉為其難地參加了演出。誰料戲一唱完。曹錕就露出猙獰面目,硬把劉喜奎留下,要逞其獸慾,幸虧崔承熾急急地找到了曹錕的正室大太,向她求情,曹錕的正室大太醋勁大發,大發雌威,唬住以怕老婆著稱的曹錕,劉喜奎才逃出虎口。
劉喜奎出來後,陸綿對她又是陪禮,又足道歉,劉喜奎不為所動,把這筆帳全部到他的頭上。並且連護花使者的任務都排除了。劉喜奎對陸綿說:“你們做大官的人,應以名譽為重,不要為了一個劉喜奎,壞了你的官聲!”而後劉喜奎與崔承熾越走越近,兩人同居。到了民國十三年,孫寶琦任國務總理,陸綿任陸軍總長,立刻就撤了崔承熾的差事。也算報一箭之仇,崔承熾收之桑榆,失之東海,崔承熾不敢在京城多留,星夜帶劉喜奎到天津租界定居,靠劉喜奎的一些私蓄維持生活,一年後,劉喜奎生下一子,不久,崔承熾暴病身亡,謠言紛紛,都說是陸綿做的手腳,劉喜奎從此急流勇退,洗盡鉛華,撫孤守寡。但願她寡婦門前是非少。
拒絕總統
劉喜奎的聲名和香艷引起當時軍閥政客達官貴人的垂涎,北洋時期的幾任總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都曾打過她的主意。有一次袁世凱用總統的名義“請”她去中南海唱堂會戲,劉喜奎正在後台化妝,一個聽差跑過來對她說:“有人請。”她跟著聽差到了一間陳設華麗的屋子裡,看房中無人,頓覺氣氛不對,就問他:“是誰找我?有什麼事?”這時,袁世凱從門後走出對劉喜奎說:“沒有什麼事,請你來隨便聊聊。”劉喜奎見袁不懷好意,便不卑不亢地說:“既然沒有事,我還得去化妝。”說完就回去了。後來袁世凱對人言:“那個女戲子真不好惹。”
“辮子大帥”張勛是個好色之徒,曾邀劉喜奎到府中唱戲,妄圖“金屋藏嬌”,後被劉喜奎識破沒有得逞。後來張勛復辟時,恰巧劉喜奎也在北京,張勛又要逼婚,劉靈機一動提出要張剪辮後再論婚嫁。張勛愛辮如命,當年“北洋之虎段祺瑞曾派專人到徐州勸張勛剪辮,張聞言大怒:“頭可斷,髮辮絕不可剪!”沒想到這次張勛卻痛快地答應了劉喜奎的要求,後多虧復辟失敗,張勛自顧不暇,此事方才作罷。
關於時人追捧劉喜奎的趣事,著名戲曲專家張伯駒先生在其名作《紅毹紀夢詩注》中有這樣一段記錄:“清末民初,坤伶頗極一時之盛。劉喜奎色藝並佳,清末演於天津下天仙,民初演於北京三慶園,以《獨占花魁》一劇最著,人即以花魁稱之,為其顛倒者甚眾。一日劉演於三慶園,夜場散戲後,劉卸妝回家,至園門口,遽有某人上前擁抱吻之,警察來干涉,此人即掏出銀元五十元,曰:‘今日如願矣!’揚長而去。蓋警察條例,調戲婦女,罰洋五十元。”伯駒先生還為此作詩曰:“獨占花魁三慶園,望梅難解口垂涎。此生一吻真如願,順手掏來五十元。”
金童玉女
劉喜奎與梅蘭芳堪稱是20世紀國中國戲曲舞台上的一對金童玉女,劉喜奎與梅郎皆有天仙化人之目,其身份高絕,丰姿絕韻,猶如兩顆璀璨的雙子星,正煥發著奪目的光芒。1918年,《順天時報》主持評選伶界大王,結果梅蘭芳以232865張選票獲男伶大王徽號,劉喜奎以238606張選票獲坤伶大王徽號,觀眾的盛譽在劉喜奎和梅蘭芳的心裡激起了陣陣漣漪,兩人從相互欽敬到相互欣賞,梨園圈內的同行也都希望他們能夠喜結連理。劉喜奎欽佩梅蘭芳的刻苦好學,堅信他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出類撥萃的優秀演員,梅蘭芳同樣也摯愛著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劉喜奎,但這對有情人最終卻沒能結成眷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喜奎毅然斬斷了愛情的紅絲。劉喜奎為什麼不願嫁給梅蘭芳呢?後來她在一篇回憶錄中披露了真情:“當時我20多歲,正所謂花容月貌、青春年少時,在藝術上也有一些成就,那些軍閥闊少們,紛紛打我的主意。看來不肯犧牲身體,就得犧牲藝術。”劉喜奎認識到中國京劇藝術的發展,不能沒有梅蘭芳,犧牲個人的愛情事小,葬送中國京劇的前程事大,所以她只有割斷和梅蘭芳的情緣,這樣才能消除某些權貴藉機陷害梅蘭芳的藉口,讓他繼續在京劇舞台上大放光華。原來劉喜奎不嫁梅蘭芳,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後來劉喜奎下嫁同鄉崔承熾,洗盡鉛華,相夫教子,一代名伶離開了曾讓她輝煌一時的戲曲舞台。
