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我們從電視節目或圖片上,看到美麗可愛的動物時,我們感到愉悅和欣喜;當我們獲知一些野生動物被獵殺或看到一隻只血淋淋的動物或僵硬的屍體時,我們感到震驚,感到憤慨,心中會有隱隱的傷痛。
然而,有一種情況更多見。當成排的樹木被砍伐,成片的森林被毀壞,許多人無動於衷;當高樓大廈一幢幢從荒野中拔地而起,城鎮、廠礦和道路不斷向山野延伸,人們似乎只認為這是一種發展和進步,卻很少有人想到,這是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蠶食和入侵。
陸地上是這樣,水下的世界也如此。人們感受的大多是飲用水的變質和污濁的腥臭味,而對於漂浮在水面已經死亡的魚類,卻好像沒有更多的感覺。它們如何生存,我們還能捕到魚嗎?應當有更多的人去想,去思考。
人類要發展,動物要生存。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發展時,高興是應當的,但同時你是否想到,這樣會影響動物的生活,甚至生存。如果是這樣,你該怎么辦?96歲的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這部思考人生的書中,有一篇《記比鄰雙鵲》。老人從居住的三樓窗外,看著一對喜鵲夫婦在柏樹上築巢、育雛,她甚至親自去撿一些細小的樹枝,放在窗台上供它們築巢用。一直到後來,因為風雨導致雛鳥死亡,親鳥悲哀傷痛之至。一年之後,這對喜鵲又回來了,它們艱難地拆除舊巢,又到別處重築新巢。文章中透露著作家對生命的深切關愛,而不僅僅是對喜鵲的喜愛和對育雛的好奇。楊絳從小鳥的生死和親鳥的一次次築巢中,感悟著人生的真諦。
編輯推薦
昔日的家鄉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海雪原,風和日麗。我們眼中現實的家鄉是黃土高坡,是長江濁浪,是荒山禿嶺,是塵土飛揚。而我們憧憬、追求的未來,是綠色的未來,是綠色的家園。
特色
從距離地球45000公里的太空上回望,我們會發現,地球不過是一個藍色小球,就像小孩玩耍的玻璃彈珠。但就是這么一個“藍色彈珠”,卻養育了無數美麗的生命,承載著各種各樣神奇的事物。人類從這個小小的星球中誕生,並慢慢成長,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時代一步步走來,到今天社會文明、人丁旺盛、科技發達,都有賴於這個小小星球的呵護與仁慈的奉獻。
當人類逐漸強大,有能力啟動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他卻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因為到目前為止,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只有一個家園。
地球上有兩種重要的色彩,一個是藍色,一個是綠色,藍色是海洋,綠色覆蓋大地,在太空看地球是藍色,生活中卻是綠色環繞,這兩種色彩覆蓋著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原始生命從海洋中孕育,在森林中成長,經過漫長的進化造就人類,有了水和植物,再通過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能源,萬物因此獲得生機,地球因此成為人類的家園。但是,人類在和以綠色植物為主體的自然界和諧相處數百萬年後,危機出現了,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上的綠色正在快速地消失。
後記
野生動物與人類:未完的故事。
在本書的寫作即將完成時,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冠軍和他的合作者對北京人年代的最新測定結果,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時代距今約77萬年前。這個結果比曾經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北京人生活在四五十萬年前,提前了20多萬年。
將北京人生活的年代提前到地球的一個冰河期,表明這些原始人類在一個相當寒冷的時期,就在那裡生活。這讓人們感到,古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
人類從誕生之時,就與動物為伴。從狩獵動物到馴養動物,70多萬年,野生動物為人類提供了不盡的生活資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野生動物,人類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既不會有營養豐富的肉食美味,也難以有人類強健的軀體。如果沒有追逐野曾.的驚險和刺激,也就沒有迷人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沒有美麗的賀蘭山岩畫和陰山岩畫。如果沒有龜甲和大型動物骨骼,也就沒有華夏的甲骨文,人類的早期文明會怎樣書寫,我們誰都猜不誘。
科普讀物(九)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