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亞當斯的教育》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培養了兩位美國總統的家族的繼承者自傳,19、20世紀之交美國精神的代言者,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亨利·亞當斯的教育》
作者:(美國亨利·亞當斯(1838-1918年)
類型:自傳
成書時間:1907年

背景搜尋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亨利·亞當斯
亞當斯出生於波士頓,從小在這個東部城市長大。他在哈佛大學德國接受教育。南北戰爭期間他居住在英國,當時他的父親美國駐英公使,亞當斯擔任了父親的秘書,接觸到了那個時代政治權力的中心。
他在寫過幾篇規規矩矩的論文以後,放棄了對政治生涯模糊的志向,離開了華盛頓。1870年到1877年他在哈佛大學做了7年歷史教授,並任《北美評論》編輯。1872年與瑪麗安·胡珀結婚後又回到華盛頓居住。其妻於1885年自殺,他坐臥不安,便到世界各地旅行,間或回華盛頓居住。通過大批信件朋友保持聯繫。
1918年,亞當斯在華盛頓去世。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他留下了九卷本的《美國史》;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代言者,他留下了《亨利·亞當斯的教育》。
推薦閱讀版本:周榮勝、嚴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精要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美國密西西比河景色
這是一個教育故事,而不是歷險記。它想要幫助年輕人,幫助那些想尋求幫助的聰明人,而不是為了逗人開心。一旦領悟了這個故事的真諦,一個人在教育上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就不會再困擾他;只有個人本身的原因才可能使他心情煩躁。或許亞當斯不值得教育。絕大多數精明的評論家都傾向於認為,在一百人當中,幾乎只有一個人擁有這樣的頭腦。這種頭腦能力反抗來自周圍環境的、基於各種目的強加在個人身上的強制力量,而且在這些反應當中,至少有一半的反抗是不適當的。對於這種頭腦進行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它在做出反抗的時候充滿活力與效率。毫無疑問,大致來說,世界上並不總是有那么多靈敏的頭腦,能夠從容應付突然來臨的外在世界的惰性,比如像亞當斯所遇到的那種惰性。然而教育應該試圖減少障礙、減少阻力、激發人的精力,應該訓練人們的頭腦能夠做出反抗,它不是隨意的反抗,而是有選擇的反抗,抗拒那些攫住他們人生的那些強制力量。一個人在年少的時候知道哪些具體的東西並不重要,他應當明白的是懂得如何去學習。縱觀人類的歷史,人們白白浪費掉的精神資源,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而且正如這個傳記所展現的,社會造成了這種浪費。毫無疑問,教師正是罪魁禍首,然而這個世界在為他撐腰,並從他的課堂上選擇學生。道德具有使人不得不服從的巨大力量。只有那些精力充沛、適應力強、天賦最好的人才能克服阻力,或者惰性,並且需要用三、四個月的時間來達到這個目標。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名畫音樂課
不管適當還是不適當,亨利·亞當斯於1871年結束了對自身的教育,並像他的鄰居一樣,開始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套用於實際中。20年後,他發現自己走到了路的盡頭,已經可以總結結果了。他不抱怨任何人,因為每個人都對他很和善;他從來不曾碰到過敵意、壞脾氣或是不禮貌之舉。他發覺年輕人能夠對建議做出迅速的反應,這對他來說,是始料未及的。由於他一貫對世界滿腹牢騷,他不明白他為什麼沒有可抱怨的。
在這20年裡,他埋頭苦幹,幹完了人們意想不到的工作,超過了自己應該分擔的那一部分。僅僅是他的出版物的卷數加在一起的數字,就是極其驚人的。他覺得這些東西還能在公共圖書館中的書架上找到。他不知道他是否在從事一項有意義的事業。他起早地的工作,他的大多數朋友甚至藝術家也是如此,他們中沒有任何人會自以為是地認為,他們成功地提升了社會的水準,或者感覺到特別看重他們那個時代的方法風格。實際上,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社會的水準。
老一輩人對於這種努力已經殫精竭慮,這點從亨利家族的努力中就能看出來。但是1870年以後出生的那一代人卻更為引人注目。這不是因為公共財富增多或者人口增多,而是他們一意孤行。30年代出生的人中,相當多的已經功成名就———菲利普·布魯克斯亨利·詹姆斯約翰·拉法吉等等。但是他們的學校冒出了一批新秀,許多40年代出生的人,都可以算作新的力量。
在所有這些人當中,亨利·亞當斯過著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他和其他人一樣努力去消除階層的隔閡。這種彌合沒有取得什麼輝煌的成就,但是他們20年以來一直孜孜以求,耗費了極大的耐心和努力,就好像這種追求可以給他們帶來名望權力似的。直到最後,亨利·亞當斯認為他已經充分盡到自己的責任,他已經對社會有所付出。他本來無比驚訝地發現他享受了美好的人生,而且或許會樂此不疲。他想他應該滿足了,但由於不能從中受到任何教益,他厭倦了,他開始懶得動了。就像一匹精疲力盡的老,他退出了賽跑,離開了馬廄,尋找在遙遠的過去曾經去過的草原。1871年,教育終止;1890年,生活結束。其餘的一切都無關緊要。