當時她對梅蘭芳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愛過一個男人,可是我愛上了你,我想我同你在一起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在藝術上,我預料你將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演員,如果社會允許,我也將成為這樣的演員。所以,我預感到我身後邊會有許多惡魔將伸出手來抓我。如果你娶了我,他們必定會遷怒於你,甚至於毀掉你的前程。我以為,拿個人的幸福和藝術相比,生活總是占第二位的。這就是我為什麼決心犧牲自己幸福的原因。我是從石頭縫裡迸出來的一朵花,我經歷過艱險,我還準備迎接更大的風暴,所以我只能把你永遠珍藏在我的心裡。梅蘭芳問我不娶你,他們就不加害於你了嗎?劉喜奎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梅蘭芳沉默了片刻後說我決定尊重您的意志。於是兩人就分了手。對於劉喜奎來說,這成了她一生中最遺憾的事。許多年以後,她回憶起這段經歷,這樣說我拒絕了梅先生對我的追求,並不是我不愛梅蘭芳先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十分熱愛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我知道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所以我忍著極大的痛苦拒絕了和他的婚姻。我當時雖然年輕,可是我很理智,我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我感到如果他和我結合,可能會毀掉他的前途。遺憾歸遺憾,但劉喜奎說她從來不後悔。從那以後,她一直默默地關注著梅蘭芳。當梅蘭芳在抗戰時期蓄鬚明志時,她由衷地佩服;當梅蘭芳享譽世界時,她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她隱姓埋名深居簡出近40年後,新中國成立,她被請了出來,到中國戲曲學校當了教授。這個時候,她和梅蘭芳重新見了面。抗美援朝時,他倆又同台演出。時過境遷,往事如煙,過去的一切,都成為了曾經。
個人成就
話劇成就
劉喜奎的梆子新戲,把救國理念融入藝術,以藝術的形式表達愛國志氣,喚起民族激情。從而,進入了新戲的競爭時期。因此,也帶動了整個劇壇。劉喜奎號稱“伶界王”,開創了女演員上台演出的先河,並在王鐘聲指導下,演出現代話劇。劉喜奎得到任天知指教,成為中國第一位現代戲女演員。
戲曲傳承
中國戲曲自宋元形成,明末清初時的戲班還是男女同台。到了清康熙年間,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由禁止女演員登台。此後,戲曲舞台上的女角只能由男藝人充任。民國之後,保守的北方也出現了劉喜奎等一批坤伶。但北洋政府禁止男女同台,所以女演員組成的班社叫“坤班”。女演員尚不能進大劇院,只能在茶園、遊藝園獻藝。劉喜奎憑藉河北梆子,帶動了茶園、遊藝園的生意,崛起的河北梆子女伶,滿足了有錢、有閒階層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影響了市井百姓的審美標準。衙門官吏也睜一眼閉一眼,對於女伶登台不予禁止。由此開端,天津的梆子戲台上便有了女演員。民國9年(1920年)9月上海《申報》所刊《女伶之發達》一文中說:“女伶繁衍,盛於津沽。始有男女合演,莫不由津沽輸入之文明耳。是以名伶之產著,燕京為佳,女伶之產著,津沽為多。”民國19年(1930年),男女同台禁令被解除。
