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四川省自貢天池寺]

天池寺[四川省自貢天池寺]

天池寺坐落在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鄉竹林村,寺前有久負盛名的大公井遺址,寺後有天心窩山,寺左有尖峰嶺山,寺右為雲盤山。該寺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基本信息

寺內景點

天池寺天池寺
天池寺內因有一大池,故名天池寺。天池寺周圍建有一丈多高、三尺余寬的石砌圍牆,牆上遊人通行,可飽覽貢井地區風光。寺前有一株百年黃桷樹,濃蔭覆蓋,益增古樸幽靜氣氛,寺內松柏、槐柳成林,還有一種傲春樹,春天枯萎凋零,冬天青枝綠葉,遊人非常驚異。天池寺正殿為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兩旁有站佛。有八百斤重銅鐘和五尺長大鼓,兩根大柱上金龍纏繞。大雄寶殿後面是蘆遮來佛殿有十八羅漢觀音、普賢、文殊數十座菩薩像。大雄寶殿左邊是純陽殿,再右是觀音堂。觀音堂後面是三寶殿,三寶殿樓上是藏經樓。大雄寶殿的右邊是白馬殿,與純陽殿遙遙相對。大雄寶殿的右角是方丈、執事和尚禪房,幽雅別致,寂靜無聲。禪房天井周圍名花飄香,異草吐翠。大雄寶殿、純陽殿、白馬殿之間有一池,池水碧綠,清澈見底,紅色荷花浮游池內,是佛門居士。

寺廟歷史

天池寺天池寺
蜀南鹽都自貢,歷史悠久,1939年因鹽設市。自貢市的得名,來源於它的主要市區:一個叫自流井(原屬富順縣),一個叫貢井(原屬榮縣)。後者歷史更為悠久,早在約1400年前的北周武帝時期,就因有名的大公井而設定了公井鎮,清代初期改名為貢井鎮。著名的古剎天池寺,就坐落在離大公井遺址不遠的天池山上。
挹秀超塵的天池山、奔雷卷雪的旭水平橋飛瀑,使貢井城區市井間平添了清麗絕俗的氣質。過了貢井大橋,穿越老街子(這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老街!)沿著一條兩旁都是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和民國時代民居院落的狹巷,再一路蜿蜒上山,就到了經過重修的天池寺。寺前的牌坊上有邑人撰書的幾副嵌“天池”二字的楹聯
天故多情,歷六百載滄桑,尚留得麓下溪雲、殿前山月;
池仍無恙,經數十年嬗遞,又添了萬家燈火、四境樓台。(金文達)
貢取靈泉開寶井;
天傾玉液註明池。(鍾佑傑)
天地氤氳有正氣焉,孕禪機,八極佛光普照;
池塘薈蔚生春草矣,傳妙法,十方聖教鹹興。(黃宗壤
這裡現在屬於貢井區艾葉鎮竹林村,山勢雄秀,視野開闊,的確是上佳的風水。寺內鐫有黃宗壤和傅曉東撰的《重修天池寺記》,記載了天池山和天池寺名稱的由來和周圍的環境:
天池寺天池寺
“天池寺:其地有清泉涌匯為池,汩汩不竭,邑人以為天賜,鹹呼曰‘天池’——寺因以為名焉。是地清幽恬寂,近市廛而遠塵囂,面寥廓而負崢嶸,前鄰古蹟大公井,下瞰釜溪旭水河,左右列尖峰嶺、天心窩諸景。”
天池寺的前身,相傳是宋仁宗時,釋智禪始建於天池山附近尖峰嶺的海潮寺,後來毀於雷火。明太祖時,由鄒蟾春捐資,遷修於現址,並易今名,香火漸旺,聲名日盛。清順治4年,峨眉山大乘寺本悟與覺道大師來寺主持修建大雄寶殿,寺廟規模大為擴展。其後數百年來雖幾經修葺,但因世道不寧,又經歷了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到新中國建立以前,破敗不堪的天池寺竟連圍牆也保不住,殘磚基石被拆下來拿去修建打內戰用的碉堡。《重修天池寺記》為此而不勝慨嘆:“吁!世事蜩螗,禪林劫難,無復佛光普照矣。”
天池寺天池寺
上世紀八十年代,百廢俱興,幸賴政府保護宗教的政策,在現任主持釋慧生等廣結善緣,發動捐輸的努力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天池古剎得以重光,1985年,經自貢市政府民族宗教處批准開放,1989年被批准為貢井區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天池寺已占地600畝,方圓2.5公里,新建了大雄寶殿三寶殿觀音殿毗盧殿純陽殿白馬殿、接引殿、藏經樓石坊。佛像系延請浙江巧匠以紅木精雕細刻而成,金身煥然,寶相莊嚴。一年四季,都有佛門信徒來此拈香禮佛,也有不少遊人隨喜到此觀賞,天池寺又煥發了昔日香火全盛時期的光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