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也稱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徵。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兒,急性可分二型。輕型腹瀉:每天數次至十餘次,糞便呈蛋花湯樣,偶有溢乳及嘔吐,輕微腹脹等;重型腹瀉:每天十次以上,多達數十次,水樣便,嘔吐,發熱、面色發灰,煩躁不安,甚則昏迷、驚厥,並有失水、電解質紊亂等症狀。本病致病因素分為三方面:體質、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稀便和水電解質紊亂。本病治療得當,效果良好,但不及時治療以至發生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時可危及小兒生命。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綜合徵。1982年全國小兒腹瀉協作組將小兒腹瀉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感染性腹瀉除已有固定名稱如 桿菌痢疾、聝米巴痢疾、 霍亂、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等外,其他細菌如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病毒如輪狀病毒、星狀病毒、柯薩奇病毒等,以及真菌等所致感染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都診斷為 小兒腸炎

疾病原因

發病因素

一、體質因素

該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其內因特點:

(1)胃腸道發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

(3)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4)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

(5)免疫功能不完善,容易感染。

二、感染因素

1、消化道內感染:易發生在人工餵養兒。

感染途徑:致病微生物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病毒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接觸成人帶菌(毒)者。

2、消化道外感染: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年齡越小者越多見。

引起腹瀉的原因:(1)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2)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套用廣譜抗生素,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甚至引起腸道菌群紊亂。

發病機制

一、感染

1.細菌性

(1)腸毒性大遙桿菌腸炎:

①用特殊菌毛粘附在小腸黏膜細胞,並在其表面定居、繁殖。

②產生腸毒素:A.不耐熱毒素(LT):亞單位B能連線小腸上皮細胞GM、神經節苷脂,便於亞單位A進入細胞發揮作用。亞單位A活化細胞上的腺苷酸環化酶,使ATP轉化為cAMP,使細胞內cAMP明顯增高,導致腸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過多,抑制鈉再吸收,腸液分泌過多,腸蠕動增劇,而瀉出大量水樣便。

B.耐熱毒素(ST):刺激鳥苷環化酶,使GTB轉化為cGMP,細胞內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減少,引致腸液分泌增多。

(2)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用經質粒傳遞的特殊菌毛粘附於小腸黏膜表皮細胞上,借其動力穿通腸上皮細胞表面的粘膠層(gel layer covering opithelial cells),使形成菌落,導致小腸上皮微絨毛的損傷。

(3)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侵入大小腸黏膜,穿入上皮細胞內,使細胞蛋白溶解並在其中生長繁殖,使黏膜刷狀緣受損,局部發生潰瘍甚至出血。

(4)空腸彎曲菌腸炎:產生不耐熱毒素LT,使腸cAMP增高。另產生細菌毒素。

2.病毒性

無cAMPT及cGMP增多現象。

感染早期侵入小腸集合淋巴結區,之後小腸絨毛上皮廣泛受損,然後陷窩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窩向外發展,覆蓋小腸腔表面病毒脫落。新增生的上皮細胞無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大量腸液積於腸腔,而排出水樣大便。

二、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物代謝障礙

腸道消化功能減低和腸蠕動亢進,營養物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

三、水和電解質紊亂

1、脫水

(1)原因:①吐瀉使液體丟失量增加。②食物和液體入量減少。③發熱或酸中毒導致呼吸增快,水分損失增多。④腹瀉丟失鈉、鉀等電解質,身體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

(2)分類:①等滲性脫水:占40%~80%。多見於病程較短、大便中含鈉較少者,腎功能調解較好者,病程較短、營養情況正常的大腸桿菌腸炎者。特點:細胞外液丟失,細胞內液丟失不明顯。

②低滲性脫水:占20~50%。血清鈉濃度減低(低鈉血症)至130mmol/L以下,大便中含鈉較多。特點:細胞外液丟失多,一部分排出體外,一部分進入細胞,導致細胞內液增加。脫水症狀出現早,循環量減少快,易致循環衰竭。

③高滲性脫水:占1~12%。血清鈉濃度增高(高鈉血症)至150mmol/L以上。多見於營養狀況好、發病急、發熱高、病程短、大便中含鈉不高,病後進食減少不多者。特點:細胞外液滲透壓高,部分細胞內液轉移至細胞外,致細胞內脫水,細胞外液減少不重。臨床脫水症狀出現較晚,可因腦細胞脫水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2、酸中毒

原因:①腹瀉丟失大量鹼性溶質。②飢餓致血糖降低,肝糖原不足,且肝功能減低,而致酮體堆積,腎臟不能及時排出。③血液濃縮致循環減慢導致組織缺氧等,使人體分解過程增加,酸性代謝產物增多。④中度以上脫水時,血容量減少、腎血流量不足,腎調節功能減低,遠曲小管Na+與H+的交換減少,H+排出減少,體內H+增加。

3、血鈣和鎂的改變

低血鈣:在腹瀉較久或原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者酸中毒糾正後出現。低血鎂:僅在久瀉、營養不良者偶見。多在低鈉、低鉀、低鈣都糾正後出現。