愛國情懷
民國26年(1937年),日本侵華後,日本人想請劉喜奎去給日本軍人演出,被劉喜奎婉言拒絕。之後,劉喜奎連夜離開日占區,到了抗日區四處義演為抗戰籌集資金支援前線。一次安徽水災,劉喜奎得知後,從自己積蓄中,捐獻2000元銀洋賑濟。1952年,已年近花甲的劉喜奎,參加了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的愛國義演活動,慰問戰鬥在抗美援朝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劉喜奎表示,若不參加此次愛國義演,是終身的遺憾。
投身教育
中國解放後,劉喜奎選擇到中國戲曲學校任職教學 。
技藝特點
劉喜奎身材小巧,唱腔圓潤,聲腔設計繼承了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昂,並根據自身特點融入了京劇的細膩委婉,對舞台上使用的語音、字韻進行了較多的變化,使聲腔更加委婉、美妙、雄中藏秀。劉喜奎色藝雙絕,受人愛戴,突破傳統的約束,積極編排新戲演出 。劉喜奎排演的時裝新戲,對表演有了規範,加入新的肢體動作,更接近現實生活,伴奏方式也加入風琴、小號等西式樂器。舞台採用新式布景,五彩燈光等。說京白,不上韻,配有文武場 。
主要作品
戲曲作品 | 時裝新戲 | 話劇 |
---|---|---|
《鴻鸞禧》《新安驛》《石秀探莊》《錯中錯》《西廂記》 | 《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水底伴侶》《虎口鴛鴦》《狗吃人肉》《義魂孤女》 |
藝術形象
年份 | 名稱 | 演員 | 備註 |
---|---|---|---|
2014 | 《北國佳人》 | 王洪玲 |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原創劇 |
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周恩來:劉喜奎不貪富貴,不圖享受,所以她在舊社會能夠這么堅強。劉喜奎是中國戲曲界的明珠。
曹禺(中國現代話劇劇作家):在一、二十年代,劉喜奎是紅透半邊天的名坤伶,是能跟譚鑫培、楊小樓唱對台戲的女演員 。
譚鑫培: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吾其休矣 。
張次溪:喜奎之色既甲天下,其藝尤冠一時,故為喜奎傾倒者,大有人焉。其時舊都名流,多譜新詞以相贈。甚者組黨結社以相持,某黨某社之成,皆藉以博喜奎一粲耳。
張伯駒:清末民初,坤伶頗極一時之盛。劉喜奎色藝並佳,清末演於天津下天仙,民初演於北京三慶園,以《獨占花魁》一劇最著,人即以花魁稱之,為其顛倒者甚眾 。
報刊評價
《民國大腕》:名伶劉喜奎不僅迷倒無數觀眾、戲迷,還曾迷倒民國五位總統。
《北京晨報》:劉喜奎是現代中國演藝事業發展的大力推動者,有情有愛,有笑有淚,有悲有喜,耐人尋味。
親屬成員
祖父:劉興台
父親:劉貽文,清朝海軍,曾參加中日甲午戰爭。
丈夫:崔昌洲。
後世紀念
2014年1月24日晚,原創河北梆子戲《北國佳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首演,講述劉喜奎的一生 。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