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迷蹤拳](/img/6/16a/nBnauM3X4EDN3kDNzATNwgzN4ITM3ATNwQDNwADMwAzMxAzLwU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迷蹤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據史料記載,它出自少林,最早為達摩所創。相傳,宋代的周侗精習此藝,其弟子林沖、盧俊義也是習練此拳的高手。迷蹤拳傳入滄州青縣,在清代乾隆年間。當時的山東泰安人孫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習樹年,迷蹤拳藝爐火純青,被人尊為“萬能手”。孫通因犯命案去東北避難,途中,在青縣和靜海縣交界的大屯村和靜海縣小南河村分別傳下迷蹤拳。此後迷蹤拳分兩個渠道傳入青縣,在青縣又分兩支廣泛流傳。
作者資料
李玉川,河北省滄州市青縣人,1951年出生。既嗜拳術,又喜文墨。8歲始從名師學練迷蹤拳,數十年練功不輟,系、全面掌握迷蹤拳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他博學多求,勤練精研,先後學練了八極、八封、意拳等原術多種。同時,他重視對武術理論的研究,閱讀了大量武術史料和書刊,寫下了很多的讀書筆記,致力探求武術之真諦。1996年8月,在青縣成立迷蹤拳協會時被推選為協會主席。2001年9月,在青縣迷蹤拳協會改建為研究會時被推選為會長。作者為滄州市武協委員,中國迷蹤拳當代重要代表人物。近幾年來傾心於對迷蹤拳的研究、整理和傳播,撰寫系列叢書,錄製“中華武術發現工程”系列光碟。在《精武》《武林》《中華武術》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多篇。為培養武術人才建立了全國獨一家迷蹤精武館,任館長、總教練。
劉俊琦,河北省滄州市青縣人。1956年出生。自幼師從於迷蹤拳名師王朝選先生,擅長迷蹤拳、械及本門功法,兼練其他拳術多種。從事武術研究、教學訓練二十餘年。 作者現任東方武術館館長、總教練。其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入滄州體校、河北體院、天津體院、北京體育大學學院校武術系,為國家輸送和培養了一些人才。
簡介
![迷蹤拳](/img/1/ca3/cGcq5CM0EzX1czMxYTM3gzN5gzN4ITM2YTM2IDMxADMwAzMxAzL4c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古拳譜記載迷蹤拳:“此拳根系山東兗州府,蔓延河北滄州城,岱嶽孫通尋武師,投奔兗州學迷蹤,藝成尊師訪高友,大江南北走遍城,廣徵博採藝大進,又入少林演武廳,三番五次再改進,爐火純青集大成,回鄉探師逢師妹,切磋武功動刀兵,誤傷師妹張玉蘭,愧對恩師無自容,外走他鄉傳武藝,最後定居滄州城(現姚官屯),繼續收徒數百個,從此迷蹤滄州生。”
迷蹤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它為達摩祖師所創,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習練者高手輩出,宋朝周侗精於此藝,所傳弟子甚眾,抗金名將岳飛,《水滸》108將中的林沖、盧俊義、武松等均為周侗之徒。
此拳傳至滄州,青縣為清朝乾隆中期,至今二百多年,其時山東兗州張先師的親傳弟子孫通練習迷蹤藝達到爐火純青。因誤傷其師妹犯下命案逃離山東來到滄州傳下迷蹤拳。
當時孫通傳藝區域分為五支
第一支:滄縣蘇家園的呂銅錘為代表。
此支傳播面為滄州東北部,含黃驊、青縣。周達、王玉山、黃德貴、吳鳳山、楊金榜、王長榮、黃鳳山、左清和是近代當地名師。此支第八代傳人楊玉周、褚學發、李玉川、張義田、胡廣明、劉永澤、王樹田、李玉橋、劉俊琦等在各地廣招弟子傳授此藝,並於公元2001年經政府批准成立了青縣迷蹤拳研究會,並將此藝著書發表。
第二支:東光縣的霍旭武為代表。
此支後來遷居靜海小南河村。此支在傳播中有創新改造,編有“霍式練拳七十二式”。霍旭武之孫霍元甲在清朝末年應上海陳公哲之邀創“精武館”並挫敗洋人大力士而聞名中外。
第三支:滄州東郊的陳萬善為代表。
此支陳鳳岐、陳友亮成為當代名師,並於1992年將此藝著書並譯成英文版在國內外發行。
第四支:滄州李龍屯廟內住持智元和尚為代表
此支在其周圍各村廣為傳播,清末出硬功名家上官長元,人稱“官鐵人”。
第五支:滄縣科牛余氏為代表。
余傳高家口劉氏、劉傳高氏,後輩高玉廷是傳播該拳的佼佼者。遵照孫通遺囑,在其授徒區域,將其恩師張先師排為第一世。
迷蹤拳在滄州、青縣已傳九世。