4、低鉀血症

(1)原因:腹瀉水樣便中含鉀。輸液後血濃縮被糾正,血清鉀稀釋。脫水好轉後尿量增多,遠曲小管鈉、鉀離子交換活躍,大量鉀始排出。進食少,鉀入量少。

(2)細胞內鉀丟失原因:①酸中毒時細胞外液氫離子和鈉離子進入細胞,換出鉀離子隨小便排出。②血清鉀降低時細胞內鉀離子移至細胞外。③脫水、缺氧等引起細胞障礙時,細胞膜鈉泵受影響,鉀向細胞內和鈉向細胞外的轉移都減少。

飲食注意

1、不要吃甜食,很多媽媽喜歡往往粥或者米湯裡面放一些糖,寶寶可以吃的香。但是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時使腸黏膜受損,已經無法將糖分解為腸道可以吸收的單糖,因而使水分從腸壁被動地進入腸道,排便次數增加。
2、不要給孩子吃水果和蔬菜,因為這些東西都有促進腸道蠕動的 作用,在孩子腹瀉期間,只會使得腹瀉症狀加重。
3、在孩子腹瀉期間,不要吃一些蛋白質食物,因為這些東西會導致脹氣,所以不宜食用。
4、腹瀉期間不能吃脂類食物,如肥肉、豬油、牛油、羊油、奶油、動物內臟等,含有大量的脂肪,會加劇腹瀉,導致滑腸、長時間腹瀉等。另外,使用植物油做菜量也不宜太大,量大也會導致腹瀉加重。
5、在孩子腹瀉期間千萬不要給孩子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如蜜餞、松子、杏仁瓜子等。

發病表現

1.輕度(單純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5-6次,多至10餘次,蛋花樣或水樣,黃或黃綠色,有白色小塊,可有低熱,溢奶,精神飲食尚好或略減,體重不增或略降,無脫水。
2.重度(中毒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10次以上,水樣便,黃色,嘔吐,發熱,尿少,食慾差,體重下降,迅速出現脫水和酸中毒,低鉀、鈣、鎂血症等。
家庭救治方法:
嬰兒腹瀉的治療,原則是減輕腸道的負擔、調節飲食、加強護理、解除病因、控制感染和糾正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

診斷要點

一、大便每日四次以上,呈黃色蛋花湯樣,綠色水樣或白色米湯樣,可帶少許粘液,肉眼所見無濃血。

二、糞便鏡檢未發現阿米巴或其他原蟲。

三、糞便培養末發現痢疾、沙門氏等致病菌生長。

四、有條件的可作特殊致病菌培養(大腸桿菌、空腸彎曲桿菌、耶氏菌等)。

五、病史應注意飲食因素或感染因素所引起的腹瀉。近年最多見的輪狀病毒腹瀉,起病前或同時可伴有發熱、噁心、嘔吐及呼吸道症狀。

益生菌 益生菌

嬰幼兒急疹

多見於1歲以下的小兒,6個月以下的小兒更多見,皮疹出現前常有發熱,有些伴有腹瀉,但這種腹瀉經過治療易緩解,皮疹出現後,腹瀉症狀和發熱一樣,也消失了。

胃腸型感冒

多見於挑食的小兒,這樣的小兒看上去就是有點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圖舌和花剝苔,如果仔細問病史,家長會告訴你,以前發熱感冒都會嘔吐和腹瀉,胃腸型感冒,以嘔吐症狀較常見,腹瀉較輕,常不被重視。

細菌性腸炎

尤其是侵襲性腸炎早期,在膿血便出現之前,可以僅有嘔吐或稀便,有些有輕度發熱,此時就診,極易誤診,常是治療後不久家長又來找你了:小孩又發熱了,拉膿血便了,有腹痛了。總的來說:鑑別診斷也有取巧的辦法:對於鑑別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年齡是個關鍵,一般1歲以下的小兒,以母乳和奶粉餵養為主,接觸污染食物的機會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瀉多見。而年長兒童,進食種類複雜,較易食入細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細菌性腹瀉為主。嬰兒腹瀉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母乳性腹瀉

母乳性腹瀉,顧名思義就是由於母乳餵養引起的腹瀉。母乳性腹瀉是有明顯的特點的,這種腹瀉一般每天大便3~7次,呈泡沫稀水樣,氣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綠,有泡沫和奶瓣,有時甚至還帶有條狀的透明粘液。

有些嬰兒體內缺乏乳糖酶,會對母乳中的乳糖不耐受,這也是引起寶寶吃母乳拉肚子的原因之一。乳糖酶位於小腸黏膜上皮刷狀緣的頂端,可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單糖,這樣乳糖才能在小腸內被吸收。若乳糖酶缺乏,乳糖的消化吸收發生障礙,可導致腹痛、腸鳴、腹脹、腹瀉等症狀。

嬰兒母乳性腹瀉還與媽媽的健康和飲食有關。部分產後媽媽可能存在胃腸道疾病,或者是產後媽媽在母乳餵養過程中食用過多的寒涼性食物,這些均會導致產後媽媽腸胃不能完全分解、消化所食用的食物,而這些未完全分解、消化的食物中的蛋白質隨之進入乳汁,寶寶喝奶後就容易產生腹瀉拉肚子的狀況。