專家點評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學習的少女
美國藍登書屋現代文庫英文文學小說前十名中,排名第一的是亨利·亞當斯所寫的《亨利·亞當斯的教育》。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政治家亨利·亞當斯用第三人稱寫的自傳,也是享譽世界的經典傳記。亨利·亞當斯的傳奇可以稱為“一分鐘經歷一個世紀”。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研究20世紀的多樣性。企圖用亞當斯自己的生命史,顯示比較寧靜的機械時代過後繼之而來的電氣時代的混亂。這裡沒有聖母,人們面對著的只是不能安慰人的發電機。所有事物都在火熱的轉變之中。這本書結合自傳、德式教育小說和對一個時代的批判性評價,它的主題和真正意義,使它超越了歷史的範圍。閱讀本書是一個歷史哲學思辨過程。雖然早在1907年亞當斯就自費印刷出版自傳,但遲至1918年才公開面世。它很快成為長盛不衰的暢銷書,並在作者去世後的1919年獲普利茲獎
關於亞當斯,人人都能想到的當然是他的身份地位。亞當斯家族與美國歷史、與美國民主體制的確立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他的遠祖塞繆爾·亞當斯親自參與了美國獨立革命的發起和組織工作;曾祖父約翰·亞當斯,是美國《獨立宣言》的四個起草人之一,曾任第一屆副總統,第二屆總統;他的祖父約翰·昆西·亞當斯,在美國獨立後曾先後任駐普魯士、荷蘭和俄國的大使,眾議院的議員(麻薩諸塞州),國務卿,後成為美國第六屆總統。他的父親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擔任美國駐英大使。這樣顯赫的家族背景在當時除了華盛頓富蘭克林傑弗遜三位合眾國的創始人,幾乎無人能比。亨利的母親是波士頓首富皮特·查頓·布魯克斯女兒政治與財富的聯姻使亞當斯家族一躍而為美國的“第一皇族”,真正首屈一指的家族。家族給了他顯赫的後台和從政的最佳捷徑,他作為父親私人秘書,曾經周旋出入於歐洲各國的政治外交文化界,與那裡的政界名流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接觸。他得到了那個國家、那個時代所可能給予的最好的教育。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插圖
作為一個“大部分處於19世紀”的人,亨利·亞當斯對20世紀的非理性有所預言,他16歲時就預感到20世紀將是“不確定的”,而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也同樣沒有讓老年的亨利·亞當斯覺得世界發展的趨勢更清晰,這些新技術反而讓世界“更複雜,更混亂”,由於對自身以及世界的未來舉棋不定,亨利·亞當斯在美國東北部度過了他規矩的青春期,而不是像同齡的其他孩子,果斷地投身西部,要么就服兵役,加入南北戰爭。亞當斯和當時整個時代的總體風尚是格格不入的,時代推崇行動,亞當斯卻選擇了思考,對世界以及自我進行反思。
人們有一切理由可以相信亨利是會效法他的先輩的。可是亨利卻選擇了一個歷史旁觀者角色,在名義上,他始終是一個歷史學家。他是一個最生動的悲觀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失敗者。他發現他不能躋身美國政壇,成了一個最鬱鬱寡歡的人,他認為自己失敗得很慘。他把亞當斯家族的命運看成是美國國家,甚至更廣闊地說成是整個世界的命運。亨利的謙虛,在懷有敵意的批評家看起來,似乎是狂妄自大的最高表現,人們對於他究竟是執拗成性,還是對於他時代的分析也不見得比別人深刻這一問題始終爭論不休。他的確有一點“帝座我不可得,公爵我不欲為”的神氣。
他不在政壇上發揮對國家的作用,只按照自己的方式愛他的國家。他的興趣廣泛,涉及眾多的領域歷史人類文學批評哲學繪畫雕塑科學哲學史等等。他藉助自己特殊身份和地位,這使他有可能站在歐美政治的一個聯結點上,並且從西方政治中心的內部進行觀察和思考,來研究美國的歷史,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闡釋。他中年時在華盛頓研究歷史,曾對一位英國老朋友查爾斯·米·蓋斯凱爾說,美國是“世上惟一使人甘於為之工作,樂於為之工作的國家”。1870年,哈佛大學校長查理斯·艾略特,想聘請他出任中世紀歷史的教授。亨利謙虛地說:“校長先生,我真的一點兒都不懂中世紀的歷史。”而艾略特校長則不客氣地回答說:“如果你能夠為我舉薦出一位比你懂得更多的教授,那我就聘請他。”結果亞當斯接受了聘請。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亨利·亞當斯的教育》
如果說他的作品不是他那個時代美國的典型產物,那么,誰的也不是了。
亞當斯在這部自傳加上一個副題:“關於20世紀多元性的研究。”這正是亞當斯對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飛速發展的工業文明的反思。
