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笑林

高笑林

高笑林(1926年—2009年10月19日),馬三立先生的得意門徒,亦是馬派相聲的代表人物。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幼年

高笑林與恩師馬三立 高笑林與恩師馬三立

1926年,高笑林出生於天津一個相聲藝人家庭里。自幼家貧,6歲喪母,他和3歲的妹妹只得依靠祖母照應。父親高桂清是相聲界前輩,當時雖只有30歲,但未再娶。在高笑林10歲的時候,雖然家貧,父親還是把他送進學校。不料,第二年抗日戰爭爆發了。兵荒馬亂,家裡連兩頓棒子麵也吃不上,無力量供他上學。天資聰明的高笑林,11歲跟著父親到天津東興市場連興茶社學藝。天生勤快善良的他,每天要邊勞動、邊學藝達十一二個小時。父親高桂清是個為人很厚道的人,他是連興茶社的掌班人,每天他比別的演員演出的都多,尤其是在飯口,主動讓別人去吃飯休息,他一個人頂著演出,但每天的分配和大家一樣,平均劈帳,至於學徒的兒子高笑林更沒有什麼特殊待遇,每天的收入只相當於老師們的三十分之一,將就著夠買兩碗麵條的錢,因此,他們爺倆在眾演員中至今還流傳著良好的口碑。

拜師

高笑林14歲時,拜在相聲泰斗馬三立門下為徒。苦難的童年生活使高笑林清楚地知道,要想擺脫貧困,只有埋頭學藝,早日成才,成為一個有較高水平的相聲演員,才是唯一的出路。從此,他下決心苦練。每日清晨,天不亮就起床,面對磚牆苦練基本功,為了吐字清晰有力,他把自己學會的貫口話和繞口令,連續地背練無數遍。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冬,都從不間斷。這給他後來的表演,吐字清晰,發音洪亮,節奏準確,打下了良好基礎。為了學習各位老師的長處,無論哪位表演,高笑林都在一旁細心地聽,認真地看,反覆地揣摸他們的語言特點和表演風格。這期間,他學了不少相聲段子和許多相聲包袱(笑料)及其表現手法。在這些老師中,除了恩師馬三立,還包括當年在天津已成名的相聲演員劉寶瑞、馬桂元、孫少林以及自己的父親高桂清等。對此。他還至今銘記不忘。

小“氽底”

高笑林 高笑林

1945年日寇投降後,雖年僅19歲,卻已是飽經風霜且技藝成熟高笑林,為了尋找先期來濟南晨光茶社參加開業的父親,來到了山東濟南大觀園晨光茶社。這時的晨光茶社,正是如火如荼的最旺盛時期,可謂名家薈萃,精彩蒸騰。一個很正規又高雅的相聲表演團體,聚集著李壽增、孫少林、劉寶瑞、郭全寶、劉廣文、王長友、袁佩樓、王樹田和他父親高桂清等相聲界大腕和相聲名家。高笑林如魚得水,他博採眾家之長,在他們各有特色的相聲藝術影響下,高笑林在相聲藝術上得到了超凡的提高,說、學、逗、唱,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很快,他以爐火純青的精湛演技,贏得了濟南觀眾認可和喜愛,已經是能在晨光茶社安排在倒二,也稱小“氽底”(相當於最後一個壓軸節目)的人物了。

相聲風格

南北相聲演員合影紀念於南京 1957.6.1 南北相聲演員合影紀念於南京 1957.6.1

奔放、熾烈、火爆到底,轟動全場是高笑林先生的相聲藝術表演風格,他從不拘泥於相聲傳統藝術中“三翻四抖”的陳規,但又僅抓喜聞樂見這一相聲藝術的特點,把幽默詼諧融入到整段節目當中,上場就是“包袱”開頭,在表演中語言精練緊湊,表演動作隨著相聲藝術的語言不欠不過自然合理,是一位典型的晨光茶社文、爆相兼類型的相聲演員。他當時的願望就是要在藝術上趕超乾姐夫(孫少林的夫人劉艷霞是高桂清先生的義女)孫少林,在他的心目中,孫少林的相聲藝術造詣,是他在相聲界同行中最贊成的人物之一。

個人作品

高笑林先生在晨光茶社獻藝期間演出的節目很多,代表作有《論手勢》、《將相和》、《合鳳飛》、《歌迷》等大量的相聲、快板節目,他可以天天不重活,天天換節目,從不與其他演員撞車。他演出的節目新穎別致,與眾不同。如他表演的《歌迷》段子中,就加入了當時很流行的印度電影《流浪者》中的主題歌《砬子之歌》的便唱,形象的把歌詞“到處流浪”,以“二斤羊肉”唱出,引得觀眾掌聲、笑聲不斷,讓觀眾既欣賞了電影中的曲調,又感受了相聲藝術的歡笑。

1949年高笑林參加南京市文管處組建的渡江文藝宣傳隊慰問演出。1953年赴朝鮮為志願軍戰士演出,榮立三等功。

為發展安徽的相聲事業,高笑林於1958年由南京市曲藝團支援來到合肥市曲藝團工作,是安徽相聲的創始人。1959年10月19日,毛澤東主席來安徽視察工作,高笑林與潘慶武搭檔為主席表演了相聲《新燈謎》,主席看得開心、聽得高興,興致特別高,笑呵呵地要求再說一段,接著他倆又為主席表演了一段反對封建迷信的相聲《算命》,主席看了更高興了連聲說:“說得好,演得好!”。同年十二月,賀龍元帥來到安徽,高先生有幸又為賀龍元帥表演相聲。1977年,年過半百的高先生又為當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同志演出,在演出結束謝幕時,萬里書記上台接見演員,他握著高先生的手說:“真沒想到在安徽能聽到如此純正的相聲,安徽還有這么高水平的演員!”在安徽工作的幾十年,悉心育人,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相聲演員和大批相聲觀眾。從1953年到1977年曾為毛澤東、彭德懷、賀龍、萬里等演出,多次受到嘉獎。