胃腸炎

胃腸炎(也稱為腸胃感冒)是胃和腸道的一種炎症,可以引起嬰兒、兒童和成人的腹瀉。胃腸炎[2] 很常見,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見的病原是輪狀病毒,由於腹瀉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好發於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寶寶拉肚子,並伴有胃痙攣、嘔吐、低燒,那很可能是胃腸炎。請注意,如果寶寶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會失去很多水分

細菌感染

嚴重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同時有腹痛、血便、發燒,往往是病毒或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里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症狀,就應該帶他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他做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寄生蟲

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比如賈第蟲病(也叫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集體生活時寄生蟲很容易傳播,而且需要特殊藥物治療。 寄生蟲主要是通過飲水(包括沖調配方奶用水)進入嬰兒體內,自來水經過樓頂水箱和輸水管道等的存儲和運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含有紅蟲、賈第鞭毛蟲等各類寄生蟲。可以使用“寶寶愛水”嬰幼兒專用濾水器對水質進行過濾,然後燒開供寶寶飲用或沖調奶粉,可從根源上消除寶寶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平時也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布後勤洗手,也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好方法。

抗生素

如果你的寶寶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發生腹瀉,可能與藥物[3]有關。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食物因素

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飲料也可能會使寶寶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給寶寶少吃點這些食物,應該1周左右就能好轉。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喝果汁,6個月以後,每天果汁的攝入量也不要超過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沖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所以當你沖奶時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過敏

牛奶過敏的現象並不少見,也能引起腹瀉,有時候還能引起嘔吐。如果你的寶寶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製品(如果他已經開始吃輔食)後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內就會表現出過敏症狀。如果你懷疑寶寶拉肚子與牛奶有關,請找醫生詳細諮詢。如果確定是奶製品的問題減,應立即停止現在寶寶喝得奶粉改用紐貝滋腹瀉奶粉,輕寶寶的痛苦和胃部負擔。

新生兒急性腹瀉致病生物

最常報告的病因包括一些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菌,空腸彎曲菌)和病毒,特別是輪狀病毒(儘管輪狀病毒常在無症狀的新生兒中被發現)。較少見的病因有一些細菌(如志賀菌,腸炎耶爾森菌,親水性產氣單胞菌)和病毒(如小腸病毒,腺病毒,腸道病毒和冠狀病毒),其他病原體如諾瓦克樣病毒,星狀病毒,杯狀病毒在新生兒中的作用尚不明確。儘管生後1周新生兒體內常可分離出梭狀芽胞桿菌及其毒素,這種細菌與抗生素套用後的腹瀉(假膜性腸炎)僅有極少的關係(梭狀芽胞桿菌誘導的腹瀉)。寄生蟲是罕見的病因(如蘭氏賈弟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

檢測

一、觀察體溫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大多是中度發燒。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願吃東西、哭鬧等表現。

二、觀察精神狀態

主要是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症狀。一般輕症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症狀。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症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症狀,應及時就醫。

三、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

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若患兒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症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

併發症

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它們不僅不利於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的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抽搦或驚厥。

病毒性心肌炎

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後,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並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症狀。重症患兒會因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腸套疊

嬰兒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只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由於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應當引起警惕。

營養不良

多發生在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腹瀉之後。營養不良會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繼發各種感染,如鵝口瘡、支氣管肺炎、結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瀉遷延不愈還會加重營養不良,造成惡性循環。

治療

1.調節飲食:
(1)輕型或非感染性腹瀉(一般無發熱等感染中毒症狀,大便無粘液、膿血,化驗無明顯異常,或僅有少量脂肪球),應減少餵奶量和延長餵奶間隔時間,暫停或減少輔食.人工餵養者可暫給稀釋乳、米湯等易消化食物,然後逐漸增加乳量.
(2)重型腹瀉需輸液時,應禁食6-12小時或更長時間.吐、瀉好後,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地逐漸恢復飲食.輕症要3-4日,嚴重吐、瀉者經5-10日方可恢復正常飲食.
2.加強護理:注意觀察嘔吐及腹瀉物的性質並記錄次數和量以及排尿時間和尿量.勤換 尿布、勤洗臀部,預防尿路感染和 尿布性皮炎.
3.控制感染:根據腸道感染的情況套用抗生素,主要是控制大腸桿菌.目前用藥有複方新諾明(兒童片),2-6歲早晚各服1-2片(首次服加倍),6-12歲早晚各服2-4片或黃連素5-10mg/kg,分2次口服,也可用新黴素、痢特靈、吡哌酸等.中毒症狀嚴重,可用氨苄青黴素與慶大黴素肌肉注射.用藥2-3日無效,可更換或加用另一種藥物.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新型青黴素Ⅱ或紅黴素.病毒感染,可用馬啉呱,中藥大青葉及板藍根.真菌感染,可用制黴菌素、克霉唑.腸道外感染性腹瀉,相應治療腸道外感染.
4.對症治療:
(1)嘔吐在禁食後不能停止者,可用苯巴比妥鈉,每次每公斤體重5-7mg,肌注,也可用氯丙嗪、維生素B@6、 愛茂爾.
(2)腹瀉早期不宜用止瀉劑,如症狀已好轉,腹瀉仍遷延不愈,可用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或氫氧化鋁等藥物,還可以服用卵黃油1-3ml,每日3次.
(3)腹脹時可行腹部熱敷及肛門排氣,口服乳酶生或肌注新斯的明.腹瀉晚期發生嚴重腹脹,多是低血鉀症所致,應立即補鉀.
(4)食欲不振,可用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等藥.

