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萬祥寺,現稱東山寺,位於凌源縣縣城東半公里。土府勐效忠建於嘉靖年間,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僧人廣照重布局概況
萬祥寺位於凌源市宋杖子鎮,始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原占地3.3萬平方米,是清乾隆皇帝親筆御批修建的一座集藏漢兩個民族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喇嘛寺院。寺廟隨山就勢,自下而上,沿著一條中軸線依次建有天王殿、閻王殿大雄寶殿、羅漢殿、鐘樓、鼓樓、藏經殿、東西配殿等。據載,該廟興盛時期,曾住有100多位僧人,整日香菸繚繞,經聲不斷。清乾隆八年,愛新覺羅弘曆東巡盛京時再次駐蹕於此。“萬祥寺”之名,便是乾隆親筆御題。現萬祥寺大雄寶殿前,有三棵挺拔秀美、枝葉繁茂的古樹,其中一棵雲杉年齡要比萬祥寺大幾倍。塞外第一寺
萬祥寺位於凌源市宋杖子鎮康官營子村北山上,是一座清代古建築群,這就是高宗弘曆所賜名的。相傳,萬祥寺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臨幸民女所生之子烏功祿為其二兒子所建。據所記:該廟於乾隆四年建成。乾隆八年,高宗詣盛京(今瀋陽市)取道熱河,曾駐蹕此地,賜名。有寶座一位,喇嘛百餘人。該寺院建在百餘畝方圓的山坡上,依山就勢,面南座北,如階梯式五進院落,在一條建築中軸上分布著天王殿、羅漢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閻君殿等主體建築。以及鐘鼓樓,東西配殿和配房等附屬建築,共500多間殿堂。大雄寶殿上下兩層,為重山式磚木結構,共81間。下層殿有前廊,進深一間,面闊三楹,聳立著四根圓形朱紅抱柱,殿外前垛為磚刻浮雕。殿內為進深六間,橫闊七楹,並置有24根青石深紅的方抱柱,高約3.5米,方面闊0.36米,這樣高大粗壯的石質抱柱頗為罕見。在這曾層殿後的山牆還有進深一間,面闊三楹的大佛龕一座。在佛龕頂橫貫三楹的木刻九龍罩,以及佛龕立柱上鑲有金龍盤玉柱的浮雕,至今仍完整無損,玲瓏剔透,金光閃耀。上層的四角建有春樓,中間為九間天井殿堂,過去是供宗喀巴大師銅鑄佛像,如今殿內四壁的彩繪壁畫一殘缺不全,而殿堂棚頂的彩繪——極樂世界(佛城)及佛家圖案,尤其是藻井的梵文等,仍清晰可見,艷麗如初,實為不可多得的清代繪畫藝術珍品。
萬祥寺大雄寶殿前,有兩棵挺拔秀美,枝葉繁茂,冠入天空的蒼松。一棵為黑松,一棵為側柏,另一棵叫雲杉松。這棵雲杉松胸徑為60多厘米,樹高為20多米,經中國科學院林土研究所的專家們考察研究鑑定,這棵雲杉松最少有76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上已屬於該樹種之王。
地圖位置
萬祥寺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皇帝去盛京(今瀋陽)祭祖,途經凌源駐蹕於此,並賜名萬祥寺。寺廟緣山而起,依勢而建,排列於南北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天王殿、四方殿、大經堂、藏經閣、閻王殿,分別建在由南至北階梯狀的四個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