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劉西雨1957年4月出生在天津的一個革命軍人家庭。做人要誠實、幹事要認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口頭禪。在良好的親職教育下,劉西雨從小就是一個懂禮貌、講規矩的孩子。然而,他的童年並不歡樂。隨著“文革” 的到來,父親又被重新扣上右派的帽子,並被送回原籍改造,從此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冷嘲熱諷是家常便飯、政治上的歧視讓他變的早熟,他拚命學習、參加各種課餘活動、以此來證實自己的價值。他代表學校足球隊奪得過天津市中學生足球聯賽的冠軍;他是河東區中學生運動會六十米、一百米、二百米短跑的前三名;他說相聲、唱快板、講故事、跳舞蹈樣樣受歡迎是學校藝術團的骨幹。一九七三年經母親的一個同事介紹拜了天津市曲藝團快板書名家袁武華為人師,同時又拜在口技大師畫眉張的侄子張連江的門下學習口技,開始了他的學藝生崖。一九七四年他報考了天津市曲藝團,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通過了初試、複試、再複試、體檢等層層關口,就在他滿懷希望等待錄取的時候,傳來了壞訊息:因他父親的右派問題,他被天津市曲藝團放棄了。這個打擊使他心灰意冷,要知道此時正是他中學即將畢業,馬上面臨上山下鄉的關鍵時刻呀。然而,一天下午,部隊文工團的一位軍官慕名前來敲開了他的家門,從此他穿上了軍裝,成為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文藝戰士。他說:剛到部隊時有兩件事給他印象最深,一個是第一餐,他一連吃了三大海碗稻米飯,這是他十七年來吃的第一頓飽飯,什麼菜?忘啦。二是第一場演出,他演的是快板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連加演了四個小段,觀眾還是不依不饒,他只好多此鞠躬答謝。從此,他在文工團穩穩的站住了腳,成了最受部隊歡迎的節目。那段時間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虛心地向舞蹈演員學習形體;向聲樂演員學習發聲;向話劇演員學習台詞;向編劇學習寫作,漸漸地豐富自己表演,使自己日趨成熟。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劉西雨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唐山大地震。他較幸脫險後,又鑽進了倒塌的房屋中冒著餘震的危險一連救出十個人,經他手扒出的死屍更是不計其數。在搶險的空隙他趴在窩棚里打著手電創作了對口快板《人定勝天》、歌曲《毛主席派來慰問團》等節目,在震後的第十天就深入礦區為災民演出。他說:當時站在籃球場上演出,面前是站著的災民,側面不遠處就是一排排沒來的及掩埋的屍體,這種場面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獨此一處。真是畸形的年代出怪事啊。可在當時卻沒人覺得怪。現在想想真是一種難得的經歷。一九七八年,由於他在舞台上的出色表現,受到了海政文工團常寶華老師的注意,在常寶華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他的進步很快。一九八零年,他被借調到中央廣播說唱團工作,在此期間又得到了馬季老師的親傳。在津京兩派相聲名家的指導下,他充分的汲取著營養,豐富著自己,被越來越多的同行認可。一九八一年劉西雨所在的師級文工團解散,馬季老師想把他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但因戶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部隊又在崔促他辦理轉業手續,不能再等,馬季老師忍痛割愛,將劉西雨介紹給了廣州軍區文工團。一九八一年底,劉西雨免試被廣州軍區文工團曲藝隊錄取,應劉西雨的要求他的未婚妻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的演員王梅也同時被調進了廣州軍區文工團。在廣州他如魚得水,上邊防、下海島,走到那都是現編現演,深受部隊戰士的喜愛。他曾冒著槍淋彈雨上廣西前線為參戰部隊演出,遇上越軍炮擊他在地洞裡為戰士和老百姓說相聲,那種感覺讓他至今難忘;他曾坐著登入艇到太平洋上為守島戰士演出,有一次趕上當狂風大浪,險些葬身魚腹。劉西雨說:我的前半生多災多難:五七年一出生,父親就被打成右派;六零年節糧渡慌,沒吃過飽飯;六六年文革,父親被遣送原籍;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撿了一條命;七九年去尊化機場演出掉進排洪溝摔斷了腿;八二年差點被越軍的炮彈炸死;八三年險些成了魚的美餐。我的童年是“狗崽子”,我的青春獻給了部隊。沒享過同齡人的福,但比同齡人的閱歷豐富,這是我的收穫,它幫助了我的事業。
天津市曲藝團是曲藝的聖地,人才濟濟,任何一個曲種的演員都是該項全國頂尖的演員。劉西雨雖然成為了天津市曲藝團的一名相聲演員,但他卻碰到了從藝以來最大的尷尬。他回憶到:當時我以為自己在部隊那么火,水平已經不錯啦,同台一演才明白,自己是手電筒照飛機——差遠啦。怎么辦?相聲沒有近道可超,只有四個字—— 勤學苦練。了解劉西雨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說到做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人。因為他從小受的就是這種教育。這一次,為了不給天津市曲藝團丟人,他啟動了自己的全部智商和情商,跟老師們套近呼,明著學,暗著學,當面請教、背後偷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忽然有一天他覺得自己開竅啦,他的意識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他的表演受到了觀眾的追捧、請他演出的人越來越多、並多次在全國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鑒於他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貢獻,一九九八年他榮獲了中國曲藝牡丹獎。在這驕人的成績背後劉西雨付出了多少艱辛和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說:相聲源於民間,流傳於民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它是一門深受各階層喜愛的藝術形式,特別是它的諷刺功能更令觀眾拍手稱快。相聲藝術能在舞台上經久不衰,永保活力,是幾代人共同奮鬥的結果,馬三立、侯寶林、趙佩茹等大師更是為相聲立下了豐功偉績。他們那種爐火純青的表演絕不是練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就能達到的;更不是那些能唱兩口、學兩下的人就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從事相聲的人都有同樣的體會:相聲是一門看似容易學起來很難的藝術,而且越學越膽小。為什麼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基功好練,內功難得呀。
獲得榮譽
一九九八年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