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體驗
我陪一行外地慕名而來的朋友拾級登山,週遊諸景,細閱清規,明心見性。一個多小時的遊覽,我們已是汗 流浹背,口乾舌燥,於是尋到了茶室。
茶室在山陰,此處綠樹映掩,素竹弄影,涼爽宜人。我們剛剛坐定,僧人就為我們送來了一杯杯熱茶。我急切啟蓋,一陣別樣的清香撲鼻而來,不如烏龍的醇香,不比龍井的清悠,不似普洱的老陳,它獨有一種鮮冽的岩味草香,一種更親近於大自然的野風。
我們忙於喝茶品茗,主人則熱情地介紹五峰山茶獨特的沖泡方法。他用開水燙過茶杯後,置入一撮龍鬚翻卷、長滿銀毫的金黃色茶葉,然後注入初沸的泉水,覆蓋其上。稍許,他揭開杯蓋,那一卷卷“龍鬚”慢慢舒展,忽升忽降,三起三落,最終平臥於杯底,如一朵怒放的黃菊花。我們細細觀察,都覺奇妙,蔚然成趣。僧人指點,這就是茶道中的“精華均分”。他還說,飲茶的環境講究和諧自然,要與茶人個性相符。佛教茶飲,伴以青燈孤寂;道家品茗,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
百丈清規
《百丈清規》是天下叢林規式,懷海大師在創新禪宗戒律時,第一次提出僧徒坐禪飲茶,並作了詳細規定,形成制度。從此,“農禪並重”、“禪門飲茶”成為寺廟日常修行不可或缺的部分。《禪林象器箋》載:“凡禪林以奠茶,奠湯為恆例”。
清規與茶
《清規》之後,僧人不僅以茶供佛,還以茶參禪,以茶釋經,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和應酬文人,辦茶會,設茶宴,行茶禮,寫茶詩,甚至著茶書。提出佛理與茶德的主張,產生了“茶佛一味”?或“茶禪一味” 的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難怪寺廟專設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來召喚僧人飲喝“普茶”。詩人林逋詩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茶鼓成為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我們品著五峰茶,發現茶杯蓋上的四字回文:“清心明目”。在圓形的杯蓋上隨便從哪個字起讀,皆可成句,如:“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意皆不變,真可謂不變應萬變。我們還發現茶盤上別致的五言迴文聯;“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回過來讀,語意煥然一新:“意適能言趣,心清可品茶。”聯語意思均出自唐代一 首茶詩:“獨啜提神,二人有趣。”於是,我想起北京前門“老舍茶館”的兩副對聯,一副是“前門大碗茶,茶碗大門前。”此聯把茶館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都體現出來,妙語偶成,令人嘆服。另一副“滿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滿。”既道出了茶館的特色,又巧妙揉進了人們對老舍先生藝術的讚賞和熱愛;我又想起了蘇東坡“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紅;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那韻味甚濃、頗含哲理的回文七絕茶詩……
龍泉品茶意味
品茗三杯,意得情新。“人在草木間”,僧人們在提倡“茶道”時就有“苦寂圓通”、“清靜和諧”的主張,以企盼精神上的開釋。平安即是福。
中國寺廟5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