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儀

簡儀

簡儀,是元代漢族天文學家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製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複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簡儀的創製,是中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的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基本信息

簡介

簡儀是古代漢族天文學家發明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它與渾儀一樣用於測量天體的位置。但是,渾儀的結構比較繁雜,觀測時經常發生環與環相互阻擋視線的現象,使用極不方便。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將渾儀化為兩個獨立的觀測裝置,安裝在一個底座上,每個裝置都十分簡單實用,而且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餘。因此,古人稱這種裝置為“簡儀”。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按郭守敬所制儀器仿製的儀器中有簡儀一架,明清兩代欽天監用於觀測,以後就留在北京古觀象台,抗日戰爭前遷往南京,現陳列於紫金山天文台

主要裝置

簡儀簡儀
簡儀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365.25日分度。簡儀的赤道裝置用於測量天體的去極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標),與現代望遠鏡中廣泛套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它由北高南低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極軸鏇轉的是四游雙環,四游環上的窺管兩端安有十字絲,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極軸南端重疊放置固定的百刻環和游鏇的赤道環。為了減少百刻環與赤道環之間的摩擦,郭守敬在兩環之間安裝了四個小圓柱體,這種結構與近代"滾柱軸承"減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簡儀的地平裝置稱為立運儀,它與近代的地平經緯儀基本相似。它包括一個固定的陰緯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繞鉛垂線鏇轉的立運環,並有窺管和界衡各一。這個裝置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簡儀的底座架中裝有正方案,用來校正儀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簡儀中正方案改為日晷。
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雙環中間夾著一根裝有十字絲裝置的窺管,相當於單鏡筒望遠鏡,能繞赤經雙環的中心轉動。觀測時,將窺管對準某顆待測星,然後在赤道環和赤經雙環的刻度盤上直接讀出這顆星星的位置值。有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金屬軸,支撐著整個觀測裝置,使這個裝置保持著北高南低的形狀。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

歷史記錄

簡儀的創製,是我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的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郭守敬創製的簡儀,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被傳教士紀理安當作廢銅給熔化了。現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簡儀是明代正統二年到七年(公元1437-1422年)間的複製品。
郭守敬(1231-1316年),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
郭守敬自小師從祖父郭榮學習天文、算學和水利。他對天文學尤其感興趣,常自己動手製造天文土儀器用於觀察天象。公元1276年,元太祖忽必烈下令編制新曆,郭守敬奉命參加修歷。四年後,新曆《授時曆》基本完成。這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曆法,在制定過程中,郭守敬作出了卓越的成績。郭守敬在制歷之初就提出了"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表"。為此,他在三年之內,共設計出簡儀、圭表、星晷定時儀,以及立運儀、日月食儀、玲瓏儀等12種新天文儀器,其精巧程度和準確度大大超過前人。除此之外,他還是位傑出的水利專家和地理學家,曾主持了若干重要的水利工程,至今受到中外專家讚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