1983年,相聲大師侯寶林到安徽大學講學與久違的師弟高笑林親切會面,並書贈一幅“壽”字,表達了大師對師弟美好的祝願。1998年天津電視台錄製中國傳統相聲集錦,一共四十集,電視台一次就為高先生錄製了七段相聲,許多省級電視台、衛視台均轉播了高先生表演的傳統相聲。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他“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1989年退休。從藝期間, 主要創作和演出《八女夫》、《幸福生活》、《黑心人》、《一家和好》、《新對聯》、《新燈謎》、《黃山鄉情》、《牛口奪寶》、《將相和》等相聲段子,均由有關刊物發表。

傳統相聲集錦

1998年天津電視台錄製中國傳統相聲集錦,一共四十集,電視台一次就為高先生錄製了七段相聲,許多省級電視台、衛視台均轉播了高先生表演的傳統相聲。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他“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弟子

高先生在安徽工作近五十年,他先後培養了朱文先、吳新安、鄭林哲、王學淵、吳棣、崔冰等十名弟子,如今這些徒弟都成了安徽相聲界的中堅力量。

去世

2009年10月19日下午13點,馬三立先生高徒、相聲老前輩高笑林先生在安徽仙逝。

相聲演員

相聲是中國戲曲曲藝之一。按演員人數,其形式分為單口對口群口等,以說、學、逗、唱為其主要表現手段,通過幽默、滑稽的言語和表演引人發笑。說學逗唱是相聲演員的四大基本功。
白全福
班德貴
曹雲金
常寶豐
常寶華
常寶堃
常寶霖
常寶慶
常寶霆
常貴德
常貴田
常連安
陳璐
陳冠義
陳寒柏
陳軍
陳雨亭
崔征
大兵
戴志誠
丁廣泉
恩子
范振鈺
范志強
馮寶華
馮超[相聲演員]
馮鞏
高德明
高峰[相聲演員]
高鳳山
高笑林
高英培
高玉慶
耿寶林
耿伯春
郭德綱
郭培鑫
郭啟儒
郭全寶
郭榮啟
郭榮起
韓雲飛
韓子康
何雲偉
侯寶林
侯長喜
侯耀文
黃族民
吉坪三
吉文貞
姜寶林[相聲演員]
姜昆
蔣明孝
焦德海
焦少海
康松廣
於俊波
于謙[相聲演員]
於世德
於世猷
袁佩樓
岳雲鵬
張成全
張春奎
張德武[相聲演員]
張傑堯
張三祿
張壽臣
張文順
張永熙
張振圻
趙連升
趙連生
趙佩茹
趙世忠
趙振鐸
鄭健
魏龍豪
魏文華
魏文亮
吳兆南
武魁海
夏雨田
蕭國光
謝芮芝
謝天順
邢文昭
徐德亮
薛永年
閻笑儒
楊寶璋
楊海荃
楊瑞庫
楊少華[相聲演員]
楊少奎
楊鈺海
楊志淳
殷文碩
尹壽山
尹笑聲
於寶林
李福勝
李國先
李慧橋
李嘉存
李建華
李潔塵
李金斗
李菁
李孟遙
李偉建
鄭文昆
鄭文喜
周印金
朱闊泉
朱平
朱紹文
朱文先
朱相臣
朱永義
朱雲峰
祝敏
笑林
李國盛
張鶴文
於雲霆
秦麗
高曉攀
尤憲超
常藝博
賈玲
白凱南
於浩
鄧繼增
張永久
佟有為
蘇文茂
孫寶才
孫晨
孫士達
孫玉奎
湯金城
唐愛國
陶湘如
田立禾
佟手本
佟雨田
土登
汪保琦
王寶童
王本林
王長友
王鳳山[相聲演員]
王平[相聲演員]
王謙祥
王世臣
王文林
王文玉[相聲演員]
王學義[曲藝演員]
王耀宇
王兆麟
王致玖
王志濤
孔雲龍[相聲演員]
李伯祥
李德鍚
陳鳴志
鄭福山
趙津生
陳樹桐
楊化然
裘英俊
黃鐵良
何德利
佟守本
楊威[相聲演員]
劉春慧
李壽增
應寧
王玥波
楊義[相聲演員]
楊進明
趙偉洲
張勇[快板書演員]
李增瑞
連笑昆
劉寶瑞
劉德智
劉廣文
劉洪沂
劉俊傑
劉彤
劉文步
劉文亨
劉西雨
劉亞津
劉雲天
劉增鍇
欒雲平
羅榮壽
呂少明
馬德祿
馬季
馬金良
馬三立
馬樹春
馬志存
馬志明[相聲演員]
孟凡貴
潘雲俠
齊立強
邵權
師勝傑
石富寬
史愛東
史不凡
宋德全
李文華[相聲演員]
李文山
李雲傑[相聲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