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中藥]

霸王鞭[中藥]

霸王鞭,中藥名。為大戟目、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分布於廣西、四川、雲南等地。莖葉或莖中白色乳汁入藥,味苦澀,具有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瘡毒,皮癬,水腫。

基本信息

來 源

為大戟科植物霸王鞭 Euphorbia royleana Boiss.的莖葉或莖中白色乳汁。

形態特徵

肉質灌木,具豐富的乳汁。莖高5-7米,直徑4-7厘米,上部具數個分枝,幼枝綠色;莖與分枝具5-7棱,每棱均有微隆起的棱脊,脊上具波狀齒。葉互生,密集於分枝頂端,倒披針形至匙形,長5-15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或近平截,基部漸窄,邊緣全緣;側脈不明顯,肉質;托葉刺狀,長3-5毫米,成對著生於葉跡兩側,宿存。花序二歧聚傘狀著生於節間凹陷處,且常生於枝的頂部;花序基部具柄,長約5毫米;總苞杯狀,高與直徑均約2.5毫米,黃色;腺體5,橫圓形,暗黃色。蒴果三棱狀,直徑1.5厘米,長1.0-1.2厘米,平滑無毛,灰褐色。種子圓柱狀,長3-3.5毫米,直徑2.5-3毫米,褐色,腹面具溝紋;無種阜。花果期5-7月。

分布區域

產於廣西(西部)、四川和雲南,在雲南、四川的金沙江、紅河河谷常成大片群落。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喜馬拉雅地區諸國亦有分布。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石隙,也常有栽培。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隨采隨用。

化學成分

莖、乳汁含蒲公英賽醇、粘霉烯醇、大戟腦、環桉烯醇。植株含大戟醇、2,3-二甲氧基並沒食子酸、琥珀酸、巨大戟二萜醇。

性 味

味苦澀。

功 能

祛風解毒,殺蟲止癢。

主 治

瘡毒,皮癬,水腫。

相關配伍

大瘡大毒,皮癬:霸王鞭漿汁適量,外搽患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取漿汁搽塗患處。

禁 忌

全株有毒,供外用,忌內服 。

藥用植物與動物

總結一些有關藥用植物和生藥方面的一些知識,供大家參考。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