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侍讀[明清時期官署名稱]

內閣侍讀[明清時期官署名稱]
內閣侍讀[明清時期官署名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內閣侍讀,官名。清內閣置侍讀,滿族十人,蒙、漢、漢軍各二人。掌勘對本章,檢校簽票。清代內閣設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侍讀、中書等官。 其中學士掌復奏,侍讀學士掌典校,侍讀掌勘校。內閣職務本沿明制,其重要奏章均由皇帝親自處理。雍正年間設軍機處以後,一切奏章均直達御前,對臣下的各項指示,或發諭旨,或用“軍機大臣字寄”的名義下達皇帝的旨意,或在奏摺上直接批示,不再經過內閣。

基本簡介

官署名。明、清時的政務機構。明初,統治者為加強皇帝專制,廢丞相,置華蓋殿、謹身殿、以官名較氏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大學士為顧問。至成祖時,以官品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入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稱為內閣。仁宗以後,內閣權位漸高,入閣者多為尚書、侍郎,且不限於入值文淵閣,凡為四殿(中級、建極、文華、武英)、二閣(文淵、東閣)之大學士,均為入閣,地位接近於宰相。

相關歷史

高翔《清朝內閣制度論述》節選 高翔《清朝內閣制度論述》節選

清代相沿,內閣有三殿、三閣大學士,但因滿族貴族握有實權,參預重要政務者又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內閣的成員,故內閣職權乃趨低落。至軍機處成立後,內閣成為傳布諭旨、發布文告的機構。然名義上,仍為清代的最高官署。詳《明史.職官志一》。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壬戌年))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後,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明史.職官志一》:“大學士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似批答,以平允庶政,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其地]又名內閣。”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大學士何人用何名,由皇帝個別臨時指定。清代大學士與明代不同,官階為正一品,在所有文職中居第一位,並享有最高的榮譽。一般以授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拜相。在公私禮節上都以中堂為稱呼。”

清朝官職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