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拳譜記載迷蹤拳:“此拳根系山東兗州府,蔓延河北滄州城,岱嶽孫通尋武師,投奔兗州學迷蹤,藝成尊師訪高友,大江南北走遍城,廣徵博採藝大進,又入少林演武廳,三番五次再改進,爐火純青集大成,回鄉探師逢師妹,切磋武功動刀兵,誤傷師妹張玉蘭,愧對恩師無自容,外走他鄉傳武藝,最後定居滄州城(現姚官屯),繼續收徒數百個,從此迷蹤滄州生。”歷史
迷蹤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她為達摩祖師所創,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習練者高手輩出,宋朝周侗精於此藝,所傳弟子甚眾,抗金名將岳飛,《水滸》108將中的林沖、盧俊義、武松等均為周侗之徒。此拳傳至滄州,青縣為清朝乾隆中期,至今二百多年,其時山東兗州張先師的親傳弟子孫通練習迷蹤藝達到爐火純青。因誤傷其師妹犯下命案逃離山東來到滄州傳下迷蹤拳。
分支
根據當時孫通傳藝區域大體可分為五支:第一支:滄縣蘇家園的呂銅錘為代表。此支傳播面為滄州東北部,含黃驊、青縣。周達、王玉山、黃德貴、吳鳳山、楊金榜、王長榮、黃鳳山、左清和是近代當地名師。此支第八代傳人楊玉周、褚學發、李玉川、張義田、胡廣明、劉永澤、王樹田、李玉橋、劉俊琦等在各地廣招弟子傳授此藝,並於公元2001年經政府批准成立了青縣迷蹤拳研究會,並將此藝著書發表。
第二支:東光縣的霍旭武為代表。此支後來遷居靜海小南河村。此支在傳播中有創新改造,編有“霍式練拳七十二式”。霍旭武之孫霍元甲在清朝末年應上海陳公哲之邀創“精武館”並挫敗洋人大力士而聞名中外。
第三支:滄州東郊的陳萬善為代表。此支陳鳳岐、陳友亮成為當代名師,並於1992年將此藝著書並譯成英文版在國內外發行。
第四支:滄州李龍屯廟內住持智元和尚為代表。此支在其周圍各村廣為傳播,清末出硬功名家上官長元,人稱“官鐵人”。
第五支:滄縣科牛余氏為代表。余傳高家口劉氏、劉傳高氏,後輩高玉廷是傳播該拳的佼佼者。
遵照孫通遺囑,在其授徒區域,將其恩師張先師排為第一世。
迷蹤拳在滄州、青縣已傳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