(5)服用抗生素導致消化道菌群紊亂引起的腹瀉,可用媽咪愛散劑。  

5.液體療法:液體療法包括糾正失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糾正失水需要補液,補液方法有口服法、胃管法、 皮下注射法、靜脈輸液法,在此僅介紹口服法糾正輕度脫水無嘔吐者.中 重度脫水,往往有酸鹼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病情較重,伴嘔吐、精神不振、腹脹等,應送醫院救治.輕度脫水無嘔吐者,應口服補液,其配方為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粉20g,氯化鉀1.5g,加水1000ml.用法為50-60mg/kg,在4-6小時內少量多次服完.如脫水已基本糾正,可按在治療過程中吐瀉的損失量另加補液。 6.急性腹瀉的防治:急性感染性腹瀉的預防訣竅是合理餵養,注意衛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奶瓶餐具使用前要高溫消毒,飯前便後要洗手。流行季節應注意消毒隔離,注意氣候變化,防止濫用抗生素。一旦感染髮生腹瀉務必就醫並遵醫囑,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配合飲食干預來鞏固腹瀉治療效果。所謂飲食干預就是要注意減少乳糖的攝入,避免腹瀉引發乳糖不耐受,導致腹瀉遷延不愈。具體來說,母乳餵養兒應堅持母乳餵養,媽媽飲食偏清淡,少吃油脂食物和生冷食物,並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來餵哺母乳以減少單次乳糖攝入量降低消化負擔;人工餵養兒可改為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粉喝1-2周。同時注意輔食中不要添加含乳糖的奶製品;比平常做得要稀軟些;適當減少食物種類,暫時停餵可能不利於腹瀉緩解的食物,如偏寒涼的水果、不利於消化的肉類和穀物中的雜糧。另外急性腹瀉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脫水,如果稀便便或水樣便過多,要及時補水。 7.慢性腹瀉的防治:慢性腹瀉主要通過飲食干預來預防和治療。母乳餵養兒應堅持母乳餵養,媽媽飲食偏清淡,少吃油脂食物和生冷食物,以及海鮮類高蛋白食物。人工或混合餵養兒:可以嘗試低乳糖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更容易消化,減少乳糖、牛奶蛋白消化不好造成慢性腹瀉的風險。幾個國際奶粉品牌均有此類奶粉。以雅培為例,其低乳糖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叫雅培親護易消化配方,乳糖含量為2g/L,蛋白質是100%的乳清蛋白並全部水解為小分子,溫和易消化。同時添加了GOS益生元,有助腸道健康,增加抵抗力。-添加輔食:要注意寶寶是否能消化含乳糖或高蛋白的食物(如奶製品、海鮮、乾果,甚至雞蛋),如果有慢性腹瀉的表現,需要延遲或避免添加這種食物。

家庭救治方法

適當補充益生菌可以緩解嬰兒腹瀉情況,調解腸胃機能減少排便次數。在給孩子沖服牛奶或奶粉的時候加入一些 媽咪愛益生菌。這樣補充有益菌不僅能夠扼制腸內有害 菌群的產生,還能為腸內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加強寶寶的 免疫能力,造就健康的腸道。另外媽咪愛中含有的Bacillus subtilis(枯草桿菌),在幫助孩子消化吸收牛奶中的乳糖,有著很不錯的效果。並且媽咪愛中的有益菌夠促進寶寶對奶粉、牛奶中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吸收。它含有必需營養素代謝以及生長發育所必要的維他命B1, B2, B6,這些可都能幫助寶寶好的成長發育。

中醫療法

針灸治療

嬰兒腹瀉是針灸療法的主要適應症之一。從五十年代中期起,有關報導日益增多。在穴位刺激法上,不僅有針刺、艾灸、電針、耳針、穴位注射等多種形式,而且考慮到小兒患者的特點。八十年代起在總結以經驗的其礎上,還開展了穴位雷射照射、代針丸貼敷等方法。這些方法痛苦小,療效也不錯,易於為患兒及其家長所接受。針灸療法對嬰兒腹瀉有明顯的效果。有人曾將穴位注射法治療與肌注或口服氯黴素(常規劑量)兩組患兒作對照,結果穴位注射組在大便次數及體溫恢復至正常所需的平均時間上都較對照組為短。已經證明,針灸不但可以單純用於治療輕型腹瀉,配合中西醫療法,對重型腹瀉的住院病例也有顯著的作用[2]。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四縫、長強。

