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祖師

普庵祖師

自東漢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西竺佛教經像傳入中國後,中國寺院供奉的便是四大天王、十二圓覺、二十諸天、十八乃至五百羅漢之類的西天佛像。

個人簡介

自東漢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西竺佛教經像傳入中國後,中國寺院供奉的便是四大天王、十二圓覺、二十諸天、十八乃至五百羅漢之類的西天佛像。宋時稱為“活佛”的濟公雖有“降龍羅漢”的美名,當他前往羅漢堂中報到時,畢竟比西天羅漢遲來一步。在江南的一些寺院中,他只好站在過道旁,而在北京碧雲寺里,他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只能蹲在屋樑上。

然而,卻有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僧人,為自己在佛殿中找到了一個位置。一般佛寺大殿正中法壇,供奉釋迦牟尼,佛壇背後,通常塑一堂“海島觀音圖”。其中就有一尊稱為“普庵祖師”的中國僧人,這位普庵祖師,乃是土生土長的江西宜春人。

普庵,俗姓余,名印肅,號普庵,世居宜春縣石里鄉太平里,即今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余坊村。唐時,精通風水的司馬頭陀和尚,曾到此地,並留下鈴記云:南山有個七星嶂,亥脈宜丙向,面前峰秀似懸幡,佛祖不為難。果然,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11月27日,余坊村一戶余姓人家室內祥光燭天,隱現蓮花,普庵出世了。六歲時,其夢見有僧點其胸,醒來但見胸前有赤點大如櫻桃,知非凡物,遂出家拜慈化寺正賢和尚為師。一日,正賢授普庵《法華經》,普庵卻說:“諸佛玄旨,貴悟於心,數墨循行,何益於道!”一番話顯示出普庵對佛道與眾不同的領悟。

據說,普庵之得道開悟從《華嚴經》而來,當他讀至“達本情亡,知心體合”時,遍體流汗,豁然大悟,曰:“我今親契華嚴境界矣。”元代大詩人虞集游慈化,感普庵閱《華嚴經》而開悟,吟道:“爐香滿室雨垂簾,借得方床午睡酣,泉上老龍還記取,山翁曾此聽華嚴。”

普庵入主慈化寺是在宋高宗紹興23年(1153年),但他並不常住寺內,往往藜權芒履,勵精行道,四方來投者,隨機誘引,得其心傳而成正果者無數。又好以異術神技為民眾驅災除病,故善聲載道,名動禪林。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普庵以原寺所處“地氣索莫”難成氣候,決定另擇新址重建梵宇,一日來到南泉山,忽見一人身高八尺,紅髮披肩,蒼髯掩口,普庵問:“爾何方神祇?”那人道:“小神奉玉帝之旨,守護此地,候普庵僧五百年矣。”普庵笑道:“貧僧正是普庵。”於是普庵在南泉山開基興工建寺,兩年後寺成,今日慈化寺址便是800餘年前之舊址。

普庵善神術,屢屢為民禳災去病,救旱抗洪。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禪師”;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濟禪師”;因禳疫加封“真覺禪師”。鹹淳四年,又封“昭賜禪師”,大德四年,加“大德禪師”,皇慶元年加封“慧慶禪師”。至明代時,普庵被抬高到菩薩的地位。明永樂皇帝評說普庵:“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哲學悟於群迷,普利益於庶類,如溥甘霖於六合,膏澤均沾,猶現滿月於千江,光輝旁燭。”

普庵不僅神術高超,其佛學功底亦不比尋常,一冊《普庵語錄》,明成祖朱棣嘆為“其精深也,非想像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虛空之可似”。明進士鄒元標讀之,認為其“直接如來正宗”。

個人著作

普庵圓寂之前,曾花費5年功夫,刺血泥金,書寫了一部《金剛經》。這部供奉在慈化寺的血書《金剛經》與珍藏在臨江慧力寺的蘇東坡手書《金剛經》碑,都是江西境內極負盛名的佛寺鎮寺之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