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武魁海,男,相聲演員,北京人,滿族,生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卒於1962年農曆壬寅年。
少年時家庭貧困,以炸油條為生。後拜相聲名家李少卿為師,學演相聲。經常演出於京津等地。他的表演,捧逗皆能,單雙俱佳,且活路寬泛,說唱皆精,表演火爆,風格獨特。他曾整理改編《鬧公堂》這個節目,並首演成功,後京津相聲藝人爭相學演。常連安、常寶堃父子還曾灌制過唱片,影響很大。1956年加入天津市南開區曲藝團,其傳人有魏文亮、魏文華、張文霞等。武魁海先生被相聲界公認為“活路寬泛,使活全面”的相聲名家。
個人作品
他的代表曲目有《汾河灣》、《學梆子》、《學叫賣》、《捉放曹》等,其單口相聲(“八大棍兒”)也不同於他人,有自己獨到之處。他使活的口風是評書,但翻包袱卻是用相聲的手法,尤其是對評書中“撥口”的運用,更較他人勝出一籌。
奇聞趣事
武魁海的徒弟是魏文亮,師徒都是相聲界的佼佼者。天津相聲業內都知道,武魁海曾信誓旦旦地說過:“我一輩子不收徒”。可他又是怎么收下魏文亮了呢?
原來是在1952年的一天,武魁海到南市的永和茶樓“串門兒”,當天,有魏文亮的母親魏墨香的時調,可巧,她因為拉肚子不能演出,可又不能“誤活兒”,怎么辦呢?已經上了學的魏文亮拉著魏文華的手,說:“走,咱去頂媽媽的場!”魏文亮姐弟倆到了茶樓,“管事”的不認識他們,在魏文亮說明了情況,“管事”的又看了他們帶著的大褂,就讓他們上了場。他倆說的是《汾河灣》,唱得地道,“包袱兒”響脆,觀眾笑得捧腹。
轉天上午,武魁海就找到了魏家,魏墨香知道他是一個“腕兒”,見他突然到來,便熱情接待。他說明了來意,要收魏文亮為徒。魏雅山、魏墨香夫婦當然高興,可是,曲藝行里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武魁海曾說:“我一輩子不收徒。”今天這是怎么了?難道要推翻自己的諾言?是的,武魁海他寧可被人說是“言而無信”,也不願意這塊能培養成才的好坯子成為別人的徒弟。當然,魏文亮能拜他為師,更是求之不得,稍做準備,就“擺知”了。爺爺輩兒的張壽臣、尹壽山、李壽增來了,叔叔輩的趙佩茹、常寶霆、朱相臣、閻笑儒、班德貴、劉奎珍、張振圻……都來了。好熱鬧!武魁海說:“我武魁海說話不算話,這可是大閨女上轎,頭一回。幹嘛要收這孩子?屁憋的?可不是。不為別的,一句話,眼睜這孩子招人喜歡,是說相聲的料兒,好料兒。老少爺們兒們不信,沒關係,呆會兒各位吃著、喝著,就讓這孩子說一段,看看這孩子‘活’使得怎么樣,也是看看我有沒有眼力。壽老(張壽臣)、壽山叔、壽增叔,佩茹大哥……都在這,還有各位,聽了孩子的‘活’後,都說說我該不該收。如果說‘該收’,就讓孩子拜各位師爺,拜各位叔叔、大爺。如果說‘不該收’,沒別的,今兒‘擺知’的錢我掏,我不收了,讓孩子玩去!”
此時的魏文亮已經會說20多段相聲了,他想,武魁海聽過他說的《汾河灣》,心裡有底,就來個照方吃藥,還說這個段子。他是“人來瘋”,當然也有演出的實踐,根本不“頂呱”(春典,即怵頭),說了後,有了笑聲、掌聲。張壽臣說:“魁海,該收!這孩子交給你,我放心!”
大師評價
武魁海先生,“捧、逗”俱佳,並有許多絕技。在“柳活”(即唱功)上,侯寶林大師曾稱讚他說: “武魁海學唱河北梆子《轅門斬子》、西河大鼓、靠山調,堪稱絕活兒……值得我學習。”在“說”上更絕。他說“八大棍兒”,不但能說上十天、二十幾天,關鍵是絕在結尾處。大多數藝人,是用“扣子”(評書術語,即懸念)結底,把觀眾“抓”住,讓觀眾轉天再來。他不但如此,而且與眾不同的是,在每天結束時留下的“扣子”,同時也是一個“雷子”包袱兒,讓觀眾的心懸著,可是卻又笑著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