配穴:天樞、關元、神闕、曲池、三陰交。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一主穴,如效不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號1寸長毫針,針足三里,直刺5~6分,施以捻轉提插或震顫(雀啄)之法,約運針30秒~1分鐘後起針。四縫以毫針(26號)或三棱針點刺,擠去黃白色粘液。長強,取俯臥位,於尾骨端下緣進針,沿尾與直腸之間剌入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轉2分鐘後出針。神闕穴在肚臍下緣進針6~8分,捻轉5~7次出針。天樞、關元、三陰交針法同足三里。熱度較高時,曲池穴宜點刺出血。

(三)療效分析

共治療1216例,平均治癒率約95%~96.2%[3~8,19]。

艾灸

(一)取穴

主穴:中脘、天樞、神闕、止瀉。

配穴:足三里、上巨虛;嘔吐加內關、公孫;發燒加大椎、曲池。

止瀉穴位置:前正中線,臍下2.5寸。

(二)治法

主穴為主,如效果不顯著或某些症狀明顯時,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神闕穴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盤鏇施灸15~30分鐘,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氣後略作提插捻轉即去針,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35例,有效率97.7%[9]。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或上巨虛)、天樞。

配穴:止瀉。

(二)治法

藥液:氯黴毒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選一種。

主穴為主,每次選1~2穴。雙側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連續治療3~5天。

(三)療效評價:共治245例,治癒率在83.9~97.3%之間[1,10]。

穴位敷貼(之一)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天樞、中脘、關元。

配穴:嘔吐加內關,發熱加大椎。

(二)治法

代針丸組成:吳茱萸、五倍子、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許。各藥研未過篩取粉,混勻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調以油膏,製成黃豆大小之丸粒配。

主穴均選,據症情加配配穴。選定穴位後,用酒精擦淨穴區皮膚,將代針丸一粒置於1/4張傷濕膏上,貼敷穴位,鬆緊適中,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治療250例,總有效率96.2%。其中治癒182例(72.8%)。

中藥治療

虛寒型:常見症狀為便稀多沫、腸鳴腹疼,發熱、鼻塞、小便清、精神不好、睡時露晴、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療此症需要溫陽益氣健脾。方用丁香冬術湯加減,肉豆蔻3至6g,冬術、吳茱萸各6g,赤石脂、蓮肉、太子參各10g,丁香3g。水煎,每天一劑,分兩至三回服。
濕熱型:常見症狀為發熱初起、面赤顴紅、口渴欲飲,或者身熱無汗、大便稀粘、穢濁腥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或者垢膩、脈弦數。治療此症需要清熱解毒、化濕止瀉。方用藿香雲苓湯加減,藿香10g,雲苓、澤瀉各6至9g,蜜香、黃連各3g、葛藤、連殼各6g,水煎,每天一劑,分兩至三回服。
傷食型:常見症狀為脘肚脹痛、腹瀉、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嘔吐、不欲食、大便惡臭、苔厚膩。治療此症需要順氣消食、化積止瀉。方用山楂神曲湯加減,山楂、神曲、蘿白子各10g,橘皮、川根朴、連殼、雞內金各6g,棒草3g。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可分數次服完。

拔罐療法

對應穴位 對應穴位

患者可以選取①水分、天樞、氣海、關元、大腸俞、氣海俞、關元俞穴。②神闕穴。具體方法為,取①組穴,施以單純罐法或溫水罐法(加薑汁、蒜汁),將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2至5分鐘;或每穴閃罐10次左右,每日1次,上穴交替使用。或取神闕穴,採用溫水罐法或塗薑汁罐法,留罐2至5分鐘,每日1次。 

刮痧治療

刮拭背部的身柱、大腸俞、龜尾;刮拭腹部的中脘、水份等穴位;刮拭下肢部的足三里、三陰交。具體做法為,刮督脈:由大椎穴處沿脊柱正中向下,經身柱、至陽等穴位,刮至命門穴處;刮足太陽膀胱經:由大杼穴處沿脊柱兩邊經風門、肺俞、厥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刮至腎俞穴處。刮任脈:由膻中穴處沿前正中線向下,經巨闕、中脘、氣海等穴位,刮至關元穴處;刮腹部諸穴:天樞、章門等穴位。刮足陽明胃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向下,經上巨墟、下巨墟等穴位,刮至豐隆穴處;刮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合谷處;刮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內關處。刮足太陰脾經:由陰陵泉穴處沿小腿內側向下,經地機、三陰交等穴位,刮至公孫穴處。

疾病預防

預防上火性腹瀉的方法有:

1.注意飲食衛生: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餵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2.提倡母乳餵養: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餵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

3.預防寶寶上火:因寶寶的脾胃嬌嫩,容易出現胃腸積食和積熱, “上火”後易引起腹瀉。預防上火的治療方法,有多喝水,多喝果汁,攝入配方奶或熱量高食品較多的寶寶,可以選用天然植物製成的清火產品,如每伴清清寶,可調節寶寶易上火的體質,將其調入牛奶或直接用溫水沖調,可達到平衡食物攝入熱量的效果,溫和降火,安全、無副作用,無依賴性。要注意挑選可值得信賴且口碑良好的清火產品。

