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瑞峰之麓,有一座唐代古剎--林陽寺,為福州五大禪宗叢林之一。林陽寺,古稱「林洋院」、「瑞峰院」。據《三山志》記載:後唐長興二年(九三一年),置林洋院。後晉天福元年(九三六年)創寺。開山祖師是志端禪師。志端(八九一l一九六九年),福州人,出家後拜安國弘王舀為師,後開創林陽寺,任住持。明朝初年,林陽寺廢馳。明末謝肇浙過寺時賦詩一首描述了它的荒涼景象:叢林一片掩垂藤,敗鐵生衣石闕崩;夜雨孤村聞斷磬,春畦隔水見歸僧。山荒荊棘無鄰近,嶺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餘四壁,霜風時打佛前燈。明朝末年,大淵法師在這裡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又予以修復。景點描述
林陽寺,古稱林洋院、瑞峰院。據《三山志》記載:“後唐長興二年,置林洋院,後晉天福元年創寺。”明朝初年,林陽寺廢弛。明末謝肇浙經過此寺時曾賦詩一首,描述了它的荒涼景象:“叢林一片掩垂藤,敗鐵生衣石闕崩。夜雨孤村聞斷磬,春畦隔水見歸僧。山荒荊棘無鄰近,嶺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餘四壁,霜風時打佛前燈。”明萬曆四十年,大淵法師在這裡重建佛堂,改稱“林洋寺”。清康熙十二年又予以修復。清光緒年間,鼓山湧泉寺高僧古月禪師來寺為方丈,發願興復此寺,分遣徒弟四出募化五年,足跡達於南洋。後按湧泉寺格局重建殿宇,將寺名改為“瑞峰林陽寺”,並在方丈室內建塔,安奉古月禪師的靈塔,安奉古月禪師的靈骨。現存的建築格局就是在清末留下的。林陽寺殿堂雄偉壯觀,佛像莊嚴肅穆。寺院建築群坐北朝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上林木蔥鬱,尚有數株千年古樹;湖邊綠草茵茵,碧水映著藍天。
整座寺廟建築仿效湧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體建築。左右峙立鐘鼓樓、祖師殿、伽藍殿,報恩堂、西歸堂、地藏王殿、禪堂、念佛堂、古月院、大悲樓等20多個殿堂,占地面積1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7704平方米。
天王殿大門的橫匾上寫著“林陽禪寺”四個大字,是趙朴初先生於1981年巡視林陽寺時所書。
天王殿西側的地藏殿建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樓房,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琉璃瓦面,木天花板,三向迴廊,紅柱綠廊,兼有中西建築風格,可供遊客留宿。殿內供奉的地藏王銅像重650公斤。
天王殿東側為20世紀90年代新建的玉佛堂,內供有自印尼空運而回的玉質臥佛。玉佛神態安詳、端莊,雕刻精美,堪稱寺內一寶。
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內供奉著三尊大佛,殿前橫匾上“大雄寶殿”字樣為清末陳寶琛題寫。殿內還有弘一法師書寫的“證無上法”橫匾,並保存著一口清康熙五年鑄造的大鐵鐘。
法堂位於寺的最高處,堂內藏有清雍正年間刻印的六大櫥數千冊佛經。鐘樓內懸掛一口要兩人合抱的大銅鐘,重600公斤,鑄造於清康熙年間。
林陽寺的東側還建有古月塔院,內有古月法師藏骨塔,而且陳列著法師的生平事跡及紀念物。寺西有南朝陳永定四年建造的一座石構單層圓形藏骨塔,塔身鐫刻著“隱山永定辛巳四月小師行津等立”十四字楷書。此塔的發現,可將該地建寺的歷史溯至公元560年。寺內現在共有佛塔三座,分別是“隱山塔”、“和尚塔”、“報恩塔”,塔內供奉佛舍利若干粒。
歷史記載
明《閩都記》載,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重建佛堂。現存的林陽寺系一九一二年鼓山湧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資重建。整座建築仿效湧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體建築。左右峙立鐘鼓樓、祖師殿、伽藍殿、報恩堂、西歸堂、地藏王殿、禪堂、念佛堂、齊堂、香積廚、庫房、寮房、方丈室、古月院、大悲樓等二十多個殿堂,占地面積一萬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七千七百多平方米,規模雄偉,為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陳永定四年(五六○年)建造的一座石構單層圓形藏骨塔,塔身鐫刻「隱山永定辛已四月小師行津等立」十四字楷書。寺內現在共有佛塔三座,分別是「隱山塔」、「和尚塔」、「報恩塔」,其中塔內供奉佛舍利若干顆,另有碑刻三塊,一塊為興寺劉王泉功德碑,二塊為玄碑,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重修殿宇
