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終結的方式有很多種:一種人工合成的病原體被釋放;一場世界範圍的核戰爭爆發;一次超級火山爆發噴出的煙塵遮蔽了太陽;一顆巨大的隕星撞擊地球;一群可以自我複製的納米技術機器人統治了世界……
有生存就會有死亡,人類和地球也不例外。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馬丁·里斯指出,隨著科學這把雙刃劍的日益鋒利,保持地球“健康”的難度越來越大。據里斯據計,地球遭遇毀滅災難打擊的幾率已經從百年前的20%上升到今天的50%。
媒體推薦
科學家形象地把太陽風暴比喻為太陽打“噴嚏”。太陽一打“噴嚏”,地球往往會發“高燒”,荷蘭的天體物理學家萬·傑爾·梅爾根據最近幾年太陽核溫度變化的數據,得出駭人聽聞的結論:現在太陽正發生的一切類似超新星爆炸前的變化。
地球在歷史上曾經飽受外來傷害,這些傷害導致很多生物在地球上永遠消失。科學家最近終於弄明白了2.5億年前行星撞地球的來龍去脈。他們認為,那次突然而至的滅絕,那是地球有史以來傷得最重的一次。
伽馬射線爆是迄今人們所知道的最具破壞力的爆炸。恆星在它生命的晚期爆炸形成黑洞,從其兩極發出大量伽馬射線,而這些射線在10秒鐘以內就可以在宇宙的另一端探測到。
如果人類有一天真的製造出黑洞炸彈,那么一顆黑洞炸彈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將相當於無數顆核子彈同時爆炸,它至少可以造成10億人死亡。
科普讀物(九)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