4.注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採取混合餵養及人工餵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要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5.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鍊,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6.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7.小兒的用具一定要保持清潔:奶具每日應煮沸消毒一次,每次用完後要洗淨,再用時要開水燙一下。不要用不潔淨的手去摸,在奶嘴不通時,大人切勿用嘴去吸通後給孩子吃,以防病從口入。

8.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理。

治療偏方

寶寶拉肚子,您可用這些偏方,效果不錯,無副作用。

(1)小米50克,炒黃至透出香味,研細末。2--3克/次,2--3次/日。

(2)雞蛋殼10克,陳皮10克,雞內金10克(炒黃)研細末。1--2克/次,3/日。

(3)茶葉2克,小茴香3克,水煎服2--3次/日。

(4)茄子根10克,生薑3片,水煎服1--2次/日。

(5)大麥牙10克,生薑2片,水煎服1--2次/日。

(6)米糠50克,柿乾50克,炒黃研末。2--3克/次,2--3次/日。

用大蒜治腸炎腹瀉一法蒜剝皮洗淨,用刀削去蒜瓣的頭尾和蒜的膜皮。拉肚子時,大便後先溫水坐浴,再將削好的蒜送入直腸里,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況下,放入蒜後瀉肚即止,五六個小時後排便即成條形。每次放一兩瓣,連放兩三天,大便可正常。採用此法應注意手的消毒.

肚臍敷藥治腹瀉

將白鬍椒粉或雲南白藥敷於肚臍上,上面用消毒棉紗蓋住,最外面用虎骨麝香膏或傷濕止痛膏封住.

燒熟蒜瓣可治幼兒腹瀉

取蒜瓣若干,放火上燒熟,然後蘸上白糖,讓孩子吃,每次吃2一3瓣,每日早、中、晚二次,吃後三天即見效,五六天腹瀉痊癒。

熟吃蘋果可治腹瀉

方法如下:把洗淨的蘋果放入碗中隔蒸軟即可,吃時去掉外皮,一日3一5次。小兒腹瀉初起效果最佳.

鮮姜貼肚臍可治嬰幼兒拉稀

嬰幼兒拉稀久治不愈,孩子黃瘦大人急。可把鮮姜剁成碎末,放在一塊藥布上,敷可,此法立竿見影,屢試不爽。

蛋黃烤油治嬰兒腹瀉

拿沙鍋把10個熟雞蛋黃慢火烤,油烤出來隨時用勺盛出,剩下的黑渣就不要了。烤出的油分3天服完,每天早、中、晚3次或多幾次,飯前飯後均可。輕者一劑即愈;如不愈再服一劑,用7個雞蛋黃就可以了。

馬齒莧湯治嬰兒腹瀉:

每天用鮮馬齒莧100克,洗淨煎湯,加2小勺紅糖,倒進奶瓶內喝。3天后見效,一周內痊癒。

大蒜治痢疾腸炎效果好

當有人患了痢疾、腸炎,用紫皮蒜3至4瓣搗成蒜泥,敷在肚臍眼上,外面貼上紗布再用膠布固定好,一到兩大就見效。每人體質不同,須掌握用量,皮膚過敏者,要墊一塊布。

嬰兒腹瀉有傷食型、風寒型、濕熱型和脾虛型。只有區別不同症狀,選擇食療,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型腹瀉有腹脹腹疼、瀉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狀、口臭、不思食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薺菜湯:取鮮薺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蘋果湯:取蘋果1隻洗淨,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煎湯代茶飲。適用於1歲以內的兒童,大於1歲者,可吃蘋果泥。

風寒型腹瀉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氣少、腸鳴腹痛,或伴有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薑茶飲:取綠茶、乾薑絲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代茶隨意飲服。

糯米固腸湯:糯米30克(略炒),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調服。

濕熱型腹瀉有大便如水樣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綠色或黃色、有少量粘液,小便黃少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烏梅湯:烏梅10隻,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以之代茶,每日服數次。

橘棗茶:取紅棗10隻,洗淨晾乾,放在鐵鍋內炒焦,取潔淨橘皮10克,二味一起放入保溫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飯後代茶飲,每日分2次服。

脾虛型腹瀉有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食後便瀉、面色蒼白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胡蘿蔔湯:取鮮胡蘿蔔250克洗淨,連皮切成塊狀,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煎爛,去渣取汁欽.每日分2~3次。

栗子湯:取栗子3~5枚,去殼搗爛,加適量水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調味每日分2~3次。

