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始居村民姓胡,宋淳八年(1248)胡全從湯溪縣遷此。後因戰亂等原因,胡姓他遷。村民主姓為王、徐、陳三姓。王姓始祖王福,系麗水縣丞王道之子,宋末隨父從麗水遷徙永康黃園,元至元間轉徙城內西街,後遷大坑。明正德年間,王惟道改姑蘇籍遷象珠。陳姓始祖承林清時由東陽縣根溪遷象珠染店。一至三村王姓為主,四村徐姓為多。1992年有1508戶,5242人。地理資源
象珠地處峽源、木渠、塘里、石湖四坑之口。舊時是永康中部和東北部居民步行金華的孔道,永康西北部居民步行方岩山進香的中點站。村北與義烏相近;東面出中山與東陽相鄰。古道蜿蜒,寶帶環繞。象山林木接天,珠峰山花爛漫,風景非常秀麗。20世紀50年代以來,象珠人用自己勤勞雙手,先後修通四條公路:西面有珠八公路,與330國道連線,西入金華,東出溫州;南面有十三米闊的水泥公路直通永康城區;東面,唐珠公路直通東陽;北面鑿通隧洞,是走義烏去杭州的捷徑。象珠,不僅是永康北部重鎮,更是北部永康連線鄰市(金華、義烏、東陽)的交通樞紐。經濟發展
商業明清以來,象珠就有集市設定,每逢農曆四九為市。街道,南北延伸長達1公里,兩旁商店林立,酒肉店、南貨店、山貨店、理髮店、飲食店,應有盡有。糧食市場、竹木市場、柴炭市場、小豬市場,一片繁榮興旺。初冬時節,生薑市場更是一枝獨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東風,推動了象珠經濟貿易的發展。象珠街道在延伸,市場在擴大,運輸、住宿、服裝、娛樂場所等第三產業也應運而生。規模空前的小商品市場更是人山人海,繁榮異常。據統計,象珠村從商人員達300餘人。各類商店200餘家,日上市人數在3萬人次以上。
工業
象珠工業起步於60年代,80年代發展迅速。有鎮村辦企業30餘家、私營企業100餘家。工業結構基本形成了以五金機械、化工、儀器、輕工建材、衡器為主體的工業體系。主要廠家有珠山五金廠、拖拉機內燃機配件廠、珠山五金氣筒廠、珠山電動工具廠和測繪儀器廠等。珠山五金廠是浙江省四方集團成員廠。主要生產農用運輸車駕駛室總成和s195油箱,廠長王春雷1988年被評為金華市優秀廠長和永康市十佳青年標兵之一,是浙江省四方集團公司的常務董事,浙江省鄉鎮青年企業家協會會員。徐新雄於1987年創辦永康市珠山五金氣筒廠,生產高壓、低壓和腳踏等7個品種打氣筒,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1992年出口創匯300萬元。分散於象珠村的私營個體衡器行業,生產各種桿秤、台秤和案秤,其實力、產值,名列永康市前茅。
人文景觀
象珠,珠峰為屏,村環寶帶(河),山川優美。至今在珠峰山腰,還保留著有“嘉靖癸丑初夏”落款的摩崖石刻“南屏勝覽”四個大字。就在這一懸崖前面的象東橋頭,建有象東書院。村裡的歷史名人王洙、王楷、王世德、王世鍅等都曾在此就學。王洙,字伯賢,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領順天試薦,授滁州學正。嘉靖三十五年會試副魁。以才薦,補邵武推官,負責平息盜賊、管理鹽政工作。因政績卓著,升南直工部主事。卒後,邵武商民為其立祠奉祀。王楷、王世德和王世鍅,分別於明嘉靖三十五年、萬曆二十九年和崇禎七年登進士。王楷,字子正,官湖廣荊南道右參議,守太和宮。王世德,字有旌,號迥溪,累官工部主事、湖廣右布政使、廣東左布政使、左副都御史巡撫雲南。在廣東時先後平定了鍾凌秀、劉香老之亂。調閩將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出兵夾擊劉香老,在廣洋一帶圍殲頑敵,香老投海溺斃。後朝廷論功行賞,授世德為左副都御史,巡撫雲南。卒贈兵部右侍郎。著作有《左氏兵法》1部,《酉陽文移》5卷,並選刻過《龍川文集》。王世鍅,字希聲,官至南直無為州知州,德行廉慎。著作有《禮記疏》、《管子注》等。清代,有恩貢生王永洲,性寬慈,有智略。同治元年(1862)四月,過往太平軍“不知其幾十萬數,闔邑鄉村,此往彼來,無處不到。”在勝利面前,有部分軍紀失管,出現了擾民行為,永洲在鄉鄰支持下,挺身而出,直至金華侍王府向侍王李世賢“復求安民”。侍王聞訊,再派王天義到永康制止擾民行為。