當時歐美工業革命進入急速發展時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對這個激烈變化中的世界感到越來越陌生。那些思想界的精英,科學界的權威們,眼看著往日信奉的科學真理被一條條地推翻改寫,他們也都感到困惑萬分、無所適從。身處劇變之中的亞當斯,閱讀了當時英、德、法等國最著名科學家對於世紀之交科學進程的各種評估論著,雖然他對其中許多具體的論述不甚了了,但這些理論的總體指向和基本的結論,卻讓他感到支撐他信仰的認知基礎在像流沙一樣地逝去。他發現“無序成了一個基本事實,甚至在巴黎也不例外”;他發現,“對於托馬斯·阿奎那,宇宙是一個人;對於斯賓諾莎,是物質;對於康德,真實是‘我’的本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信念和絕對的必需;而對於朋加萊(法國數學家),它則是權宜之計;而到了卡爾·皮爾遜(英國數學家、統計學家優生學家)那裡,它僅僅只是交流的媒體”。以往的科學研究都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存在,經院哲學信奉的是“一個上帝,一條法則,一個元素”。可是,突然之間科學抬起頭來,將這一切都否定了。面對著這一切,亞當斯得出結論說:“1900年出生的孩子,將來到一個新的世界,它將不是一個統一的世界,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約翰·亞當斯
對自己的信仰基礎開始懷疑的亞當斯,顯然已沒有了任何的自信和自豪,他以一種“懷疑、超脫和冷眼旁觀”的態度,一種對世界感到厭倦、對現代科學歷史感到無可奈何的態度,深深陷入了對自己一生的回憶。他不是要回憶自己的一生有過怎樣的冒險經歷,而是要對自己在人生大課堂中的進退得失重新做出評價。他把自己當作這樣一部小說的主人公,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著自己追求知識、接受教育的經歷。通常的“教育小說”都是敘述主人公成長、成熟、成功的經歷,而亞當斯卻幾乎是在哀嘆自己“失敗”的一生。他覺得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和獲得的知識,絲毫也沒有使自己聰明起來,沒有能使他獲得足以應付複雜世事的能力。面對著日趨紛繁複雜的世界,他感到自己所有的知識都已經過時,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知所措的迷惘,甚或說是一種徹底的絕望。
然而他自己也未曾想到,正是他的這種對世界的根本性懷疑和厭倦失望情緒,卻恰好與接踵而來的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的時代精神不謀而合。為此,他這部起初只印了100本、只打算在私人友好小圈子中傳閱的自傳,居然就因為這種所謂的“先見之明”,一躍而成為20世紀的美國青年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時代的必讀教科書
如果《亨利·亞當斯的教育》只在感傷過去,一定會使人厭煩。整本書是一部輝煌的文獻,態度謙虛,介紹了不少觀念,品評了許多人物,他以簡潔機智的文筆,他以特有的表現方法,使我們渾然忘記了他的悲觀態度。他描繪的圖畫就像藝術品那樣真實。它是時代的不朽寫照。
今天來讀這本書,也許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冗長,尤其亞當斯喜歡用一個長句套一個長句,就像研究古老歷史的因果關係一樣,也許有的人還會覺得亞當斯在書中表現出來的患得患失的情緒頗為拖泥帶水。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亨利·亞當斯仍然是一個胸懷大志的美國人,在充滿混亂與暴力的20世紀,他作為一個浪漫主義文人,一生都在追求生活的意義與歷史的意義。他崇高的期望在他那個時代和他那個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上也沒有實現。然而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自我批評自我懷疑的精神,使他成為那個時代美國精神的最好闡述者

妙語佳句

無論何種事業,如商業、政治,均不能與教育分離,無教育則無各種事業。
1900年出生的孩子,將來到一個新的世界,它將不是一個統一的世界,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

相關詞條

亨利·亞當斯;教育;自傳;美國;文學

相關資料

《亨利·亞當斯評傳》;《亨利·亞當斯傳》;《亨利·亞當斯文集》;《美國史》

詞條分類

亨利·亞當斯;美國;教育;自傳;文學;世界歷史名書;傳世經典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