泄瀉期間,應控制飲食,食宜消化和清淡的食品,如母奶脂肪較多可暫時停吃,可吃妙奶羔、粥糜等。

注意事項

(1)千萬不要禁食。不論何種病因的腹瀉,嬰兒的消化道功能雖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營養素,所以吃母乳的嬰兒要繼續哺喂,只要嬰兒想吃,就可以餵。吃牛奶的嬰兒每次奶量可以減少1/3左右,奶中稍加些水。如果減量後嬰兒不夠吃,可以添加含鹽分的米湯,或哺餵胡蘿蔔水,新鮮蔬菜水,以補充無機鹽和維生素。已經加粥等輔助食品的嬰兒,可將這些食物數量稍微減少。
(2)保證餵水。早期發現脫水。當嬰兒腹瀉嚴重,伴有嘔吐、發燒、口渴、口唇發乾,尿少或無尿,眼窩下陷、前囟下陷,嬰兒在短期內“消瘦”,皮膚“發蔫”,哭而無淚,這說明已經引起脫水了,應及時將病兒送到醫院去治療。

媽咪愛益生菌沖劑 “Mamiai”益生菌沖劑

(3)補充益生菌。每天在嬰兒飲用的奶粉(牛奶)中添加一些媽咪愛益生菌,這樣不僅能夠扼制腸內有害菌群的產生,還能為腸內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造就健康腸道。還有就是“mamiai”中含有的Bacillus subtilis(枯草桿菌),對乳糖分解有很好的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對牛奶或奶粉的消化,吸收。並且“mamiai”中的有益菌能夠促進奶粉,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吸收。它含有必需營養素代謝以及生長發育所必要的維他命B1,B2,B6,能夠幫助孩子良好的成長發育。
(4)預防脫水。用口服補液鹽不斷補充由於腹瀉和嘔吐所丟失的水分和鹽分,脫水便不會發生。口服補液鹽(ORS)1000毫升,內含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用量遵醫囑,但預防脫水和治療脫水用的量和喝的速度是不同的。口服補液鹽含糖濃度為2%,研究證明這種糖濃度最利於介導鹽和水進入體內,以補充腹瀉時的損失,它的效果已被世界公認,是預防和治療腹瀉脫水的良藥。
(5)不要濫用抗生素。許多輕型腹瀉不用抗生素等消炎藥物治療就可自愈;或者服用媽咪愛等微生態製劑,蒙脫石散(如司邁特、思密達等吸附水分的藥物,司邁特1克兒童裝每天3次,一次一袋,一袋一克。思密達3克裝需手工分3次口服,療程3~6天。蒙脫石散不進入血液循環服用安全,服用幾個小時後隨大腸蠕動排出體外,它的主要成分天然蒙脫石微粒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且對胃腸黏膜有很強的覆蓋保護能力,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禦能力。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也會很快病癒,尤其秋季腹瀉因病毒感染所致,套用抗生素治療不僅無效,反而有害;細菌性痢疾或其它細菌性腹瀉,可以套用抗生素,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之下治療。
(6)做好家庭護理。家長應仔細觀察大便的性質、顏色、次數和大便量的多少,將大便異常部分留做標本以備化驗,查找腹瀉的原因;要注意腹部保暖,以減少腸蠕動,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熱水袋敷腹部;注意讓嬰兒多休息,排便後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紅臀發生,應把尿布清洗乾淨,煮沸消毒,曬乾再用。
(7)嬰兒腹瀉 還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 現在市面上各大超市 多有進口或是國產的 不含乳糖的治腹瀉奶粉,如紐貝滋等,大家也可以根據不同腹瀉進行對症購買,效果不錯。
注意事項
1、餵母乳者繼續母乳餵養,暫停添加輔食。
2、可餵等量米湯等其他代乳品,因為腹瀉時水分丟失多,需要更多的水分來補充,可以用稀米湯加少許食鹽作為補液飲食,然後由米湯、粥、麵條等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3、非母乳性食品應選擇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飲食,並做得軟一些。當孩子不願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讓孩子吃。
4、有嚴重嘔吐者應暫禁食4—6小時(可喝水),待嘔吐好轉後繼續餵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5、甜食等易導致肚子脹氣的食物最好少吃或不吃,糖在腸道酵解可使腹瀉加劇。
6、雞蛋、奶類及肉類食物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難以消化,最好少吃。
7、富含纖維素的水果和蔬菜,如鳳梨、白菜、辣椒、韭菜、紅薯等,會促進腸道蠕動從而加重腹瀉,腹瀉的寶寶應儘量少吃此類水果和蔬菜。熟蘋果含蘋果鹼,可給孩子刮成泥適量吃。為了避免加重胃腸負擔,也應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
8、在持續嚴重腹瀉後,雖然腹瀉停止了,但消化機能需要在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所以不能馬上恢復吃原來的非母乳食品,應該先餵斷奶初期的黏稠狀食物,過幾天再慢慢地恢復。

食療

傷食型

脾虛型

只有區別不同症狀,選擇食療,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型腹瀉有腹脹腹疼、瀉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狀、口臭、不思食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薺菜湯:取鮮薺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蘋果湯:取蘋果1隻洗淨,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煎湯代茶飲。適用於1歲以內的兒童,大於1歲者,可吃蘋果泥。 

風寒型

風寒型腹瀉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氣少、腸鳴腹痛,或伴有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薑茶飲:取綠茶、乾薑絲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代茶隨意飲服。 
糯米固腸湯:糯米30克(略炒),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調服。 