清朝末年,象珠有王培懷、王文超等人參加清軍杭州八十一標。宣統三年十一月在辛亥革命中,該標由朱瑞率軍起義,光復杭州。隨又被編入蘇浙聯軍,參加攻克金陵。王培懷在五個松戰役中陣亡,英名載入史冊;王文超以軍功提升為上士正目,鏇即隨軍渡江。推翻帝制後,又以軍功升為少尉排長。退伍時,朱瑞曾題“有勇知方”匾額為贈。
清末至民國初期有王德棠(1873~1928),光緒二十二年中秀才,歷任縣軍政事務所所長、教育會會長、禁菸局正董、縣立中學校校長、熱河省豐寧縣代理知事,後棄官南下,寓居金華從事律師事務,替民排難解紛,伸冤救苦。後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參加光復會。同時不惜重金,倍價購買珍藏名版古籍書畫。蘊藏之富,為八婺之冠。本想賡續增補,建館公開借閱,以益後學,不幸早逝。其子佳孫,在省立七中時,與吳晗同班,常與吳晗去德棠處借閱圖書或求教。1927年春參加共青團,1928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求學時加入中共吳淞支部活動。曾任中共清渭區委書記。後至義烏與馮雪峰一起做民眾運動工作。中共義烏縣委遭受破壞後,佳孫避地於上海,與黨失去聯繫。1934年考入中央軍校第十一期,畢業後參加抗日戰爭,曾任副營長。駐防重慶時,有幸受到郭沫若、田漢和馮玉祥的接見,並受馮將軍書贈條幅鼓勵。抗日戰爭勝利後,回永康整理先父遺藏書籍六千多冊,全部捐贈金華中學。1949年後,多次參加市縣民主人士座談會,歷任縣政協委員、常委,金華市政協委員,黃埔同學會永康分會顧問,晚年不顧年老體弱,積極奔走聯絡港台同胞,為和平統一祖國不懈努力。
象珠村松石座的傳說
象珠村的王姓家族,是明初遷入永康的家族,他們祖祖輩輩與永康人民一起辛勤的勞動,幸福的生活。永康的原有文化,習俗當然也影響和同化了這個宗族,他們在明中期建立了自己的祠堂,並在祠堂的天井裡,擺設了一松石,為了管理方便,將松石放在後廳。 清朝鹹豐年間。“長毛”反清勢力擴展到永康,和守衛在永康城的清朝官兵經過幾番殊死搏鬥之後,進占了永康城。長城葛塘山也有一支王氏的宗族,他們在清兵守城時給予有力的支持,他們冒著槍林彈雨,給守城的官兵送水送飯。“長毛”攻入永康後,在遺棄在戰場的飯蒸、水桶上都看到“王氏”的字樣。他們對這一支死命幫助官兵的豪強百姓,恨之入骨,但由於永康地域廣闊,一時查不清這王氏宗祠在哪裡。 不久,“長毛”攻進了象珠村。象珠村的百姓早有準備,他們將金銀細軟,值錢隨身可帶的都送進八月坑的山裡,並在山口地勢顯要,易守難攻的關隘上派年輕力壯的壯丁鄉勇,布滿了擂木滾石,準備與“長毛”好好周鏇一番。“長毛”攻進象珠時發現這只是一座空鎮,他們緊隨著百姓撤退的蹤跡追到了八月坑。想不到在這裡遭到了勇猛的抵抗,經過反覆的盤算之後,“長毛”終於放棄了攻打八月坑這得不償失的行動,在撤回象珠後,他們看到了幾幢“九間頭”的王氏宗祠,回想永康城頭那些飯蒸、水桶,認定這一支“王氏”便是在永康城頭協助官兵的百姓,否則沒有如此的強悍,竟敢與“義軍”對陣。但這些百姓卻躲藏在八月坑中,硬攻代價太大,而且天色漸晚,如果其它村的百姓也一起聯合起來與他們對侍,這一支“長毛”的小部隊可吃不了兜著走,惱羞成怒之下,一把火燒掉了鎮上的“王氏”祠堂和帶有王氏標誌的民居,才悻悻回永而去。 當鄉親們回家時,王氏宗族的家成了一片廢墟。 然而人們驚奇的發現,大火燒到祠堂的藏有松石的後廳時戛然而止,這大火中的後廳竟然絲毫無損,供奉的祖宗牌位也完好如初。他們認為這奇蹟的發生全因為是那塊松石的功勞。松石具有防火靈性的故事也在當地迅速流傳。因此,他們將這個塊松石和松石的故事世代相承,此石也就成了傳家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