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丁學名:Pitta oatesi
英文名:Fulvous Pitta
別 名:鍋巴雀
栗頭八色鶇屬於鳥綱、雀形目、八色鶇科、八色鶇屬。
外形特徵
體長24O-26O毫米,體重100-135克。頭部栗褐色;前額、兩頰、頸側、喉至上胸渲染粉紅色;上體、尾表暗綠,腰沾藍色,上背栗褐色。下體茶黃,肛周呈棕白色。上嘴黑色,下嘴黃褐色;眼虹膜棕紅或紅褐色;跗跖灰白色或角褐色。頭頂至後頸均為亮金栗色,與其他八色鶇的區別明顯。背部為銅綠色,具黑褐色矢狀斑紋,腰沾藍色,比較鮮艷而富於金屬光澤。雌鳥的體色與雄鳥相似,但顏色不如雄鳥鮮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中國分布於雲南盈江、潞西、孟連、勐海、屏邊、綠春、河口、馬關等地。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中,單個或成對在林下陰濕處活動覓食,喜在夜間鳴叫。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兼吃種子和果實。不結群,冬季或夏季均見單個或成對活動。腳長而強健,善於奔跑、跳躍,頻頻用腳翻轉地上的枯枝落葉,尋找食物。以鞘翅目鍬甲科及象甲科昆蟲、膜翅目螞蟻、蚯蚓、白蟻,以及種子和果實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生長繁殖
繁殖期因地區而有所不同,在緬甸,產卵季節主要是在5月至7月,在泰國是8月至9月,在印度次大陸最遲是9月中旬至10月。一般選擇雨季中間或快結束的時候。巢大部分築於高濕度森林中,建在林區非常深和陡峭溝壑,岩石峭壁,巨石上的苔蘚和蕨類植物上。
通常營巢於竹林、次生林或灌叢中地上,很少到茂密的森林中營巢。但也有的巢建在樹上,入口處正面臨樹,其中只有部分可以接近巢。可允許成鳥監視潛在的入侵者並在面臨危險情況下迅速逃生。放置在樹木上的巢約50厘米寬,20厘米深,入口處直徑為9厘米。修建的巢像一個留下入口的鬆散球狀,結構較為粗糙,主要用細枝、竹葉、苔蘚、地衣、草莖和根構成,巢口多開在近地端處,一般多有落葉或其他碎片等隱蔽物將巢掩埋。在由竹子為主的地區,建巢的是主要構材中竹葉就占了很大比例。巢安放在距地面不同的高度,從2.50米至4米。每巢產4-5枚卵,最多達7枚。顏色從淡紅色、暗紫色或白色有所不同。雌雄共同建巢、孵化和餵雛的。孵化持續約17天。
亞種分化
栗頭八色鶇滇南亞種(學名:Pittaoatesicastaneiceps),俗名粟頭八色鶇雲南亞種。分布於越南、寮國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越南沙壩。栗頭八色鶇指名亞種(學名:Pittaoatesioatesi)。分布於緬甸、泰國、寮國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