濕熱型

濕熱型腹瀉有大便如水樣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綠色或黃色、有少量粘液,小便黃少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烏梅湯:烏梅10隻,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以之代茶,每日服數次。 
橘棗茶:取紅棗10隻,洗淨晾乾,放在鐵鍋內炒焦,取潔淨橘皮10克,二味一起放入保溫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飯後代茶飲,每日分2次服。 

脾虛型

脾虛型腹瀉有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食後便瀉、面色蒼白等症狀,可採用以下食療: 
胡蘿蔔湯:取鮮胡蘿蔔250克洗淨,連皮切成塊狀,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煎爛,去渣取汁欽.每日分2~3次。
栗子湯:取栗子3~5枚,去殼搗爛,加適量水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調味,每日分2~3次。

護理

◆非母乳性食品應選擇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
不要選擇需很長時間才能消化的食物,選擇以米粥或菜粥等澱粉類為主的食品,並做得軟一些。但如果嬰兒不願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不進食非母乳性食品也沒有大問題。
若母乳餵養的孩子發生腹瀉時,不要輕易斷奶。這時可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於營養,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餵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後再給孩子哺乳。
◆用孩子喜歡吃的飲品來補充水分
因腹瀉而失水時,補充更多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找一些孩子喜歡喝的飲品,如開水、果汁、蔬菜汁等。當腹瀉嚴重,並伴有嘔吐情況時,更應頻繁地補充水分,同時吃專門的腹瀉奶粉,如雀巢的腹瀉奶粉藹兒舒也可以迅速幫助寶寶止瀉,同時也可以補充完整的營養。
◆當腹瀉恢復正常後,也需慢慢地增加非母乳食品的量
當持續嚴重腹瀉後,雖然腹瀉已經停止了,但消化機能在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不能馬上恢復吃原來的非母乳食品,應該先餵添加輔食初期的粘稠狀食物,過幾天再慢慢的恢復。或者,使用低敏水解配方奶粉有專門的腹瀉奶粉,轉為一般的低敏水解奶粉,如由藹兒舒轉為雀巢 超級能恩,同一品牌不會刺激寶寶胃腸,直到寶寶腸道完全恢復健康。

不適藥物

嬰幼腹瀉不能亂用藥,尤其是抗生素更不能亂用,盲目使用抗生素極其容易造成腸道內細菌滋生。另外成用常用的止吐或止瀉藥也不適合兒童,常用非但不利於病情恢復,還會造成長期腹瀉或過敏。

父母應了解的一些不適合治療兒童腹瀉的常用藥物:

易蒙停——5歲以下兒童禁用

該藥為一種極強的長效抗腹瀉藥物,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如果低齡兒童使用,非常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可能致死(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導)。因此,國內外均限制用於低齡兒。

複方地芬諾酯——2歲以下嬰兒(嬰兒食品)禁用,2歲以上嬰幼兒(幼兒食品)應慎重使用

適用於急、慢性功能性腹瀉及慢性腸炎等疾病的治療,作用亦很強烈。由於國內外不斷有套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導,死亡病例集中於小於兩歲的嬰幼兒。

氟哌酸——12歲以下小兒不宜選用

對致病性和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菌屬等所致的胃腸炎、菌痢有良好療效,臨床套用廣泛,為人們熟知。但因該藥及其同類(喹諾酮類)藥物有引起骨病變的可能。

四環素——8歲以下兒童禁用
對治療感染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但因某些細菌對四環素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較嚴重而療效有所降低。另外,8歲以下小兒套用四環素及同類藥物如土黴素、多西環素等可致恆齒感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長期使用還會損害肝臟。

藥用炭——禁止長期用於3歲以下小兒腹瀉或腹脹

用於治療脹氣及消化不良性腹瀉。但由於該藥吸附作用強助無選擇性,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長活性均有影響,長期套用可影響腸道的營養(營養食品)吸收。
嬰兒腹瀉、腹痛如何護理疼痛劇烈時要把孩子衣服解開,解開衣服孩子會感到舒服,躺下休息時讓其兩腿彎曲以使身體放鬆。另外可撫摩孩子腹部讓孩子躺舒服。 另外,有些疾病如闌尾炎不能給腹部加溫。所以在未弄清腹痛原因前,不要熱敷或冷敷患兒腹部。感冒和著涼引起的腹痛要給熱飲。桔子汁和清涼飲料等含糖量較高,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應加以控制。蘋果有調節腸胃功能的作用,可以擦成果泥餵給孩子,其他水果則不要吃。給易消化的食物,只要能喝水,1~2天內不進食也無大礙。開始進食時要遵守醫囑。要給孩子吃些米湯、溫粥、醬湯等易消化的食品。症狀好轉後也不要馬上給孩子吃油炸和不易消化的食品,要讓他的胃腸得到充分休息。

醫學疾病—兒科

小兒不同於成人,不論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或是在疾病的生生,發展、臨床表現以及診斷、防治等方面,都有許多與成人不同的特點。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按一定的規律不斷地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兒科疾病有很多種,本任務包含兒科57種疾病,是兒科大部分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