現存寺廟是清光緒年間古月、圓朗等募資重建。古月禪師弟子淨緣、悟正等,又到南洋及北京募緣,重修殿宇,迎請大藏經,並在方丈室內建塔,安奉古月大師靈骨。一九三○年,圓瑛法師任林陽寺住持。一九八三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五年,僧人對整個寺院都進行了重修。現殿堂雄偉壯觀,佛像莊嚴肅穆。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兩側有鐘樓、鼓樓、禪堂、僧房等建築。
朱熹講學
林陽寺周圍有朱熹講學處等許多古蹟,另有九峰、芙蓉、壽山諸景勝。群山環合,竹林松塢,風景頗佳,是人們遊覽觀勝的理想場所。現任方丈廣賢法師,近八十歲,福建車山人,十七歲出家,畢業於北京佛學院,師從慧定法師,現任監院修性法師,七十餘歲,福建即武人,一九八三年出家,師從廣賢法師。大致規模
寺院建築群坐北朝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上林木蔥鬱,尚留有數株千年古樹;湖邊綠草茵茵,碧水映著藍天。寺院的山門大牆臨湖而建,朝東。門柱上有兩副對聯:“林峰滿瑞氣青山不老,陽光照大地綠水長流”;“一切諸苦皆消滅,百福妙相具莊嚴”。入山門,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中軸,左右峙立鐘鼓二樓;東西兩側有伽藍殿、祖師殿、報恩堂、西歸祠、地藏殿、禪堂、齋堂、念佛堂、方丈室、古月塔院、大悲樓、玉佛堂等大小20幾間殿堂。
天王殿大門上橫匾“林陽禪寺”4個大字,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於1981年巡視林陽寺時所書。大雄寶殿供奉3尊大佛,殿前橫匾“大雄寶殿”為清末陳寶琛題寫;殿內還有弘一法師書寫的“證無上法”橫匾,並保存著一口康熙五年(1666年)鑄造的大鐵鐘。法堂位於寺的最高處,堂內藏有清雍正年間刻印的6大櫥數千冊佛經。鐘樓內懸掛的一口要兩人合抱的大銅鐘,重600千克,鑄於康熙年間,民國初年自道山神光寺(林陽寺下院)移來。
地藏殿:天王殿西側的地藏殿建於80年代後期,為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樓房,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琉璃瓦面,木天花板,三向迴廊,紅柱綠廊,兼有中西建築風格,可供遊客留宿。殿內供奉的地藏王銅佛重650千克。寺的東側還 建有古月塔院,內有古月法師藏骨塔,並陳列法師的生平事跡及紀念物。
玉佛堂:天王殿東側為90年代新建的玉佛堂,內供有自印尼整尊空運而回的玉石臥佛。玉佛神態安詳、端莊,雕刻精美,堪稱寺內一寶。玉佛堂與天王殿之間為客堂,客堂正中掛有20世紀日本的一幅觀世音絹畫珍品,兩旁柱子上掛著明宰相葉向高手書楹聯:“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書法挺秀,蒼勁有力。位於大雄寶殿東側的齋堂柱礎下,有宋代台基石4塊,各鐫“女弟子某氏某娘舍”題識。
地理位置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瑞峰之麓。
門票信息
免費
交通信息
從福州市中心五一廣場乘馬尾專線可達。福州到馬尾每天都有火車、汽車、輪船往返。交通很方便。
住宿信息
寺前有一座三層的招待所,數十個房間,每間三個床位,住一天才98元。
臨近景點
福建貢川、 福建大嵛山 、福建五夫鎮、福建鱗隱石林、福建平潭島 、福建崇武古鎮 、福建九鵬溪湧泉寺、
南公園、林則徐祠堂、福建積翠園藝術館、林覺民故、居西禪寺、嚴復墓、張經墓、林則徐墓、閩江金山塔、閩王王審知墓、閩王德政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