迷蹤拳,又名迷宗拳、迷路拳,迷蹤藝。原名燕青拳。這些拳名和這種拳術產生的傳說有關。例如,一說此拳起源於唐末,傳至宋代時由盧俊義在少林寺加以發展而成。盧俊義收燕青為徒,並同上梁山泊。
盧俊義引退後,燕青廣泛傳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說法是燕青門徒歲佩服燕青的拳藝,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隱燕青之名,將燕青拳改稱為秘蹤拳。又傳說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時,雪上未留足跡,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稱此拳技術為迷蹤藝。燕青拳後來傳到清代的孫通,孫通是山東省岱廟人,先從兗州張某學拳,後遊歷各地,晚年隱居河北滄縣教拳。
在滄縣,以陳善為主的一派,稱此拳為秘蹤拳,由滄縣移居到河北省靜海縣的霍姓一族,稱此拳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後出名於霍元甲,迷蹤藝遂聲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傳到山東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帶與八番拳結合,又形成“燕青十八翻”的一派。
又一說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據“燕青十八翻”創立,又有說是因為該套拳法源於河北的燕州和山東的青州一帶,故名燕青拳。因來源不明,故又被稱為“迷宗拳”,又因為拳法奇特,又名“迷蹤拳”,後被霍元甲所發揚光大。但這些說法都無法確定其可靠來源。還有人說,迷宗拳本為霍元甲所創的迷蹤拳或迷蹤藝,直到1981年拍攝電視劇霍元甲的時候,才被編導根據電視情節而改名為“迷宗拳”。
迷蹤拳的身法輕靈,拳快步松,上三路占七分,下三路占三分,霍家迷蹤拳是各家武術套路的綜合,由於霍元甲對各家武術種類的了解才能融會灌通這套重實戰的拳法。
迷蹤拳其中一個套路迷蹤長拳,動作緩慢輕鬆,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誤以為是太極拳。迷蹤拳是以技擊實戰著稱於世的。迷蹤拳的實戰技法基本功夫習練法——單人空擊練習是其中之一。迷蹤拳實戰技法基本功夫習練法——單人空擊練習是根據老拳譜的要求,對身體從頭到腳一些主要部位進行練習,從而能夠提高這些部位的實戰擊打能力。這十三個主要部位練習的主要動作,每個動作都有它的實戰技含義,對習練迷蹤拳的愛好者有很大幫助。
特點
迷蹤拳的特點是動作輕靈敏捷,靈活多變,講究腰腿功,腳下厚實,功架端正,發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獨具風格:眼神集中一點,兼顧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氣力。腿法要求勁足力滿,乾淨利落。各種拳套大多由各種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躍等50多個動作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滾、擄等擊法,下肢有跳、截、掛、纏等腿法,配合靠、閃、定、縮等身法,組成技擊性很強的攻防技術。其步法強調插襠套步,閃展騰挪,竄蹦跳躍。
流派
陳善派
霍家派
張耀庭派
迷蹤拳最早是達摩所創是少林最古老的拳種之一歷經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其拳種自成一派從實戰出發,其招式多變往往是指東打西指上打下指左打右,讓對方防不勝防。後來被一位霍式前輩學去並由霍元甲發揚光大。
名家大師
李玉川,河北省滄州市青縣人,1951年出生。既嗜拳術,又喜文墨。8歲始從名師學練迷蹤拳,數十年練功不輟,系統掌握迷蹤拳的理論、拳法和功法。他博學多求,勤練精研,先後向有關師友學習八極拳、八卦掌、意拳(大成拳)。同時,他重視對武術理論的研究,閱讀了大量武術史料和書刊,寫下了很多的讀書筆記,致力探求武術之真諦。作者為青縣迷蹤拳第七代掌門人之一。1996年8月,在青縣成立迷蹤拳協會時被推選為協會主席。2001年9月,在青縣迷蹤拳協會改建為研究會時被推選為會長。作者近幾年來傾心於對迷蹤拳的研究、整理和傳播,撰寫系列叢書,錄製系列光碟,傳授弟子。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錄製的光碟列入“中華武術展現工程”,在《精武》《武林》《中華武術》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