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銅器窖藏

喀左銅器窖藏

喀左銅器窖藏,中國遼寧省喀□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出土的西周青銅器。

中國遼寧喀□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喀左所在的遼西大小凌河流域歷來是出青銅器的

喀左銅器窖藏喀左銅器窖藏(圖片稀缺)
地區,喀左縣所出尤多。據傳1941年在喀左咕嚕溝村曾出土大鼎,1955年以來先後6次在馬廠溝北洞山灣子、小波汰溝等地發現了銅器窖藏,所出銅器大都為西周初年燕國祭祀山川時埋藏的禮器。種類有、□、、□、等。大部分器形表現出西周初期銅器的特徵,間或也有末的銅器,如所出簋已有方座雙耳。有的銅器帶有地方特徵,如形尊即為中原周器所未見。喀左西周銅器多有銘文,重要的如□侯盂、斐方鼎、伯矩□、圉簋等。銘文內容大都與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現的青銅器銘文有十分緊密的聯繫,如兩地所見都有□侯,且字型一致,都有“□侯亞□”和“伯矩”以及圉器,證明周初燕國的勢力範圍已經達到遼西地區。

西周初年燕國祭祀山川時埋藏的青銅禮器。發現於遼寧省喀左縣西南大凌河兩岸丘陵地帶的山崗上。

具體情況

1941年,咕嚕溝村出土1件周初的銅鼎,高50多厘米,重70餘公斤,有銘。1955年,馬廠溝出土16件周初銅器,其中有鼎、、盂、、卣、壺、盤和鴨形尊等,盂的銘文為“匽侯作盂”,系燕侯所作的盛食器

1973年,在北洞村兩次發現商末周初銅器。第一次出土5件形制相同的小口廣肩罍和1件,其中1件罍有銘文6字。第二次也出土6件,有方鼎、圓鼎、罍等,方鼎銘文24字,記作器者受到“”的賞賜,器底又有“碁侯亞矣”徽號。1974年,山灣子出土周初銅器22件,其中有鼎、、甗、盂、尊、卣、罍等,有銘文的共15件,其中甗為伯矩所作。

1979年,小波汰溝又出土一批商末周初銅器,其中1件作器者“”,曾參加周王在成周舉行的典禮並受到賞賜。

意義

喀左銅器窖藏的發現,對於研究周初的燕國歷史有重要幫助,所出銅器與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的關係十分密切,不僅兩地銅器銘文中的“匽侯”字型完全一致,而且“碁侯亞矣”也見於傳出北京蘆溝橋的亞盉,伯矩所作之器也曾在琉璃河發現。更為難得的是,琉璃河253號墓發現的方鼎、甗、卣等器,銘文內容與小波汰溝所出圉相同。這些情況說明,周初燕國的勢力範圍,確已到達遼西地區

遼西青銅與孤竹國的傳說

1955年5月12日的一個午間,凌源縣海島營子村民唐永興、張懷仁等六人在一個叫小轉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時,無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銅器。這件銅器讓他們感到新鮮,於是他們在四周繼續挖掘,不料,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銅器。這是解放後遼寧地區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銅器窖藏坑,而且多數銅器帶有銘文,填補了遼寧地區商末周初歷史的空白,意義重大。

一、馬廠溝銅器差點被當成廢銅

唐永興等人並不知道挖出的這16件銅器的價值,於是當作廢銅,由互助組與平房子合作社訂立收購契約。眼看著高古銅器要當作廢銅熔煉。這時,唐永興出於好奇拿著其中一件有銘文的卣蓋(就是現陳列於遼寧省博物館三樓第二展廳的史伐卣)找到當地蒙民完小校長暴鳳賓,暴校長當即與另兩位教師依歷史書籍查對,認出這是周代銅器,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得到訊息後,於6月10日將出土銅器全部取回保存。從發現銅器到入藏博物館,前後還不到一個月時間。之後,這批銅器撥入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除了鴨形尊和燕侯盂調撥到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之外,其餘現均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二、銅器窖藏接踵被發現

青銅器在遼寧地區的大規模發現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進入70年代,喀左、錦州一帶青銅器窖藏的相繼發現,讓人們的目光重新投向了遼西地區。

1973年3月6日,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隊第三生產隊貧下中農在村南一丘岡上挖石頭時,在距地表30厘米深處發現六件排列整齊的青銅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館、朝陽地區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在當地筆架山上探掘時,又發現六件青銅器,包括一件饕餮紋方鼎和一件蟠龍紋蓋罍。這批銅器相距上次發現銅器的地點才幾米遠。專家們把兩次發現的窖藏坑分別編為北洞一號窖藏與北洞二號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灣子村村北棗樹台子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共有銅器三十二件,其中帶銘文15件。這批銅器的發現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馬廠溝窖藏4公里。

在這么小範圍內連續出土四批大規模銅器窖藏,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1979年4月,在遼寧義縣北邊的稍戶營子公社花兒樓大隊,靠近醫巫閭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銅器,共五件。

至此,大規模銅器窖藏的發現才告一段落,然而銅器窖藏相繼被發現,冥冥中似乎預示著商末周初時期遼寧的歷史應該得到合理的解答。

三、孤竹國的傳說

孤竹國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諸侯。傳說孤竹國君有兩位兒子伯夷與叔齊,伯夷為了讓叔齊繼承王位,離開國都,誰知叔齊知道後也跟隨而去,當時正是商紂無道,武王伐商之際,伯夷、叔齊聽到武王伐商的訊息,一起趕去勸諫武王,認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沒有聽從,一舉攻入朝歌,結束了殷商的暴虐統治。伯夷和叔齊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下采苹(一種野菜)而食,有一天,碰到一個老丈,老丈笑著對他們說:“你們二位以不食周粟標榜自己對前朝的忠心,但是你們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道理嗎?你們雖說不食周粟,但是你們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嗎?”二人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決意不吃,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孤竹國到春秋時代還存在,與山戎等一起時常騷擾燕、齊、衛等國。傳統看法,孤竹國的地望在河北一帶,但是北洞窖藏坑中“父丁孤竹罍”的發現,卻把孤竹地望往北推進到了遼西地區。

四、銅器是從中原帶到遼西地區的

考察這批銅器都是中原風格制器,而從這時東北地區的銅器鑄造水平來看,還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批銅器都是從中原帶過來的。那么究竟是什麼時候埋藏的這批銅器?又是誰埋藏的呢?

對於前一個問題,似乎還好解釋,通過考察,得知銅器的埋藏年代應該是周初,並且延續了一段時間。

對於第二個問題,有學者認為應當與此前的紅山文化的壇、廟、冢等祭祀結構聯繫起來考慮,他們既認為紅山

化與商人起源有關,那么,這些銅器的窖藏應該也是屬於埋藏祭祀,並與文獻中商人的“郊”、“褅”等祭祀方式結合起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周初燕文化到達當地的象徵。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如今,這批銅器大部分靜靜地躺在遼寧省博物館的展櫃中,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